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大学》068:治国章解(二)(2014.09.09)
发布日期:2020-05-22   点击:

各位群友好!我们的讲座增加墨香园诗词歌赋社、大智慧到彼岸、幽谷水墨云天诗友会、诸子百家正德国学馆四个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上次,我们学习的是“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我们列出了以下三个小标题:

【1】大学中有八条目,何不详讲前两者?平天下在治国者,其本在于治其国。

【2】老老以期民能孝,长长以成民之悌。恤孤使民保其慈,须君政法定规矩。

【3】国家政令与制度,决定国民之风气。追求富国强兵者,于国于民大不利。

今天,我们还要再说说上次所学的几句话,然后再继续学习“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小标题按上次顺序继续排列。

【4】人人都要孝悌慈,惟有躬行是真知。治国必需政和教,如何政教能无失?

“上老老”、“上长长”、“上恤孤”,是不是要求在上位的人必须自己完全做到了“孝悌慈”,然后才能使庶民“孝悌慈”呢?

身在上位,孝悌慈如尧舜,则是天下大同之道;尽心尽力于“孝悌慈”,像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那样,则是天下升平之道;

立志于“孝悌慈”却仍有遗憾,像唐宗宋祖那样,虽然可成为治国的明君,但终究不能“平天下”;像桀纣那样“不孝不悌不慈”,则是祸国殃民之道。

其实,无论是在上位的人,还是在下位的人,“孝悌慈”都是自己的事,不能说是为了让别人也“孝悌慈”,自己才要尽心尽力做到“孝悌慈”。

在上位的人自己能“孝悌慈”,庶民不一定必然因此而能够“孝悌慈”;即使在上位的人自己“不孝不悌不慈”,也不一定庶民就没有“孝悌慈”之人。

只有身在上位的人自己能“孝悌慈”,才能真正把“孝悌慈”落实在教化之中、贯彻到政令之中,才能避免用“奖励”和“惩罚”的错误方式。

奖励“孝悌慈”之人,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本来就应该得到“名利”上的奖励,但是,也很容易使人为了“名利”而“阳奉阴违”;

“惩罚”不孝不悌不慈”之人,固然会使人拍手称快,但是,也会因此而使人因为受到惩罚而进一步失去亲情、真情。

为了得到名利而学习“君子之道”,绝不可能成为“君子”;因为想得到“奖励”或害怕受到“惩罚”去做“孝悌慈”之事,也绝不可能是真正的“孝悌慈”。

为何会如此呢?因为“孝悌慈”本来就是发自人自身的诚善之心以待他人,不仅不是为了名利、奖励,而且在事实上,“孝悌慈”之人所吃的“苦”和“亏”更多;

一旦父母状告儿女“不孝”,而使儿女受到惩罚,这样的儿女虽然被迫做一些“孝顺父母”的事情,但内心可能对父母更增添出一分痛恨和厌恶。

因此,“治国”固然需要“躬行”,也需要“教化”,还需要“政令”和“法律”。那么,“政令”和“法律”并非就是“絜矩之道”。

【5】翻开说文解字书,虽是汉字却不懂。形式逻辑成基本,科学谋利风气猛。

“絜矩之道”的“絜”字是理解的难点所在。《说文解字》说:“絜,麻一耑【端】也。从糸【丝】,㓞【契】声。”

何谓“麻一耑【端】”?段玉裁先生说:“‘一耑’犹‘一束’。耑,头也。束之必齐其首,故曰‘耑’。”

这养的解释,对于习惯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国人来说,几乎等于没有解释,所以,一看就觉得令人头疼。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所采用的是表达方式,是符合西方“科学”中“形式逻辑”的方式。

“形式逻辑”的方式,是对任何事物都要先规定好一系列的“概念”,一个“概念”包括哪些内容是固定的,叫做“内涵”,适用范围也是固定的,叫做“外延”。

把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部规定和表达出来,叫做“下定义”。一旦“下定义”之后,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全“确定”下来而不能轻易更改了。

“形式逻辑”包括三大部分,即“概念”、“判断”、“推理”,后面两项全都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没有“概念”,就谈不到“判断”和“推理”。

“形式逻辑”是关于西方“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一门“学说”,无论是西方“科学”中的哪一科“学说”,都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上。

当初,西方的“坚船利炮”都是依赖“科学”而产生的,而且,当初的西方“科学”基本上就是所谓“自然科学”,所谓“社会科学”是从“自然科学”分化出来的。

当初,西方的“科学”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所以才会有宣传科学的“日心说”的布鲁诺被宗教徒烧死之事,才会有尼采的“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之说。

到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后,“新约”取代了“旧约”,于是,“新教”取代了“旧教”,在此情况下,“宗教神学”虽然还在,却已经是世俗可以接受之教了。

所以,“新约”不再说天地日月是“耶和华”所造,也不再说人类是“耶和华”所造,这样,“科学”的“天文学”、“地理学”、“物种起源学说”可以大张旗鼓了。

当“科学”解脱了“上帝”、“基督”的约束之后,“利害”的考量,取代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所以,所做的任何事,无不是从“利害”考量。

要通过“科学”,达到“自私自利”的“最大化”,达到“自身危害”的“最低最小化”;“我”要研究“高精尖”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你”不能如此。

于是,西方一些国家凭借着“科学技术”和“剥削压迫”而成了“列强”,然后凭借着“科技成果”而有了全世界的“殖民”、“烧杀抢掠”等等。

对于中国来说,有了“英夷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有了“西方列强侵犯北京(八国联军进北京)”,倭国学习列强成功,于是,也有了“倭寇侵华(抗日战争)”。

当此之时,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满清从建立的时候起,就始终没有得到民心,但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毕竟外国列强不敢侵犯,即使侵犯也不会成功;

本来就不得民心的满清朝廷自身已经腐败了,中国到了即将改朝换代却还没有改朝换代的时候,擅长于“欺软怕硬”、“趁火打劫”的众多强盗蜂拥而至。

仓促之间,满清朝廷无法有效驱逐侵略者,通过割地赔款而苟延残喘。就在实在不得人心的情况下,中华民国把满清赶下了台。

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继续,国内的军阀割据问题未解决,不久,东北三省又成立了倭国的傀儡“满洲”。接着,就是成功学习西方列强而强大起来的倭寇再次侵华。

夷狄之国的一时强大,使得铁蹄、硝烟弥漫全球。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弱国、弱者一时之间的口号。

“师夷之长技”,就必须学习西方“科学”,当时是被迫的选择。可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凭借着对外殖民掠夺、战争掠夺继续富强,或者很快恢复了富强;

又过了几十年,侵略者的子孙们,发现“科技”的巨大作用,于是,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同时,凭借着“富厚”的财产,保持其科技研究的“高精尖”。

在此情况下,侵略者的双手上的血迹早已被洗净,而且已经西装革履、温文尔雅了,用金钱从全球各国诱惑或者购买去的“人才”为他们设计、制造着最美最好的一切。

于是,我们这时愿意“师夷之长技”,不再是仅仅为了“制夷”,而是认为“夷狄”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方向,就是我们的理想。

不过,中国的主体,从来就没有想过完完全全地接受西方列强的一切,而是想要建立一个比中国历史更好、比外国更好的中国。

可是,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就注定要用西方“科技”来救国了;要用“科技”救国、强国,就注定要用“形式逻辑”作为我们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个原因,使我们现在的国人,对中国传统、正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极其陌生,有的专家学者称之为“低级思维”、“幼稚思维”。

同时,“科学”几乎已经成为我们评判一切是非对错的绝对标准了。所以,中国国人极少看懂《尔雅》、《说文解字》的人了,甚至能看懂《康熙字典》的都不多。

【6】絜字本义麻一端,由此引申成为度。测长测直测一贯,由此可明治国路。

刚才,我们插上了一段议论,现在言归正传。《说文解字》说:“絜,麻一耑【端】也。从糸【丝】,㓞【契】声。”

何谓“麻一耑【端】”?段玉裁先生说:“‘一耑’犹‘一束’。耑,头也。束之必齐其首,故曰‘耑’。”由此来说,就是“麻一捆”的意思。

“麻”的种类很多,我们不陷入到对种类的分辨与考较上去,只把它理解为一种草本作物,它的外皮可以用来制作成麻线、麻绳。

从这个“麻”字的本义来说,是人在房屋之下,用麻绳、麻线编织东西。从广(眼)从林(派)。“广(眼)”是房屋之象,“林(派)”是麻绳、麻线之类。

称之为“麻”,是从可以做成麻绳、麻线的角度来说的,不过,“麻一耑”所指的不应该是“麻绳麻线”,而是收割之后捆扎起来的“麻”。

“一耑”,相当于说“一端”,是捆扎起来的“一捆麻”的“一端”。是哪一端呢?段玉裁先生说:“束之必齐其首”,也就是说,是指整齐的那一端。

朱子说:“絜,度也。”为什么会有“度”的意思呢?段玉裁先生说:“束之必围之,故引申之围度曰絜。”

也就是说,用绳子环围起来的时候,那个绳子不松不紧才能捆扎得恰到好处,这样也就有了“尺度”。这是从“一耑”而来的引申义。

捆扎东西的绳子必须环围者那个东西,如果由此再引申,那么,又可以从那条绳子来说。绳子是用来测量直不直的尺度,又可以是贯通一切的那个标准。

由此,我们可以说,“絜矩之道”的“絜”,既可以是测量“圆周”的尺度,可以是测量是否完整的尺度,可以是测量是否正直的尺度,还可以是测量是否贯通全体的尺度。

所谓“从糸(丝)”,意味着“絜”字所侧重的是那条“绳子”,这是与“尺度”之义相一致的。“㓞【契】声”又是什么意思呢?

“㓞【契】声”就是用刀刻画东西,而且所刻画的恰到好处,与实物完全相符,毫无差错,因此才可信、可靠。

回头再看“麻一耑”三个字,我们可以说,这三个字就犹如三个象,这三个象共同组成了一个“组合之象”:麻做成绳子,一可以贯通,耑表示整齐。

这种解释方式,犹如诗歌之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犹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犹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犹如散曲之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诗句都是“组合之象”,而不是句式完整的句子。这是典型的“类象”思惟和表达方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絜”可以解释为“度”了,也可以清楚这个“度”包括哪些方面了。可是,这个“度”怎么确定、怎么应用呢?

【7】己心正直能正人,正心可通天下心。莫学杂家自取舍,遵道定矩可安民。

明白了“絜矩之道”中“絜”字之义,再明白“矩”字之义,“絜矩之道”就容易理解了。朱子说:“矩,所以为方也。”就是说,矩是用来画方形、测方形的标准或工具。

“絜”侧重于“正直”,“矩”侧重于方正,两者以哪个为主呢?以后者为主。“天圆地方”,人能“方正”,然后能有立足之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能先效法地道,然后能不违天道、大道;人先要“正心”,然后能“见性”,能“方正”,然后能“圆融”。

再具体一点来说,“絜矩之道”如何做呢?从自身方正做起。江希张先生说:“矩是造方的器,所以取两方的平,有一方面不正,便不平了。”

“造矩的器”就是矩尺,矩尺是一个由两边构成的直角尺子,如果其中一个边所放置得不平正,那么,另一条边也绝不会平正。这是“度”的用法。

“絜矩”也就是要把自己这一边放置平正,“絜矩之道”则是以符合“人心之所同”的“正心”来确定规矩、制度,作为国人、天下人的标准或模型。这是确定“度”的原则。

王夫之先生说:“齐家之教,要于老老、长长、恤孤,而可推此以教国矣。奶国治于家,人地既殊,理势自别,则情不相悖,道须别建。”

所谓“道须别建”,意思是说,“理一分殊”,“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固然有相同之理,但毕竟也有不同,否则也就不需要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然而,这个“絜矩之道”所用的“矩”,必须是从“人心志所同”而来,而不能是由一人或一家一派的私情、私利、意见来确定。

“孝悌慈”,就是天下人人之所想得,既得而无害于人、无害于天地万物的,所以,由此而制定“老老”、“长长”、“恤孤”的“尺度”,而推行于家国、天下。

所以,王夫之先生说:“君子以絜矩之道治民,而非自絜矩以施之民也。”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至圣孔子以及“颜曾思孟”四圣所传的“道”就是这样的“道”。

孔子之时,孟子之时,以及后世两千余年,治国者或者完全根据自己的私情、私利、意见而制定所行的教化和政令,或者对圣人所传之道“任意取舍”、“取长补短”。

这种做法,也就是“自絜矩以施之民”,亦即自定标准而拼凑,亦即《道德经》所说“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的做法。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两千多年来的中华历史,虽然曾经有汉唐宋明的一时“辉煌”,却再也没有出现“三王”之治,更没有出现“尧舜”之治。

至于现在与未来如何,那就要看我们现在是否能尽可能遵循圣人所传之“道”了,就要看我们现在是否能诚心敬意地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来“修齐治平”了。

现在无圣王,未尝不可遵奉圣贤君子之道;现在能诚心敬意地学习圣贤君子之道,那么,未来就会有圣王。

遵奉圣贤君子之道、出现圣王,有何意义呢?一言以蔽之,国泰民安天下平而已。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朱子说:“是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上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69:治国章解(三)(2014.09.16)

下一条:QQ群讲座稿:《大学》067:治国章解(一)(2014.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