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群友,冬至节日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诗经》的第三十二首诗,它是《邶风》的第七首,题目是《凯风》。
一、请大家先把诗序和全诗阅读三遍。
诗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
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二、诗序讲解:
诗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
意思是说,《凯风》是赞美孝子的一首诗。因为当时荒淫之风成为卫国的流行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强烈影响之下,人们难以安分守己了。
所以,虽然是一个已经有七个子女的母亲,按说已经不应该被淫风所动了,却仍然难以抵挡住这种风气的影响,想要改嫁而去。
但是,这首诗不是为了表示对荒淫之风的痛恨,不是为了表示对那位母亲的谴责,而是为了赞美这七个子女能够尽其孝道,能够安慰他们的母亲,成全孝子自责之志。
【1】夏日南风谓之凯,凯风长养万物成。人而知礼方能立,子女莫忘教养情。
此诗为什么以“凯风”为题目?需要先明白“凯风”的含义。凯风是南风,是夏季的风,是使万物成长壮大的风。
春季东风吹拂,万物发生;夏季南风暑热,万物成长。无论是发生还是成长,都是上得天覆,下有地载,然后才能长成。
子女从出生到长大,父亲如天,母亲如地。从七个子女来说,无论是刚刚出生还是已经长大,“父母——子女”的亲情都已经由天而定。
在子女的生长过程中,父母的慈爱和养护犹如和煦的春风,父母的教训和责罚则犹如暑热的夏风。无春风则不生,无夏风则不成。
从一年来说,有春而后有夏;从太阳来说,出于东方而在南方为最亮;从人生来说,有生育然后有成长;从五常来说,有仁而后成礼。
此诗以“凯风”为题,说“夏风”,而“春风”已在其中;说“南风”,而“东风”已在其中;说“成长”,而“生育”已在其中;说“礼”,而“仁”已在其中。
在“春夏”之中,人们多关注“春”;在“仁礼”之中,人们多重视“仁”;在“生育”和“成长”之中,人们多看重“生育”。这是对“本”的重视,没有错误。
野生的植物不叫庄稼,野生的动物不叫牲畜。人虽生而蒙昧不叫淳朴。《增广贤文》中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这句话说起来非常不好听,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话糙理不糙。”此诗以“凯风”为题,意味着在子女心中,不仅深知父母的生育之恩,而且深知教养之恩。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在这七子之中,已经长大的孩子,已经“知书达礼”,因此,他们才知到如何孝顺母亲。
这七个孩子,必然有刚出生不久的,也有已经长大的。怎么叫做长大了?怎么叫做没长大?不能说到了一定年龄就算长大。
知到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矩了,就是开始长大;知到按道理和规矩去做人做事了,才算是长大了。否则,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恐怕也算不得“长大”。
【2】凯之正字本作恺,恺字又从岂字来。表示康乐加心字,勉励以求字不改。
《说文解字注》说,“凯”是“俗字”,“正字”应当是“恺”,《说文解字》没有“凯”字。因此,“凯风”应当是“恺风”。那么,“恺”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有两个“恺”字,一个在“心部”:“恺,乐也。从心,岂声。”另一个在“岂部”:“恺,康也。从岂、心,岂亦声。”
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说,“心部”的“恺”,“乃后人增窜”。“岂部”的“恺”字才是正解:“‘恺’不入‘心部’而入此者,重以‘岂’会意也。”
也就是说,为什么“恺”应该在“岂部”呢?因为这个字的重点在于“岂”,而且是会意字,而不是形声字。
从我们以前所讲过的一些汉字来看,所谓形声字,也程度不同的具有会意字的成分,因为表示读音的部分往往也兼有表意的成分。
既然“恺”字的重点在于“岂”,那么,我们就再来看看“岂”的意思。《说文》中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还(环)师振旅乐(月)也”,一个是“欲登也”。
所谓“还(环)师振旅乐(月)”,意思是说,迎接军旅归来时叫做“振旅”,在“振旅”的时候所演奏的音乐叫做“岂”。这个“岂”字,意思与“恺”相同。
既然是迎接军旅归来的音乐,也就意味着是军旅胜利了,那么,音乐歌舞当然都是“欢乐”的,所以,“岂”可以解释为“乐(le4)”,后来又“凯歌”、“凯旋”这样的词语。
军旅既然已经归来,一方面意味着安全了,同时意味着可以继续下去,所以,“岂”又可以解释为“康”。“康”既有“安乐”之意,也有“可续”之意。
所谓“欲登也”,是《说文解字注》的说法,“欲登者,欲引而上也。凡言‘登’者,皆‘庶几(机)’之词,言几(机)至于此也。”
这个意思是说,“岂”字表示“有希望达到某种程度”并且“引导着使之达到某种程度”。其中一般同时包括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是“要达到某种程度不是没有希望,不是没有可能”,两一方面是“要达到某种程度是可以的,但是难度比较大”。
综合来看,“凯”字是“恺”的俗体写法,“恺”字本来可以直接写作“岂”,但是,后来“岂”字分化成了两个意思。
当“岂”用来表示“乐”和“康”的时候,就写作“恺”;当用来表示“有希望却有有难度”的时候,保持“岂”字的本来写法。
顺便说一下,也许有朋友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你为什么不用‘形符’、‘声符’这样的‘专业词语’呢?”
我要回答的是,我是故意不用所谓“古代汉语”之中的一些“专用词语”的。所谓的“声符”、“形符”之说,本来就是把汉字当做“符号”,所以我不用。
因为汉字不是“符号”,也不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是传承文化的“象”。“符号”的含义必须依赖于事先的约定俗成或规定,而“象”不依赖这些。
至于所谓“古代汉语”这个称呼,本来就含有“现在已经过时”的意思,它是与所谓“现代汉语”相对的,因此,我也不用。
还有所谓“古代汉语”的“语法”,我也有意不用,因为我国传统中根本不讲究什么“语法”。如果讲究“语法”,则把一篇好好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那我为什么要对某个字下那么大的工夫呢?因为汉字本身就是“象”,弄不明白这个“象”,就很难清楚汉字含义之所以然。
【3】孝子之孝出于心,不是自欺与欺人。肖子本来重相似,尽职尽责方是真。
《诗序》中说,此诗是“赞孝子”。那么,这个“赞”字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意味着对以往的孝子之肯定,其次是对当今以及后世孝子的勉励。
在这首《凯风》中所说的“七子”是谁?连个姓名都没有留下,就算是受到赞美有什么用呢?孝子之孝,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果报,不是为了留名于后世。
子女孝顺父母,是从子女自己的心里发来的。唯恐让父母牵挂担心,唯恐让父母辈人羞辱,唯恐使父母受到伤害,唯恐使父母有什么遗憾,子女有这样的心,必然能孝顺。
从我们前面所学习的《终风》一篇中,我们可以得知,不管州吁如何对待卫庄姜,卫庄姜的慈爱之心不变,即使具体行为方式有变化,但是慈心永远不变。
同样,作为子女,不管父母怎样对待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永远不能变。有这个孝心,即使做不到十全十美,也不会违背原则;
如果没有这个孝心,而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只是为了名和利,那么,即使表面形式做得多么好,也只能是虚情假意,永远也算不得是孝顺。
有此孝心,然后尽心尽力去孝顺父母,可以谓之走的是“孝子”之路,这是从“心”上来说的,不是从具体行为上来说的。
比如说,父子俩因为特殊原因成了乞丐,孩子乞讨来一个馒头,把一大半给父亲(或母亲),自己只留下一小块儿,此可谓“孝子”。
孩子每月赚钱五千,即使拿出四千去给父母,却不是出于自己的孝心,而是被迫的,或者是别有用心,那也绝对不能算是孝子。
“孝子”必须有“孝心”,当然,“孝子”一词还有别的用法,这里我们不多说了。那么,有一个与“孝子”同音的词,叫做“肖(孝)子”,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肖子”所侧重的是“像”,而不是“心”。《说文解字》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这么说来,“肖子”的本义就是骨肉相貌与父母相似,否则便是“不肖”。无论美丑,孩子的骨肉相貌与父母的相似之处越多,父母以及众人就越觉得“正常”。
在父母之中,孩子到底像不像母亲还不是关键所在,像不像父亲却是很关键的事情。不过,人们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往往不是从骨肉相貌上说,而是从“志趣”上说。
“父母”的“志趣”当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高雅的,所以,这里所说的“肖子”不一定是褒义词,“不肖之子”也不一定是贬义词。
当“不肖”与“贤”相对举的时候,“不肖”就是贬义词了。为什么会成为贬义词呢?这就要从“肖”字表示的是像谁来看。
“肖像”这个词之中,所说的是“像本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肖子”也就意味着“儿子就要像儿子的样子”。
“儿子没有个儿子的样子”,当然是“不肖”,当然也是“不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男不男、女不女、中不中、西不西,都可谓“不肖”。
因此,要避免成为“不肖之子”,就要知到子女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去做好应该做的事,然而,只有用孝心去做,才能避免成为“不孝之子”。
赞美孝子,不是因为孝子能够善待父母,不是因为孝子有利于社会安宁,而是因为孝子能以孝心去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