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群友晚上好!欢迎前来一起学习经典。今晚的讲座稿已发到我空间,心急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有疑问请在帖子下面提出。
请先读一读诗序和此诗原文。
诗序:“《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
◎匏有苦叶,济(记)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气)。
◎有瀰(迷)济盈,有鷕(咬)雉(志)鸣。济盈不濡(如)轨(鬼),雉鸣求其牡(母)。
◎雝(雍)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带)冰未泮(盼)。
◎招招舟子,人涉卬(昂)否(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此诗的第四章。前三章的内容,我们就不再复习了。以往的讲稿,我的空间之中都有,愿意看的朋友请自己去看。
五、第四章讲解:
原文:招招舟子,人涉卬(昂)否(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1】船工招人上渡船,人却趟水过河去。君臣无礼无教化,虽有媒妁难行礼。
“招招舟子”,其中的“招招”是挥动着手招呼人的样子,“舟子”指的是渡人的船工,总起来说,意思就是船工在挥着手招呼着人上船。
如果把渡船和婚礼联系起来看,那么,渡船就好比是婚礼仪式,船工就好比是媒妁,船工的挥手招呼则意味着期望人们通过“媒妁之言”而成就婚姻。
船工挥手招呼人上船,那是船工的职业习惯,这种职业习惯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代代相传的,只要有深水大河,就需要船工摆渡。
同样道理,媒妁的存在也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礼仪形式代代相承而形成的专职人员。
这里需要说明,根据《仪礼·士昏礼》,“媒妁”本来并非由专职人员来担当,而是有男方家臣之中老实忠厚、德高望重的人担当。但是,后来却有了专职人员。
船工还在挥手招呼着人上船,意味着还有人想要乘船渡水;还有媒妁想要为人做媒,意味着还有人想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有河水,就应该有渡船,或者有桥梁,而不应该让人们只能趟水过河。修建桥梁是官府之事,管理渡船是官府之事,使人们能走桥乘船而不冒险趟水也是官府之事。
有桥梁可走,是最稳妥的做法。但是,现在水上没有桥梁,是谁之错?官府的官员们需要反思了,朝廷君臣需要反思了;
有船只渡人,也是可行的办法。但是,现在水上虽然有渡船,虽然有船工在挥手招呼人们上船,但是,船工的行为是职业行为,是求利谋生行为。
船工的行为是否能够使人们上船呢?那要看官府对船只的管理情况。管理不善,危险重重,难以得到人们的信任,就不会上船;
还要看人们是否有条件乘船,假如要价过高,百姓很穷,那么,人们宁愿冒险趟水过河,也不会乘船过河。
更重要的是“教化”的作用。君臣所行的是正道,然后去教化百姓,百姓尚且未必都听从;如果所行的不是正道,就难以教化百姓,更难让百姓听从。
当一国之君的婚姻违背伦常的时候,国民必然淫乱成风;当中国的一国之君的婚姻采用西服婚纱进教堂的时候,国民婚礼必然迅速西化。
【2】有人过河不乘船,有人悖礼做淫行。君子淑女守礼义,维持正道成正风。
“人涉卬否”四个字,非常耐人寻味。《毛诗正义》把“涉”字解释为“济”、“渡”了,把“卬”解释为“我”。
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说,“人涉卬否”的意思就是“有人过河了,我却不想过”。其中难以理解的是那个“涉”字。
我们前面说过,“涉”、“济”、“渡”是不同的,可是,《毛诗正义》为什么把“涉”字解释为“济”、“渡”呢?难道不管其中的不同了?
大概是因为“涉”、“济”、“渡”这三个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过河”,不同之处在于“过河”的方式不同。
从世俗小人的角度来看,只要能安全地过河就可以,至于过河的具体方式不必苛求。也就是说,不管是否符合礼仪,只要最后有“结婚”这个结果就行。
因为“小人喻于利”,所以,才会不管所采用的方式是“涉”、“济”、“渡”之中的哪一种,而只顾有能够“过河”这个结果。
《毛诗正义》对“人涉”的解释,就是从“涉”、“济”、“渡”的相同之处来说的,但是,既然原诗所用的是“涉”字,就表示人们采取的是趟水过河的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其中的“卬否”所表达的意思是,虽然别人趟水过河了,可是,我绝不趟水过河。这才是“君子”和“淑女”的选择。
“君子喻于义”,所以,如果过河的方式方法不当,“君子”和“淑女”就宁可不过河,也绝不苟且过河。
结合“招招舟子”来看,“人涉”的意思是,虽然船工在挥手招呼着人们乘船过河,但是,却有人根本就不上船,而是自己趟水过河,而且也过去了。
从婚姻上来说,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虽然世上不是没有媒妁,但是,却有人根本不听媒妁之言,而是不顾婚礼规范,也结了婚了。
落实到夷姜和卫宣公的事上来说,意味着他们完全违背礼义,纵欲淫乱而至于乱伦,好恶婚姻礼仪课言,但是,却也“成功”了。
所谓“成功”,就好比是“趟着深深的河水过河”,冒着被淹死的危险,最终只得庆幸的是竟然也“安全地过了河”了。
庶母成了卫宣公的“夫人”,国君却成了父亲之妾的“丈夫”。这样的“成功”,大概这也就可谓“铤而走险”、“免而无耻”吧?
他们为什么不乘船渡水?因为他们深知,那种纵欲淫乱之事见不得人;为什么不按照婚礼规范去做?因为他们知到,其行为是被情欲所驱使的,是背离伦常之道的丑事。
《说文解字》说,“卬”是“望”的意思,“仰”和“昂”都是“举”的意思。在这里,“卬”为什么是“我”的意思呢?
《说文解字注》说:“《释诂》、《毛传》皆曰:‘卬,我也。’语言之假借也。”也就是说,这属于“六书”之中的“假借字”,但不是临时性的“假借”用法。
这种“假借字”的情况,就好比是“莫”本来就是“暮”的意思,后来被“借”走了;“其”本来就是“箕”的意思,后来被“借”走了。
在这里,“卬”字本来就应该有“昂”、“仰”的意思,但是,后来被“借”走,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了。“假借字”和它原来的含义是否还有关系呢?应该有。
从“莫”来说,它本来就有“黑夜到来,看不到周围事物”之义,它才可以被被借走,却表示“没有”的含义,两种含义之间有相通的一面。
同样道理,“卬”被借走去表示“我”的意思之后,其中仍然含有“昂头挺胸”、“令人敬仰”之义,跟“余”、“予”、“吾”、“我”、“言”等字必然有不同。
一个人能“义字当先”而绝不苟且,能坚守礼义而不随波逐流,然后能“昂头挺胸”、“令人敬仰”,这正是君子、淑女的表现。
这一句里的“卬否”,说的是君子淑女,即使看到他人都不按照礼义行事了,也绝不去做违背礼义之事,这是国家风气的希望所在。
【3】众人趟水皆过河,我亦坚持乘船渡。君子淑女守礼义,坚贞如同松柏木。
接下来的一句是,“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在这里重复了一次“人涉卬否”,这次重复是否跟前一句之中的意思完全一样呢?不应该完全一样。
前一句“人涉卬否”,是上承“招招舟子”而言,“舟子”是要用船渡人,这里所说的“涉”侧重于趟水过河,“卬否”便是不同意趟水过河。
后一句“人涉卬否”,下接“卬须我友”,其中的“涉”侧重于“过河”而不是侧重于过河的方式;“卬否”意味着不仅不同意趟水过河,而且还要等待其“友”。
《毛诗正义》说:“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
所谓“人皆涉”,是说人们或者趟水或者乘船,都过河而去了;“我友未至”,是说与我志同道合之人尚未来到;“我独待之而不涉”,是说我要独自等待他来,不来就不过河。
“以言室家之道”,表示用“过河”之事来说“婚姻”之道;“非得所适”,是说如果得不到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
“贞女不行”,这里只说了“贞女”,没有说“男子”,其实应该包括男女任何人。为什么?因为“贞女”只是“贞者”的一个“象”,而不仅仅是指某一个“贞女”。
《易经》里,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这个“贞”字,《子夏易传》说是“正”。这个“正”字,是始终都要“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正”。
程子《易传》说是“贞者,万物之成”,《周易·文言传》中说是“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这些说法都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一个人,如果不至于“贞”,则不算是“成”;能够始终守正而永不改变,是做事的“主干”,一旦不能“贞”,则意味着“半途而废”甚至“背叛变节”。
从事实来说,卫宣公和夷姜不顾礼义廉耻了,国民因此而“上行下效”。可是,君子、淑女却不能因此也不顾礼义廉耻。
不仅如此,在国家和社会一时之间失去礼义的时候,惟有能够守“贞”的君子、淑女,才能坚守礼义,才能使国家和社会复归于礼义。
被淫风所浸染的人,可悲可叹;随波逐流的人,无可指责。坚守礼义的人,犹如“众人皆醉我独醒”,犹如“岁寒后凋”的松柏,犹如“安如磐石”的“中流砥柱”。
所以,《毛诗正义》说:君子淑女,“非得礼义,昏姻不成。”也就是说,即使他人都不遵守礼义了,能够坚守礼义的人才是君子淑女。
【4】志同道合方位友,婚前选择莫轻忽。成婚不可谋享乐,贵在患难独相扶。
“我友”二字意味着什么呢?《说文解字》说:“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从“同志为友”来说,意味着可以称之为“友”的人,必须是志同道合之人。
其中的“志”是什么?需要明白曾子那一段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若非以“仁”为“己任”,也就不是“士”,更不可能成为“君子”,也算不得“淑女”。由此来说,正是“淑女配君子”之义。
无论是君子还是淑女,都应该去选择志同道合之人,这是应有的做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达到君子或淑女标准的人,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首先,任何一个人都不会选择自己认为是坏人的人作为自己的配偶;其次,则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个可以牵手终生的人作为配偶。
所谓牵手终生的人,就是“从二又相交”的直观意思。“又”的本义就是一只右手的样子,“二又”就是两只手。
人们把婚姻称之为“终生大事”,就是因为一旦举行过婚礼之后,夫妻双方就成了“铁板钉钉”、“白头偕老”的关系;
即使此后有所不满之处,也因为“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而不再轻易改变。所以,婚前的选择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谓“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就是强调在婚前要选择志同道合之人成婚,强调婚礼必须符合礼仪规范。婚礼不苟且之人,固然未必可靠;可靠之人,绝不会婚礼苟且。
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不应该是谋求共同享福,更不应该是谋求各自的享乐,而应该是在最困难、最危险、最痛苦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能够相依为命的人。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的意思是说,若非遇到志同道合之人,则不成婚,这是在有“父母之命”的情况下,也就是说,父母会为子女的婚事去张罗。
在“父母之命”不受重视,男女自主选择配偶的时候,假如根本不顾父母的焦急、忧愁、烦恼,为了追求“完美婚姻”而不娶或不嫁,那恐怕就不能算是“孝子”了。
如果双方事前已经同意并且已经结婚了,却嫌弃另一方的相貌、智愚、贵贱、贫富、好坏,那就不像是夫妻关系了。
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最重要的都是先要注意自己如何修养成为君子、淑女,然后凭借自身的修养,却感化另一方。
因为君子所要选的必然是淑女,淑女所愿嫁的也必然是君子。好色之徒,最在乎的是相貌之美;名利之徒,最在乎的是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