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云尘子专栏】中庸说解(第二十一章)
发布日期:2013-05-28   点击:

第二十一章诚明章

原文:

自诚明(1),谓之性(2);自明诚,谓之教(3)。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注释:

(1)自:从。诚明:从至诚而达到明达。(2)性:指认识本性来修道的过程。(3)教(jiao4):指通过教化、学习而达到至诚的修道过程。

译文:

从至诚而达到明达,这是从认识本性来修道的过程;从明达而归于至诚,这是通过教化、学习来修道的过程。能够达到至诚,也就能够明达;能够确实明达,也就必然可以至诚。

朱注: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说解:

“学问思辨行”是学道、修道的过程,从何处开始呢?第一种方式是,从自己的至诚开始,认识自己的本心、本性,使本心、本性不受任何遮蔽,而与道义合一,由此而达到自知、知人的境界,便可以说是“明心见性”了,这是由内而外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从明白事理开始,通过学习、感悟而达到至诚的境界,从而认识本心本性,这是由外而内的方式。

人之初生,天性本是至善、无私的,朱子称之为“天理”,阳明子称之为“良知”,我们这里称之为“本心本性”。将这种至善、无私的本心本性显现出来,而毫无遮蔽,便可以明达,一旦有一丝一毫的遮蔽,便非“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自从一个人出生之后,便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物,因此而使自己的本心本性很容易被遮蔽,或者被名利、得失而遮蔽,或者被所处的时间、空间所遮蔽,或者被知识、习惯所遮蔽,如果能把这种遮蔽本心本性的东西去掉,也就能显现出至诚的本心本性。

本心本性,人人具备,只有是否被遮蔽以及被遮蔽的程度的不同,所以,不必说“自诚明”是只适合于圣人的方式、“自明诚”是只适合于贤人的方式。君子的修养,既需要从认识本心本性入手,也需要从去掉外在遮蔽入手,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既诚又明、既明又诚的境界。具有了“诚心(明德)”,还需要“明之(明明德)”;“所明之德”出现了偏颇、不足或者错误,还需要看看究竟是否被外事外物遮蔽住了。至诚的人必然能够明达,明达的人必然能够至诚。如果说“自诚明”是“明性”的方式,“自明诚”是“去蔽”的方式,那么,“性明”便自然“无蔽”,“蔽去”便自然“性明”。无论是“明性”还是“去蔽”,都需要学习修养,都可以通过教化使人知道。

(责任编辑:薄其一)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中庸说解(第十九章)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中庸说解(第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