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⒈4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传不习乎(5)?”
注释:
(1)曾子:姓曾,名参(shen1),字子舆,孔子弟子,曾点的儿子。(2)日:每天。省(xing3):反思。身:自己。(3)为(wei4):给,替。忠:从内心出发而且不偏不倚。(4)交:交往。(5)传(chuan2):老师所传授的道理。习:在实践中应用。
译文: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给人谋划事情有没有不是发自内心而又符合礼义呢?在与朋友交往时有没有不真诚、不守守信用呢?老师传授的道理有没有落实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呢?”
朱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省,悉井反。为,去声。传,平声。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说解:
我们常常对自己所做的好事牢记在心,并反复向别人去说,惟恐别人不知道,可曾想过自己还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好?总是沾沾自喜就难以再有进步,能常常反思自己所做的不好的事情,才能使将来做得更好。可曾想过自己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就是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如果不知道反思自己,弄明白自己什么做得还不够,什么做错了,那就会原地踏步甚至重复错误,等到一生结束的时候再回想,便后悔莫及了。与其将来后悔莫及,不如天天反省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所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反省自己,目的是改正以往的错误,弥补以往的不足,逐渐接近圣贤君子的标准。
我们日常说话做事,每句话、每件事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替别人谋划事情的时候,其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是否会对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是否会误导别人,是否会伤害别人,更重要的是,是出于真诚之心还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是否有违背礼义之处。这样做,首先是为自己的人生负“忠”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虽然可以以此教导别人,但是,“忠”不应该是对他人的苛责。其次,“忠”也是为他人以及社会负责。无真诚之心,不可谓之忠;不符合礼义,也不可谓之忠。“忠”是针对接触到的所有人,并非只针对上级。“忠”告诉我们的是用正直之道去真诚做事。
朋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和同门学习的人。我们的一生,总是在与他人交往,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假如有错误就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给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寻找借口,不是归咎于他人就是归咎于环境条件。“信”,首先是自己说话做事要出于真诚之心,说出的话要落实在自己身上,不要食言而肥,不要言而无信,然后使他人能相信自己。我们要使别人相信自己,要使社会少一些虚伪欺诈,多一些诚信,首先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只要我们自己能够诚信地与朋友交往,社会上也就增加了一分诚信,久而久之,影响自然会产生,那么,诚信便能逐渐增加。自己不诚信,却去要求别人、苛责社会,不仅无济于事,而且还可能会招来怨恨。反思自己,能察漏补缺;寻人毛病,怨恨更深。
跟随老师学习,老师已经真诚地传授了,或者自己学了圣贤君子之道,却不在实践中去落实,可以说是对师道的亵渎,是浪费了老师的时间精力,即使学了圣贤君子之道,也只能是空谈。学习圣贤君子之道,重要的是“学而时习之”、“勤而行之”,假如我们自己先存了一个半信半疑的心态,相当于舍弃高于自己的学问而故步自封,舍弃了自己该学的学问而自以为是。自己心中先存有一个成见,然后去学圣贤君子之道,无异于坐井观天、以寸侧天。《庄子·秋水篇》中说,河伯未见海若时,自以为天下之水都在自己这里了,看到大海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我们一般都知道这个寓言,但是,我们却常常犯着河伯同样的错误,却还自己不知道,那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如果我们学了“三省”之说,今后依然故我,那等于没学。如果我们学了“人不知而不愠”,遇到别人误解或不理解时仍然怨别人甚至愤怒排斥攻击,又岂能叫做“学”呢?
(责任编辑:瞿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