书院风采

【陈晓洁专栏】罗峰书院
发布日期:2009-11-17   点击:

五省市百名作家贵州务川采风活动期间,我们去了位于务川自治县城东的罗峰书院,有感而发。

————题记

它就那么执拗地隐在小巷深处。眼前是一片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和当地的小学校,只是在视野的一角留了一个缺口,我们只好侧身闪进巷子。窄窄的小巷一侧是民居,一侧是小学校的围墙,从路人惊奇的目光来看,许是从来还没有这么多的脚步声惊扰了小巷的幽静。

中国各地保存下来的书院很多,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个罗峰书院,心想不过是又一处借题发挥的收费景点罢了,心绪懒洋洋地,与蛰伏在巷子深处的它突兀地相遇。

它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看惯了旅游景点的嘈杂喧闹与涂脂抹粉的修饰,这里的朴素无华,甚至不如说是荒凉落寞,让我们毫无心理准备地与历史的真实面貌迎头相撞。没有售票口,因为没有必要,门洞大开,没有叫卖毫无纪念意义的纪念品的小摊儿,它甚至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所谓文人都很冷漠淡然,骨子里透出的从容和寂寞,让我们一时无语,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和一段曾经沧海的历史展开对话。这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得到的《务川风景名胜简介》中,对它的介绍不过四行半。建于清光绪八年,也就是公元1882年,是个知县修的。前身是敷文书院,建于1733年,是个监生修的。

敷文何意?铺叙文辞,作文也。一两百年的文采飞扬早已深深地刻进这座木制建筑的每一个皱纹中,它早已宠辱不惊了。

从正面望去,这是一座“品”字形的建筑,迎面是一个四方形的宽敞门廊,径直通到里面小小的院落,坦坦荡荡。两边是几间厢房,二楼坐落在门廊的正上方。门廊上方的门楣上依然残留着文革期间刷上去的毛主席语录,只是斑驳的红色如迟暮的残妆,让人徒生感叹,历史就这样毫不掩饰地重叠在一起,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想穿过门廊到院子里看看,却发现这竟然有些困难:门洞的地上两侧堆积着半人高的朽木,只有中间窄窄的一人宽的过道通行,来往的人侧身而过,有心急的跃上那堆木头跳了过去,厚厚的尘土受惊一般腾起,随他的身影裹挟而去。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两侧的厢房门窗破败,想是久已无人光顾。也许这里曾经鸿儒云集,书声琅琅,多少才俊在这里酝酿着自己的宏图伟志;也许这院子里的一棵小草、一线月光曾经引发了神妙的灵感和壮怀的诗情;也许在那个狂热的年代,这个躲在大山里的角落也无以幸免地受到冲击。然而都过去了,现在只剩下寂寞的风声偶然掠过那些黑沉沉的屋脊,过去的一切都被淹没在历史的书页里,只有这座书院,用木头般的韧性和执拗,向后人诉说历史的沧桑

中国的书院曾经担负着教育和文化传播的重任。甘肃靖远也有个敷文书院,也是一个知县因感于当地民风古朴、文教不兴,于是捐俸筹资修建的,时间也差不多,是清乾隆45年的事儿。杭州的敷文书院历史可就长了,可以追溯到明弘治年间的万松书院,是个巡抚修的。我突然想到了务川的民族中学。不错,不论什么时代,兴教助学都是为官者的重任。

同行的山东省写作学会的王景科会长对着门楣上的毛主席语录感慨万千,扭头问站在旁边的曲阜师范大学的张树亭教授是否还记得这几句话,张老师说:“怎么会不记得,三句话,八个字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然后竟一时语塞了。

历史的脚步匆匆,我们被时间裹挟着身不由己地踉跄前行,许多的记忆都碎成无法保存的尘埃,随风而去了。

太过于真实的破败不免让人伤感,同行的许多人很快就往回走了。一直在巷子里自顾自地玩耍的小孩子抬起头好奇地看着这些来匆匆去匆匆的过客,是的,我们也许再也不会到这里来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曾经那么近地与真实的历史面对面。

这时,走在我身边的张老师突然朗声到:“我想起来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在这毛主席语录声中,我回头望去,看那灰扑扑的屋脊挑向天空,静默地让人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瞿佳珺)

上一条:【陈晓洁专栏】流浪汉的价值

下一条:【于瑞桓专栏】借双慧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