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云尘子专栏】《论语说解》之学而第一(九)
发布日期:2010-04-28   点击:

原文:

⒈9曾子曰(1):“慎终追远(2),民德归厚矣(3)。”

注释:

(1)曾子:姓曾,名参(shen1),字子舆,孔子弟子,曾点的儿子。(2)慎:慎重、真心。终:寿终的人。追:(以祭祀的方式表示)怀念。远:指祖先。(3)民:民众。归厚:复归到淳厚。

译文:

曾子说:“慎重而真心地对待寿终的人,祭祀怀念祖先,民众的品德就能复归到淳厚。”

朱注: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说解:

人生应该包括阴阳两部分,好比一天应该包括黑夜和白昼,好比一年有春夏秋冬。所谓阴的部分是指死亡之后到再生之前,这一部分的情况,儒学不去探究其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所以,既不说再生为人为畜生,还是再生为鼠肝虫臂,也不说延年益寿和白日飞升,但是,对这一部分却不能轻视。所谓阳的部分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部分是儒学所最讲究的,因为出生之前的情况我们已经无法改变,死亡之后如何则要根据活着的时候的所作所为,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是最关键的。从人类来说,我们都有祖先,我们的生命是祖先生命的延续,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也都与祖先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没有祖先也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一切,数典忘祖是违背礼义的。

“慎终”是真诚而慎重地对待死者,死者当初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我们也总会有死亡的时候,因此,对死者的真诚与慎重也是对人生的真诚与慎重,是仁德和礼义的体现。怎样体现对死者的真诚与慎重呢?“丧尽其礼”而已。不可因为其人已死就轻视、淡忘,仍然要以礼相待。当我们草率地对待死者的时候,便是对人生另一半的轻视与亵渎,同样可以说是对人生的轻视与亵渎。能够对死者以礼相待,葬之以礼,才能符合淳厚之德。当然,生死也是有区别的,在尊重死者的同时,还必须要尊重生者。生者对死者的哀痛,应该是真情流露,而不应是虚伪做作。生者为死者办理丧事,应该合情合礼,过于省俭或者过于奢华都是不合于礼的。他人对死者的亲属说“节哀顺变”,是对亲属的安慰,毕竟生者还要继续生存下去。换一个角度来说,只重视活着的人容易,重视对死者的态度却比较难,但是,如果我们将自己之心来推求别人之心,我们就知道重视对待死者的态度是怎么回事了。

“追远”所要表达的是对祖先的怀念之情。如何表达怀念之情?“祭尽其诚”而已。钱穆先生说:“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之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祭祀不应为了从祖先或他人那里得到名声与利益,不应为了做给他人观看,而是为了表达对死者与祖先的感念之情、敬重之意,是孝道的一个重要方面。远近亲疏当然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生者的供养是时刻不能缺少的,对于死者的祭祀是有始有终的;对于亲近者的祭祀是较多而且较隆重的,对于疏远者的祭祀则要相对减少而且降低等级。人能“事死如事生”,是以淳厚之心对待死者、祖先,所体现出来的是仁德之心,而无功利之念,以此教化百姓,百姓的品德也必然能醇厚敦实。

(责任编辑:瞿佳珺)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论语说解》之学而第一(二)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论语说解》之学而第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