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无:通“毋”,不。(2)敏:快捷地、迅速地。(3)就:靠近,接近。正:使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吃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敏捷,说话慎重,接近有道德人而端正自己,这就可以说是喜欢学习的人了。”
朱注: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说解:
好学的人,志在于学,无暇顾及求安逸饱暖。我们常说“废寝忘食”,不是有意不睡觉,不是有意不吃饭,而是因为志趣在学习上,所以才忘记了睡觉和吃饭。为什么会忘记睡觉和吃饭?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假如是因为有兴趣才去学习,那么,这种兴趣难以长久。假如志趣不在学习上,那么,饱暖安逸的诱惑足以使人放弃学习。“无求饱”和“无求安”,只是“无求”,而不是“拒绝”更不是故意追求饥寒、劳累。好学的人,无论饥寒劳累还是饱暖安逸,都不影响他的学习,都“不改其乐”。
好学的人,必然“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勤勉地做好,把所学的道理应用到事情中去。我们对于应该做的事,是不是说了就去做呢?“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如果我们遇事总往后拖,常常最后耽误事,如此一生度过,再回头会有多少遗憾?“慎于言”是说话时要真诚而且谨慎,免得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说话,是否发自内心?是否考虑到了说出话来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听到的人负责?说话不谨慎,不是害自己就是害别人,怎能不谨慎?被人强迫着敏捷做事和谨慎说话,不能算“好学”,因为那是凭借外力来强迫自己,而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一旦没有了这种外力,就容易故态复萌。《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若非发自内心,就容易导致虚伪。
“就有道而正焉”,是谦逊而不断提升修养的必要条件。我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抱残守缺,我们将永远无法提高自己的境界。因此,能够主动地去接近那些得道的人,谦逊地向他们学习,来完善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缺欠,我们就能能更加端正了自己。我们常常犯的错误,第一是对圣贤没有敬意,而认为圣贤没有什么了不起;第二是只是赞叹圣贤,却不知道去学习圣贤的言行;第三是从自己的好恶和标准去随意评判圣贤言行,甚至“鸡蛋里挑骨头”;第四是误认为圣贤太高大,从而自我限定,放弃“见贤思齐”。有此四个错误,就不能算是“好学”。学什么是很重要的,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思想成见所遮蔽,因而使自己眼见圣贤君子却当面错过;又总是被自己的兴趣所左右,因而使自己乐于浅显、刺激,结果影响了“进德修业”的进程。
(责任编辑:瞿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