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07:《周南·螽斯》(2012.11.18)
发布日期:2020-05-24   点击:

一、请把诗歌全文阅读两遍(括号内是注音):

螽斯羽,诜诜兮。(螽:忠;诜:身;兮:西)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薨:轰)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揖:及)

宜尔子孙,蛰蛰兮。(蛰:直)

二、《诗序》讲解:

“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

螽斯是什么呢?是一种昆虫,属于蝗虫(蚂蚱)一类,有人说是蝈蝈,《毛诗郑笺》说是“蚣蝑”,究竟是什么种类呢?我们不必把功夫下在这个问题上,因为《诗经》保留此诗的用意,不是让我们去探究螽斯究竟是什么种类,而是要我们注重品德修养。所以,我们在这里,不使用“蝗虫”这个名称,而始终称之为“螽斯”,只要知道它是一种昆虫,诗歌中用它来象征后妃和嫔妃,也就可以了。它们的身体颜色是绿色的,象征生机旺盛;它们繁殖力强,共同生养后代,保证了种族的兴旺;它们善于群飞,和谐相处,谨慎小心地生活着,互相体贴,互不嫌弃,不相互排斥。

螽斯是善于群居的生命体,任何人也都是要生活在群体之中,这是横向的联系。如果群体的成员互相忌妒,甚至互相残杀,也将使这个群体走向衰亡。人有大小、强弱、美丑、智愚之不同,螽斯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以美笑丑、以智笑愚,都是缺乏修养的体现,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自己的不自重。

螽斯象征后妃和嫔妃们。这是中国文化的“类象”表达方式,用一个“象”表达一类事物,并由此体现一些道理。中国文化中不讲所谓的“语法”,所谓的“语法”是近百年来从西方传来的,是按照西方的“科学”而来的。讲究“语法”,会使一篇诗歌或文章被拆分得支离破碎,从而使之索然寡味。所谓“比喻”,是“语法”中的“修辞手法”,因为中国文化不讲“语法”,所以,我们不使用“比喻”这个词。

“螽斯”是一个“象”,用它来表达象征意义的时候,只从正道上去理解,因为“征”必须是符合正道,而且是为了使别人也能符合正道,孟子说过“征之为言正也”。“螽斯”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同一类的“象”群体,由此而把“后妃”、“妻子”联系起来,进而可以使我们知道,后妃和嫔妃都要像螽斯一样,应该有强盛的繁殖能力、应该能共同生养后代,能够群聚同飞而和谐相处,能这样不互相妒忌,然后才能子孙众多。为什么要子孙众多呢?我们下面专门谈这个问题。

三、为什么要多子多孙?

一颗麦子播种到田地之中,收获的时候,这本来的一颗麦种却要变成一个麦穗儿,也就是说从一颗变成几十颗。为什么要这样?从麦子本身来说,因为麦子要为自身繁衍留下种子,但是只留下种子是不够的,还要防备着遇到种子不能发芽的时候,遇到虽然发芽却不能长成的时候,遇到被鸟雀老鼠偷吃的时候;从人种植麦子的角度来说,人当然要留下种子,也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灾荒年成而储存,考虑到鸟雀老鼠偷吃,考虑到掉落在地上的,甚至还要考虑到可能会有毁坏发霉的。不仅麦子如此,各种动植物不都是这样吗?

为什么人类自己却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呢?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相当于播种两颗麦种却只允许长出一颗麦粒。人类也会遇到灾荒,也会遇到疾病,也会遇到意外,还会遇到战争,就像麦子一样,会遇到不能发芽的、发芽不能长成的、被鸟雀老鼠偷吃的、掉落在地上的、毁坏发霉的。到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会使众多的家庭断子绝孙?那将不仅是对每个人的不负责,也是对家庭的不负责,还是对人类的不负责。

我们为什么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呢?当时说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太多,所以造成了贫穷。其实,这个说法是为了让人们接受计划生育而造舆论,政府这么说当然不是恶意,但是,这种说法和做法却是不好的。为了一时的、快速的获利,造成长久大大害,可谓得不偿失。当时认为是对的,过后认识到是错的,如果能及时改正,可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虽然已经亡了一些羊,如果知错而不改,那才是大错特错,是不负责任。

贫穷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国家政策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十年浩劫”的错误,中国不会那么贫穷;如果中国没有长达五六十年的战争和之前的朝廷腐败,中国也不会那么贫穷。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宣传和实践之后,中国人现在为什么基本上接受了计划生育,甚至不想多生孩子了?常常听到的理由是养不起。是真的养不起吗?不是,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追求奢侈的生活了,因为要做父母或者将要做父母的人太自私了。为了一时的快速富强,为了在世的几代人的奢侈享受,却不允许应该出生的人出生,与杀掉一部分人而使另一部分人得到奢侈享受,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如今,计划生育的危害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了,所以,政府开始考虑“放开二胎”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点希望了,但是,即使“放开二胎”,也仍旧是“五十步笑百步”,因此,我们期望着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四、关于“不孝有三”:

《孟子·离娄上》,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汉代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我们现在却只知道“无后为大”,为什么?因为我们为了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所以,要对历来重视“传宗接代”的“无后为大”说法口诛笔伐,这属于政治上的一时利用,而不能说此话原来就是错误的。

在“三不孝”之中,第一不孝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也就是说,当子女发现了父母有错误的时候,只管顺从而不加以指出,不加以劝说,不想办法避免使父母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情,这就是第一不孝。但是,现在我们把“阿意曲从”常常当作“孝”加以批判,这是对儒学的歪曲或误解。子女为了父母的一时高兴,却不指出父母的错误,不劝说,那当然不对;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也不对。劝说,也要注意方式,为的是不让父母导致长期的不高兴,乃至导致陷于不义的境地。万一劝说不成,那么,最后也不应该怨恨父母,而是把责任由自己担当起来,赶紧想办法挽救。《孝经》中说: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第二不孝是“家穷亲老,不为禄仕”,这个有错误吗?我们来看一看。父母把子女生育下来,抚养成人了,现在,父母年老了,家里很贫穷,做子女的却不想办法去解决父母的生活问题,而是好吃懒做甚至游手好闲,却使父母生活在穷困之中,这样对得起父母吗?当子女幼小的时候,是父母的辛勤劳动使子女长大成人,现在父母老了,子女却不能使父母衣食无忧,这既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吧?当然,如果自己尽力了,却无法得到足够的财物来养活父母,那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我们常常把“家穷亲老”当作与自己无关的事,只顾自己的幸福快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也就是不孝的体现。

第三不孝是“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它在顺序上排在第三位,但是,却又被孟子称为“三不孝”中“最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华夏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效法“生生不息”的天地之道,人类的繁衍无穷,也就是效法天地之道的体现。天地生育了人类,人类理应按照自身的本性不断地繁衍下去,而不能自我毁灭。假如某人自己不婚不嫁,那么,从家庭来说,是让这个家庭从此断子绝孙,无法再繁衍下去,这个家庭从此也就画上了永恒的句号;从子子孙后代来说,是因为一个人自己的专断独行,把千秋万代的子孙生命掐断了。事情还不仅如此,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祖先与子孙之间的中介,他或她承担着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的双重责任和义务,他或她自己并非只属于自己,个人的不婚不嫁,所导致的是使祖先灵魂成为孤魂野鬼,从此,使“孝”字的下半部分消失了,“孝”也就不存在了,这不是最大的不孝是什么呢?

五、关于“重男轻女”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国家,凡是“重男轻女”的人,都是自私的人。试想,一个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好妻子,那是选择别人家的女儿来给自己当儿媳妇,也就是说想让别人家中时他们的女儿;但是,自己却只疼爱儿子,因为女儿将来要嫁到别人家当妻子,就轻视甚至虐待,那就是不想让别人家得到好妻子,这不是自私是什么呢?

在反传统的风潮之中,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夸大中国历史上那些“重男轻女”的“个案”,似乎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家庭不是“重男轻女”的一样,那是采用了贬低历史的方式去赞美现实,这种做法跟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没有什么区别,因此,这种方法是拙劣的,不应该再延续下去了。如果说过去的时代曾经有一些自私的人有过重男轻女的思想,现在也不是没有了。

我们当然也完全可以说,男女都是承担着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的双重责任和义务的人,所不同的是,男性承担的是自己家族繁衍的纵向责任和义务,女性所承担的则是人类繁衍的横向责任和义务。男女的结合为夫妻,使人类的繁衍成为现实。所以说,独身和不生育,是永远不应该提倡的,那是自私的表现,也是不孝的表现。如果说得再严重一点的话,那就是因为一对夫妻的自私自利,而一意孤行地灭绝了祖先代代相传的血脉,而且是永远无法挽回地灭绝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连儿女都没有了,当然从此以后也就没有了千秋万代,这与灭绝千秋万代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六、第一章讲解:

第一章: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忠;诜:身;兮:西)

“螽斯羽”,本来是指螽斯的翅膀,这里的意思是说螽斯展开翅膀。“诜诜”,是指众多的样子。“宜尔子孙”的意思是说,理应子孙众多。“振振”,是仁厚的样子。螽斯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次能生子近百,由此而使螽斯群体代代延续而不断,所以,能够数量众多。从后宫来说,嫔妃固然众多,如此众多的嫔妃如何和谐相处呢?须知人数少了容易相处,人数多了就会众口难调,产生一些纠葛。任何动物,凡是有阴阳之分,有情感欲望的,如果没有仁厚之心和礼义节制,就几乎没有不妒忌的,螽斯虽然谈不到有仁厚之心和礼义节制,却惟独不会互相妒忌。人固然与螽斯不同,人与人之间要不互相妒忌,却必须有仁厚之心和礼义节制。后妃自身有修养,感召和教化嫔妃们各自注重自身修养,然后能有仁厚之心;有仁厚之心,然后能以礼义自我节制;能以礼义自我节制,然后能虽然数量众多的嫔妃却不妒忌;能不互相妒忌,然后能有众多的子孙。

近百年来,我们接受西方影响,渐渐地把大家族分裂而成为小家庭;随着城市化的扩大,和“张扬自我”观念的日益普遍,父母各自有自身的工作,孩子在学校毕业之后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甚至各自的工作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不仅有的家人分散在祖国各地,而且有的家人分散在异国他乡,因此,小家庭也日益陷入危机之中,而只剩下了一个一个为了所谓的“事业”而奋斗的“个人”。如此一来,不仅大家族不存在了,而且小家庭也成了像宾馆一样,或者几乎支离破碎了,在此情况下,所有人几乎都淡漠了家庭亲情,而成了只是属于社会的“自私者的总和”。衣食住行几乎都商业化了,养老养子也都商业化了,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亲情的淡漠和人情的淡漠,甚至有的不顾父母了,连孩子都不想要了,难道这是人类的幸事吗?恰恰相反,这是人类的悲哀。这是我们需要慢慢纠正的。

七、第二、三章讲解:

第二章: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薨:轰)

这里的“薨薨”,是众多而群飞的样子。“绳绳”是小心谨慎的样子。

“螽斯羽,薨薨兮”,意思是说,众多的螽斯展开翅膀,一同飞动,意味着后妃的嫔妃们虽然有上下等级,但是,能像螽斯这样团结一心、和谐相处,不因职位不同而妒忌,这样才是有礼有乐,亦即和谐有序。后妃自正有礼,而后能使后宫嫔妃有序;后妃以及嫔妃都能谨慎小心,各尽其责,而且无骄傲之意,而后能使后宫嫔妃和谐。无论是后妃还是嫔妃,都是为了后宫这个整体,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后宫和国家。一个家庭的夫妻,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家庭或家族,明白这个道理并尽力按这个道理去做,家庭、家族不可能不和谐安宁。有序而且和谐、做事谨慎小心的家庭,当然会子孙众多,而且适合与子孙的成长。

第三章: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揖:及;蛰:直)

“螽斯羽,揖揖兮”,意思是说众多的螽斯展开翅膀,会集在一起。“揖揖”虽然读作“集集”,虽然解释为“会集的样子”,但是,从这个词的组成来说,必然含有整齐、辞让的意思。“蛰蛰”虽然读作“直直”,虽然解释为“和谐聚集的样子”,但是,也应当含有“执着”、“坚定不移”的意思。后妃和嫔妃整齐而且有辞让地会集在一起,人人意志坚定而不移,然后能获得长久的安宁。古语说过:“家和万事兴。”

在普通的家庭中,不存在后妃和嫔妃的问题,正常的一夫一妻制接听中,连妻妾的问题也不存在,但是,却存在着妯娌关系。一个大家族是否能安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妯娌门是否能够和谐有序。因为“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子在顾及国家社会责任之外,还要顾及大家族,顾及自己小家;女子在顾及自己小家之外,还要顾及大家族,顾及国家社会责任。但是,也因为男人要在家庭以外工作和做事,所以,考虑大家族、国家以及社会的时候比较多,有些偏颇的男人会只顾国家社会责任而不顾家族和小家;有些偏颇的妇女为了保护自己家人的利益,往往会只顾小家而不顾国家社会责任。“好男儿志在四方”,这个说法恐怕没有人会否定;“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男人,恐怕也没有人会赞美。“勤俭持家、会过日子”的妇女,恐怕没有人会否定;为争夺家产而闹得家庭和家族不和睦的女人,恐怕也没有人会赞美。任何偏颇和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现实生活中的男人和女人,绝大多数是做不到十全十美的,但是,希望在于能向十全十美努力,认真地做好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

八、参考性译文:

众多螽斯展双翅,成群而飞舞翩翩。

子孙众多正相宜,因其仁厚而使然。

众多螽斯展双翅,群聚群飞共欢颜。

子孙众多正相宜,因其谨慎相与安。

众多螽斯展双翅,共同会聚心相连。

子孙众多正相宜,和谐相处不孤单。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08:《周南·桃夭》(2012.11.2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06:《周南·樛(纠)木》(20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