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81:《诗经·邶风·谷风》(五)(2014.06.01)
发布日期:2020-05-2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本讲座应邀再增“儒学论坛”、“一切随缘百家交流群”、“慕兰斋经典解析群”。欢迎新老朋友来一起学习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小序”。诗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

二、第一章讲解: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敏)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风)采菲(匪),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上几次讲座,我们讲过了“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六句,列出了以下九个小标题:

1】但学圣贤君子道,月下振羽自练习。勤奋练飞何其苦,练成自然无不宜。

2】习习之义源自习,此用和煦舒缓义。夫妇平时此风吹,莫生暴风和骤雨。

【3】谷风和煦阴阳和,春云春雨润万物。夫妇有道同心气,子女有教须和睦。

4】互相鼓舞与勉励,本是夫妻所应当。欲知同心是何意,精益求精是良方。

5】既然夫妇是两人,观点意见必有分。夫妇不宜相怨怒,自身修养是根本。

【6】葑菲样子似萝卜,根和叶子均可食。叶可食时根莫采,根可食时叶难食。

7】毛诗解释葑与菲,使用须芴有深意。男子新婚弃旧妻,可谓忘恩又负义。

8】夫妇失道背礼义,固然可究由谁起。自修自省事方少,事后怨尤更无益。

【9】葑菲叶子衰老时,其根可用过冬日。青春美丽易动情,须重伤病衰老日。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章“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之中的前四个字。因为这一章还没有结束,所以,继续按照小标题的顺序排列序号。

【10】丈夫采菲而弃葑,悦貌弃德后堪忧。小人遇穷易生滥,君子却替小人忧。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是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而来。《毛诗正义》说:“言采葑菲之菜者,无以下体根茎之恶,并弃其叶。”

这个解释的意思是,不要因为葑菲的根不好,就连葑菲的叶子也抛弃。不过,其中也有这个意思:不要因为葑菲的叶子就好,就连葑菲的根也抛弃。

《正义》接着说:“以兴(星)为(围)室家之法,无以其妻颜色之衰,并弃其德。”从“颜色”和“德”来说,“颜色”好比葑菲之叶,“德”好比葑菲之根。

从“葑菲”两者来说,“葑”可“采”,“菲”不可“采”。然而,《谷风》之中的这位“淫于新婚”的“丈夫”,不仅“采菲”,而且为此而抛弃了“葑”。

这意味着“丈夫”的“无德”,“妻子”因此而有“怨”是人之常情。然而,诗中说“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却不是怨恨“丈夫”之辞。

为什么说不是“怨恨之辞”呢?因为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丈夫”当初既然“采葑”了,现在又因为“采菲”而抛弃了“葑”,既成事实了,也没什么可说的;

可是,当你“采菲”的时候,你只顾看那一时嫩绿丰美的叶子了,根本不是因为“菲”的根如何,也就是说,“丈夫”只顾年轻美貌了,却不顾德行如何。

这不仅不是“怨恨之辞”,而且是在为“丈夫”而担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初的“丈夫”娶了一位美貌而无德的女子,也就意味着“前夫”的未来堪忧了。

“宅心仁厚”的有德之人,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为人担忧”,这就是“有德”之人的自然心态。

“有德”之人,对待素不相识之人,尚且“仁爱宽厚”,更何况是“夫妇”呢?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岂能不“仁爱宽厚”呢?

是否“有德”,在夫妇恩爱的时候,似乎显现不出来,但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其根必然生得粗大、扎得深正,而且旁根众多。

当狂风骤雨吹断树干、枝杈的时候,树根怨恨风雨,无济于事;树根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无济于事;惟有发新芽、再生长。

夫妇所够的的家庭,就好比是一棵树。如果夫妇两人一个有德,一个无德,那么,维护家庭的责任需要有德之人;

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德高如舜,而难免父兄之迫害;德高如孔子,也未免陈蔡被困。是否有德,从穷困之时的心思和做法可见。

自私自利的无德之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则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或者怨气冲天、气急败坏,甚至铤而走险、胡作非为,结果会如何呢?

学习圣贤君子之道的人,就不应该从利害、得失、成败、生死上去说“结果”,那应当从何处去说呢?

生而为人了,得到了人心人性,言行应该遵循人道,这也就是“德”;假如“无德”了,也就意味着放弃人之心性,放弃人之正道,那会结出什么果,就不必多说了。

【11】德源于道天地传,居于心性有四端。言行皆合道德义,德显于音不必宣。

这里说“德音莫违”,我们也常常使用“德”这个字,可是,这个“德”是从何而来的呢?有“德”之后,“德”又在何处呢?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据此,任何人生来就有此德,谓之“品德”,此是人区别于禽兽之处。

人在出生之时,已经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德”从何而来?“德者,得也。”得之于天地,受之于父母,居之于心性。

不过,人生来就具备的,只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可是,也是从此开始,各种外事外物也就一直在诱发私心私欲。一旦心有所爱,而节制不住,就会因被诱惑而蒙蔽“四端”;

一旦有人以所爱来胁迫,在乎得失的时候,就会因被威胁而蒙蔽“四端”。所谓“四端”被蒙蔽,就好比日月之光被遮挡住。

当日月之光被遮挡住的时候,对日月没有什么损害,但是,人间却会因此而变得黑暗。人的心性被蒙蔽的时候,也不是对心性的伤害,但是,人的言行却犹如盲目了。

《大学》之所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使人得知何为“德”、“德”何在、如何“明德”,以及如何从“四端”达到“四德”。

《大学》之所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使人能够在平时把诚意、正心体现于一言一行之中,在遇到诱惑与威胁时能坚守“四端”。

人之“德”,得之于天地,源头又在何处呢?在于“道”。由“道”而来,所以叫做“道德”。如果是“人为”规定出来的,那就不是“道德”。

由道而来的叫做“道德”,这是从“源流”来说的;如果从人们的赞誉来说,“德”能够合于“道”,至少是不违背“道”,也可以叫做“道德”。

因为“德”居于心性之中,所以,“德”需要落实在一言一行之中。之“德”犹如生长之中的树木之根,人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

说到这里,“德音”二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人能学习君子之道,然后能“知德”;人能有“修养”,然后能“明德”;人能“明德”,然后能有“德音”。

一言一行无不从“德”而发,然后,能使人知,能使人见,能使人感受到,这也就是“德音”。从某种角度来说,直接发出的叫做声,人们听到后叫做音。

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不是由他自己说了算。无德之人,犹如无本之木;田常、曹操终究是篡权夺位之奸臣。

有德之人,必然有德之声、德之音,纵然有不被人知之时,伊尹、周公仍然是圣德,孔子、孟子自然有天爵。

12】夫妇正道不可悖,君子自责不责人。遵循道德礼义者,夫唱妇随自温馨。

《毛诗正义》说:“夫妇之言,无相违者,则可与女【汝】长相与处(常香雨楚)至死,颜色斯须之有?”

这里所说的“夫妇之言”,实际上包括“夫妇”的“言”与“行”。而且既然说是“夫妇”,所说的就是“夫妇”双方,而不是单指一方。

“夫妇”有“夫妇之道”,“夫妇之道”由“夫道”和“妇道”两方面去达成。善学之人,身为“丈夫”则以“夫道”自责;身为“妻子”则以“妇道”自守。

“夫妇”双方,为“夫”则遵循“夫道”,为“妇”则遵循“妇道”,那么,“夫妇之道”便可由此而成。

须知,丈夫遵循“夫道”,妻子遵循“妇道”,虽然“夫道”与“妇道”不同,但都是“正道”,合起来可以并称为“夫妇之道”。

丈夫遵循“夫道”,不是以妻子遵循“妇道”为前提条件;妻子遵循“妇道”,也不是以政府遵循“夫道”为前提条件。

如果身为丈夫,总是用“妇道”去责备妻子,或者身为妻子,总是用“夫道”去责备丈夫,如此而能“夫妇和睦”的家庭恐怕寥寥无几。

夫妇尚且“和睦”的家庭各遵正道,家庭就越来越和睦;夫妇已经出现摩擦的家庭,有一方能以正道自责,便是夫妇和睦的转机。

当然,有的“丈夫”或“妻子”不认可这是“正道”,非要以责备另一方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在此也只能叹息一声,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了。

“诗序”中说,此诗是“刺夫妇失道”的,可是,“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这一章都是说“夫妇正道”。

为何说是“刺夫妇失道”,却又从“夫妇正道”来说呢?因为能知晓夫妇正道,那么,偏离乃至背离正道的一些,就都无可遁形了。

所谓“德音莫违”,后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正义》的“注”说是:“夫妇之言,无相违者”。乍一看,似乎是说夫妇之间能够“唱和(贺)相随”,绝不争执、背离。

可是,“疏”的说法是:“夫妇之法,要道德之音无相违”。这也就是说,夫妇的法则,在于永远不要背离“道德之音”。

既然我们所学习的是中华传统经典,那就不能用“反传统”的所谓“现代汉语”去解释经文及其传注。比如,“道德之音”里面的“道德”,就不能如此解释。

遵循正道而行,必然有其音;有德之言行,必然有其音。丈夫能遵循“夫道”,妻子能遵循“妇道”,那么,两者之“音”必然不相背离,从而奏响夫妇和谐乐章。

丈夫之言行,妻子之言行,能不违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则可谓“同心同德”,必无相争相害之举。

因此,所谓“莫违”,首先是夫妇双方都不违背道德礼义,然后可以说夫妇双方不会相互背离,也就是说,“德音莫违”包括“莫违德音”和“夫妇莫违”两重含义。

在夫妇之间,有一方能遵循正道、修身有德,若无极为特殊的情况,就不至于夫妇分道扬镳,更不至于夫妇相互伤害。丈夫更应该以身作则。

夫妇之道、夫妇和睦,不是用“道德礼义”要求出来的,而是自身遵循正道、修身成德而来的,这也是“夫唱妇随”的前提条件。

夫妇都能有“道德礼义”,必然会“夫唱妇随”;身为丈夫,自身无道德礼义,却要求“夫唱妇随”,不是夫妇正道。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82:《诗经·邶风·谷风》(六)(2014.06.08)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80:《诗经·邶风·谷风》(四)(201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