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42:《诗经·邶风·绿衣》(二)(2013.08.18)
发布日期:2020-05-2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学习《绿衣》这首诗的第一章。欢迎各位群友一起学习华夏经典。

三、第一章讲解:

原文: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合)维其已(以)。

1.关于“绿兮衣兮”:

【1】绿为杂色似青春,玲珑美色常诱人。庄公好色偏爱妾,失德悖礼智已昏。

“绿兮衣兮”,意思是说“绿色啊,衣服啊”,而不是“绿色的衣服”,是把绿色和衣服分开来说,而且绿色在前,衣服在后。

为什么要这么说?是为了突出这个绿色,而不是突出衣服。再者,这种说法,是人们先看到的是绿色,再看才知是衣服。

为什么要突出绿色呢?因为绿色是介于青色和黄色之间的杂色,不是正色,也不在正位,现在,绿色却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

为什么绿色是杂色,而不是正色呢?因为青色和黄色都是正色,分别对应正东和中央两个正位,绿色则介于青色和黄色之间,既不是青色,也不是黄色,而是两种色混杂而成的。

绿色为什么容易得到人们的喜爱呢?因为绿色比青色和黄色都鲜艳夺目,然而容易引发人们的浮躁之情,从而失去沉稳之态。

当人们被绿色所诱惑的时候,注意力也就从青色和黄色上转移到了绿色上,相当于被靓丽的杂色所吸引,却忘记了正色。

在这首诗中,绿色象征年轻、貌美、活泼、可爱的女子,实际上就是用来代指得到卫庄公宠信的妾。

卫庄公宠信这样年轻、貌美、活泼、可爱的女子有什么不对呢?因为国君所宠信的应该是有德、有礼的女子,而不应该“淫于色”。

卫庄公宠信美色的妾,却疏远有德有礼的夫人,也就意味着卫庄公好色,因好色而失德悖礼。失德则不善,悖礼则混乱。

【2】孙猴穿衣仍是猴,男女之衣亦有别。服饰本来就有礼,礼服从来乱不得。

“绿兮衣兮”,乍看上去,好像是绿色只是绿色,衣服只是衣服,两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关于“绿色”的意思,我们刚刚说过,接下来,我们说说“衣服”的意思。

在天地之间,只有人需要穿衣服。那么,人为什么要穿衣服呢?难道是为了漂亮吗?难道是为了御寒吗?都不是。

人穿衣服,是因为有礼义廉耻。不是说中国人认为赤裸的身体是丑恶的,而是认为赤身裸体去见人是没有礼义廉耻,是对被人不尊重,也是不自尊,总之,是“丢人”。

《西游记》里,孙猴子刚刚见到人的时候,因为不知到道德礼义,所以,即使是穿上了人的衣服,仍然还是猴子。

可是,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衣服的华美、华贵,而且追求衣服的款式丰富多样,还要不断地设计新款式,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师”。

其实,这是来自西洋的做法,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做法。中国传统上,有“裁缝”,却没有“服装设计师”。而且一般来说,裁剪制作衣服的人,是家庭主妇。

难道传统中国就不设计服装吗?不需要。因为我们所重视的不是衣服款式怎么新奇,而是衣服是否穿着合身、舒服。

尤其是礼服,不是由一般的“设计师”去“设计”,而是由圣王确定。因为礼服所重视的不在于合身、舒服,而在于礼义。

《周易·系辞传》中说:“黄帝垂衣裳(常)而治。”说的是什么意思?说的是,黄帝轩辕氏制订了礼服的制度而颁布于天下,从而天下大治。

恐怕会有很多人怀疑:“衣服不就是衣服吗?难道一身衣服就能天下大治?”这种怀疑,是因为只是把礼服当成了普通衣服,而不知礼服与礼义的关系。

我们就从礼义上来说说礼服的问题。首先,禽兽不必穿衣服,人却要穿衣服,这是礼义的最低一层作用,体现为人与禽兽的区别。

其次,男人穿男式的衣服,女人穿女式的衣服,而不混乱、颠倒,这是礼义的第二层含义,体现为男女之间的区别。

再次,各个国家民族,有各自的衣服特点,好比西洋、倭国、印度、阿拉伯,各自的服装都有其特点,中国的服装本来也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自然传承下来的。

以上所说的三点,不是礼服,而是衣服之中所含有的礼义。人却不穿衣服,男人却穿女式的衣服,中国人却穿外国人的衣服,偶然如此可以,经常如此,却是不顾礼义。

其四,不同的正规职业,也有各自的职业服装,比如警服与军服不同,海军军服与陆军、空军的军服也不同这是礼义的体现。

其五,不同的级别,或者会有不同的服装,或者在服装上加上标识性的东西,这也无非是礼义的体现。

其六,在不同的礼仪场合,也有不同的衣服。比如,臣子上朝有朝服,婚礼用婚礼服,丧礼有孝服,这更是礼义的体现。

以上所说的三点,属于礼服。海军不会穿上陆军的服装,有哪位普通士兵敢于穿上军官的衣服、戴上军官的徽章?有哪个人会在婚礼上传孝服、在丧礼上传婚礼服?

【3】华夏礼服载礼义,天地人道全占齐。衣服也能辅国治,可叹中国今无衣。

黄帝能够“垂衣裳而治”,因为华夏礼服之中所承载的礼义,时刻都在提醒着身穿礼服的人。当然,凭借着整天的提醒是不够的,不过,有修养之人,再加上提醒就更好了。

华夏礼服当然种类、品级很多,而且从黄帝轩辕氏开始,到清兵入关之前,礼服也有过多次变化,但是,总体上始终没改变的则是深衣。我们根据《礼记·深衣》来说一说。

为什么叫“衣裳(常)”呢?因为上衣为“衣”,下衣为“裳”,上下分裁,却要连为一体,象征着天地人合一。

为什么叫深衣呢?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能使身体深藏不露而且雍容典雅的一种礼服。

《深衣》的首句就是:“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深衣大概就是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就是说,必须符合圆规之圆、矩尺之方、绳墨之直、权衡之经权。深衣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原则呢?

“规”是测量圆形是否符合标准的工具,用来象征天道,因为天道圆融。这一点通过圆形的衣袖来表达。

“矩”是测量方形是否符合标准的工具,用来象征地道,因为地道方静。这一点通过胸前交领的直角交叉来体现。

“绳”是测量直线是否符合标准的工具,用来象征人道,因为人道正直。这一点通过背后从上到下贯通的直缝来体现。

“权衡”指秤锤、秤杆,是测量重量的工具,秤杆是平而不动的,靠秤锤的来回移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权衡用来象征原则与变通,因为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变的原则与具体的变通。这一点通过腰间大带和蔽膝来体现。

这些文化内涵在深衣之中都完美地体现了出来,也是行教化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是用来辅助治国的一种方式。我们还能把深衣只是当做一种普通的衣服来看待吗?

当然,深衣还有其它方面的原则。比如,短不至于露出体肤,长不至于覆住地面。缝合裳左边的前后衽,在右后衽上加一钩边。腰缝部分的宽度是裳的下边的一半。

衣袖当腋下部分的宽度,可以运转胳肘。袖子的长短,从袖口反折上来正好可达肘处。束带的部分,下不要压住大腿骨,上不要压住肋骨,要正好在腰部无骨的地方。

“裳”的制作,要用十二幅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因此先王很看重深衣。是除了朝服和祭服之外最好的衣服。

可是,以上是深衣不可改变的原则;在外在形式上,还有“交领”、“右衽”、“无扣”是一般性原则。

可叹,自从清兵入关之后,直到现在,中华民族却没有了符合传统的礼服,最近十几年来,有些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有了恢复“华夏衣冠”的呼声和实际做法。

4】清兵入关衣冠断,清灭热衷东西洋。服饰关乎心所向,习惯已成莫勉强。

传承了至少五千年的“华夏衣冠”,延续至少五千年的“衣冠上国”之誉,伴随着清兵入关时强制推行的“剃发易服令”,伴随着血雨腥风和极度的屈辱,中断了。

满清结束,本来可以有恢复“华夏衣冠”的可能性,但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国人,对被满清篡改破坏得极为严重的“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信心,所以,把心中的理想转向了列强。

人心所向,关系到人们的各个方面,甚至是所有方面。清末之后的中国,不仅仅是朝廷腐败,不仅仅是战争惨烈连绵,还有思想文化上的极度混乱。

“五四运动”之时,要树立西洋所来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要推翻中国原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因此,“五四青年”开始推崇西洋的服装。

中国国民党最初的组织,大多数都是在东洋建立的,在心理上倾向于东洋的“明治维新”成果,因此,孙中山先生以东洋陆军服装为蓝本创立了“中山装”,其军装也来自东洋款式。

中国共产党建立,心理上倾向于西洋和苏联,但是,在服装上,基本上采用的是中山装和苏联式的服装,百姓所穿的则是带有清代风格的衣服,下衣则全部采用西洋样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国人平时的服装,是中山装、清代服装、苏联式服装、军装的混杂状态,国家领导则以中山装为“礼服”。

从“改革开放”开始,国人之心又向西洋倾斜,于是,衣食住行以及心思、学说等等各个方面,逐渐走向全面推崇西洋。

在此趋势下,西服、婚纱、牛仔裤、迷你裙、T恤衫、背心、泳装、帽子等等,全面成了西洋款式的天下,而且还在继续着。

在恢复“华夏衣冠”的呼吁和实践进行了十年之后,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这个“瓶颈”究竟何在呢?

“瓶颈”在于当今国人的心理倾向还是西洋,而且这种倾向已经成为国人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是一时之间难以改变的,所以,无法着急。

不过,华夏衣冠中断了前后四百年,这四百年的时间,在中华的万年历史之中是一瞬间,何况中华民族的未来更加长久,莫非我们会永远穿外国人的衣服吗?

当中国人恢复了原有的自尊自信的时候,也就是华夏衣冠回归国人心中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回归华夏的时候。

虽然习惯难以更改,但是,毕竟物极必反,终究会有时来运转的时候。中华民族不应该是唯他人马首是瞻、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的民族。

讲座暂停,接下来的十分钟,请有问题的群友提出,在下会做出参考性回答。也欢迎群友畅所欲言。

2.关于“绿衣黄里”:

【1】夫人之下嫔妃妾,礼服各自有其色。妾穿褖衣外表黑,内里按礼宜素色。

在《深衣》篇中,对衣服的颜色也有一种原则。一般来说,深衣面料和边缘的颜色不应该完全相同。只要父母、祖父母都健在,那么,深衣就镶带花纹的边,而不能太素。

只要父母健在,深衣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色生绢的边缘。袖口的边缘、下裳的的边缘和衣襟的侧边的边缘,所镶的边缘宽度都是各一半寸。

这里所说的“绿衣”和“黄衣”有什么礼义规定呢?《毛诗郑笺》中说,诸侯的夫人有祭服,从此而下,以黄色的鞠衣为“九嫔”的礼服颜色;

其次是白色的展衣,是“世妇”的礼服颜色;再次才是黑色的褖(绿)衣,是“女御”的礼服颜色。

以上三种礼服,是夫人以下的妃妾的礼服,外表分别为黄色、白色、黑色,但是,礼服有“表”和“里”,其“里”都是采用素白色的纱衣。

可是,在《毛诗正义》里面,一面说“绿,间色”,却又引用《郑笺》说“褖衣黑”。不知到为什么一个是“绿衣”,一个却是“黑衣”。

《正义》解释说,因为《仪礼·士冠礼》中列举了三种礼服,即“爵弁(却变)服,皮弁服,玄端”,而《士丧礼》上也列举了三种礼服,即“爵弁服,皮弁服,褖衣”;

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知道,前两种都一样,而最后一种,“玄端”与“褖衣”相对应,因为男子所穿的“玄端”是黑色的,所以推出来女子所穿的“褖衣”也是黑色。

另外还要说一句,其实不应该说是“黑色”,而应该说是“玄色”,否则也不叫做“玄端”了。“黑色”是杂色,“玄色”是正色,是黑色之中稍微还有一点红色。

【2】黑色擅改为绿色,素白擅改为黄色。是可忍孰不可忍,僭越之心昭若揭。

此诗中,为什么叫做“绿衣”,却不叫做“褖衣”呢?《毛诗正义》中说,“绿衣”乃是“褖衣”之误。我们这里不采用此说。

恐怕其中有深意。“褖衣”的表面是黑色的,这位僭越的妾却变成了绿色;“褖衣”的内里是素白色,这位妾却变成了黄色。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就是一个衣服的颜色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此事不可小看。因为这个妾不仅已经有僭越之心,而且已经付诸实施了。

《论语》中说:“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里所说的季氏的所作所为,跟此诗里的妾的作为性质相同。

季氏是鲁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大夫他在家中祭祀祖先的时候,采用的是天子祭祀祖先才能使用的“八佾(易)舞”。

“八佾舞”是什么意思呢?是由纵横各八人组成的乐舞队列;按礼的规定,天子祭祖时用八佾(有六十四人),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大夫用四佾(十六人),士用二佾(四人)。

季氏作为大夫,祭祀祖先竟然使用天子之礼,意味着什么呢?

当初,周成王曾经唯独特命鲁国国君祭祀祖先的时候,可以用天子之礼。为什么呢?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由长子及其后代治理。

鲁国国君如果使用了“八佾舞”,还有情可原。但是,身为鲁国的大夫,却采用鲁国国君一样的祭祀之礼,意味着季氏的内心把自己当成了国君。

周成王特命鲁国国君可以采用天子之礼,好比《三国演义》中,仁君刘玄德曾经白帝托孤,说是如果刘禅(善)如果不行,贤相诸葛孔明可以取而代之,当时孔明不能不答应。

但是,如果孔明确实自己取代了刘禅,那么,孔明就难副贤相之誉了。同样道理,鲁国国君采用天子之礼祭祀祖先,不违背礼义,但是,以其诚敬之心,就不忍心采用。

如今,季氏作为鲁国的一个大夫,竟然忍心采用天子之礼,由此可推测,季氏的野心,不仅仅是鲁国国君之位。

《绿衣》之中的小妾,身居级别最低的“女御”之位,恐怕衣服外表绿色是为了得到国君的宠爱;衣服内里的黄色,则是因为内心想要得到夫人之位。

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什么意思?其中的“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忍心”,另一种是“容忍”,另种说法可以同时采纳,不必舍弃其中一个。

从“忍心”来说,季孙氏身为大夫,却用天子之礼乐,这分明是忍心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而且可以说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心中所想的必然是为了个人私利而夺权篡位。

一个大夫公然如此,将来还有什么不忍心去做的?即使是弑君弑父也做得出来。这是对季孙氏的评判。

从“容忍”来说,天子、国君都要以礼治国平天下,发现乱臣贼子的时候,为了国家百姓的安宁,不能姑息纵容,而应防微杜渐。

季氏公然在家中采用“八佾”,鲁君不应不知道,知道了却还容忍,那是对国家百姓不负责,如果连这样的事情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这样的容忍只能是姑息纵容乃至姑息养奸。

此诗之中,小妾的野心已经如此昭然若揭,夫人对国事非常担忧,对国君非常担忧,然而,国君却不仅毫无察觉,而且仍然宠爱有加,岂不更令夫人担忧?

3.关于“心之忧矣,曷(合)维其已”:

“心之忧矣”,是夫人之忧。丈夫宠爱小妾,国君被存心僭越的小妾所蒙蔽,意味着丈夫的危机,后宫的危机,朝廷的危机,同时,这也是百姓的危机。夫人岂能不忧?

“曷维其已”,其中的“曷”是指“何时”;“维”是虚辞,无义;“已”是“停止”的意思。全句是说,这种内心的担忧,何时才能结束啊!

夫人之忧,发自内心深处,是忧心不已的一层原因;夫人之忧,非为个人权力地位而忧,而是为丈夫、国君、国家而忧,其忧甚广,是忧心不已的另一层原因。

孟子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孟子此言,不是说国家的城郭、兵甲、田野、财货不重要,而是说,相对于这些来说,君上无礼、士大夫无学、百姓不安才是更为重要的。

何以如此?君上无礼,意味着君臣无序,上下离心离德,如果这样,即使国家当时烈火烹油,也已经埋下了衰败的种子;

士大夫无学,意味着不仅在朝的臣子没有修养,所谋划的策略、所制订的政令,不会是仁政,贪官污吏会很多,馊主意也会很多;

不仅如此,而且今后更加后继无人,那么,齐侯做官之人必然是小人;小人当道,必然导致君子被排斥。如此,百姓怎能安宁?国家怎能安定?

“卫庄姜”为什么会那么担忧?难道不正是因为“君上无礼”吗?一旦“君上无礼”,接着而来的,必然是“士大夫无学”,国家还能长久吗?

《绿衣》第一章讲完了,我们下次讲座,继续学习后面的三章,欢迎大家下次继续参与,共同学习。

【寄语】

华夏复兴稳步行,但愿天下常太平。欲破阴霾除误解,诚心敬意先读经。

道德礼义人须备,莫让成见塞心胸。做人应当立大志,君子多时民安宁。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43:《诗经·邶风·绿衣》(三)(2013.08.2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41:《诗经·邶风·绿衣》(一)(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