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1):“夫子至于是邦也(2),必闻其政,求之与(3)?抑与之与(4)?”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5)。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6)?”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孔子弟子;一说是子贡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2)夫子:指孔子,按礼的规定,担任过大夫的可以被称为夫子。是:这。邦:国。(3)与(yu2):通“欤”,以下两个语尾的字同。(4)抑(yi4):还是。与:此指主动告诉。(5)温:温和。良:平易和善。俭:有节制。让:谦逊。以:因而。(6)其诸:语气词。
译文:
孔子(一说是子贡)的弟子子禽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道:“孔夫子到了这个国家,一定要听听这里的政令情况,是请求别人告诉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呢?”子贡说:“夫子温和淳厚、和善平易、恭敬意诚、有礼与节、谦逊礼让,因此得以了解这些情况。夫子向他们请求,大概跟别人的请求不同吧?”
朱注: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之与之与,平声,下同。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弟子。或曰:“亢, 子贡弟子。”未知孰是。抑,反语辞。)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学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德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说解:
温和淳厚,就不是冷酷无情。我们能好好待人,谁也不会反感,毕竟谁也不愿意被别人呵斥、强制、欺骗、诱惑。和善平易,就不是盛气凌人。我们以善良的心态、和蔼的语气、平易近人的态度待人,谁会有意对抗、顶撞,把我们当成敌人?恭敬意诚,就不是虚伪放肆。虚伪能欺骗一时,待到被人识破之后,即使我们再说真话也会遭到人们的怀疑;信口开河、大放厥词,或许能在一时之间吸引众人,但是,还有谁会把我们看作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人?有礼与节,就不是胡作非为、不知分寸。谨慎小心、恭敬待人,方能左右逢源。谦逊礼让,就不是傲慢争夺。我们自己不喜欢傲慢争夺的人,就不应该以傲慢争夺去待人。
有人竭力追求却不能得到,有人不必追求却能自然而然地得到,为什么?一个修养好的人,就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拥戴,在此情况下,要得到什么,还用去追着别人去寻求、索取吗?一个缺乏修养的人,就会被人们厌恶和排斥,在此情况下,要得到什么,就会遭到一些人的拒绝,他只能靠抢夺、欺骗达到目的了。此章可以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来做为注解。“温良恭俭让”的境界就是修养好的境界,我们愿意有求必应、不求自得呢,还是费心费力去寻求、索取呢?
从子贡之言,我们可以知道子贡之善学。所谓“见贤思齐焉”,需要我们先知道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然后知道敬畏圣贤,进而学习圣贤。圣贤也是人,但是,如果不知道圣贤是人之表率,就会把圣贤当成凡人一样对待,从而失去敬畏之心;根本不认为圣贤应当敬畏和学习,又如何能“见贤思齐”?如果不知道圣人“温良恭俭让”,我们无法学习“温良恭俭让”;知道圣人“温良恭俭让”却只知赞美艳羡,我们将永远无法达到“温良恭俭让”。“温良恭俭让”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修养的体现,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虽然可以以此教化人,但是,却不是用来强求别人的。不管别人是否“温良恭俭让”,我们自己都坚持“温良恭俭让”,这才能叫做善学吧?
(责任编辑:瞿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