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114:《诗经·鄘风·桑中》(2015.01.18)
发布日期:2020-05-27   点击:

【群友好!欢迎朋友们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27个。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中。对讲座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群友可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讲座结束答复。此非学术讲座,是修行讲座,请从孝悌忠信做起。】

【因直播的群太多,不再接受讲座邀请。若哪位群主愿共学经典,请在群里请志愿者转播,讲座文稿从我空间日志中复制。转播之后,请收集群友的问题发给我,我会做参考性答复。贴出的篇幅较长,间隔约十分钟,是因同时发布的群过百,无法减短,请理解。】

请先把《桑中》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

诗序:《桑中》,刺奔(音奔一声)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第一章:爰采唐矣,沬(音昧)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音腰)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第二章: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音义)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第三章:爰采葑(音风)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一、题解:

桑中二字是什么意思?《毛传》说是桑中之野,没有说桑中是地名,但不排除是地名,而且从地名来说,桑中之野就是桑中这个地方的野外,这也与《诗序》所说的期于幽远相符。

朱子《诗集传》说:“‘桑中上宫淇上,又沬乡之中小地名也。按照此说,桑中是属于沬乡的一个小地方的地名。这应当是可信的,因为如果理解为桑林之中,就不符合幽远之意。

因为按照井田之法,桑树不能栽种在田地之中,而是栽种在十亩之宅的周围,以便于妇女采桑,既能保持桑叶新鲜,又能保证妇女采桑的方便和安全;如果是栽种在远离家宅、城邑的野外,就只能是野蚕生长的地方,妇女就难以到那里采桑了。

不过,我们固然可以说桑中是地名,但是,《诗经》之中的地名往往也有言外之意,如《邶风·凯风》中爰有寒泉,在浚之下,《邶风·式微》中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中露泥中,都是有涵义的。

推究桑中这个地名的来历,应该是桑树成林的地方;可是,从幽远来说,又是远离乡村、城邑之处。既然桑树栽种在宅院周围,这个地方就应该是人们当初聚居的宅院;后来之所以远离乡村、城邑,只能说明那是一个已经荒废了的无人之地。

无人的村庄废墟,犹如亡家一国之本在于家亡家国之本,由此可知后世为何说《桑中》是亡国之音。再说,妇女采桑是为了养蚕顾家,而此诗的妇女到那里不是为了采桑顾家,而恰恰相反,是淫乱败家。

所谓亡家,不一定非要等到家庭不存在了才算是亡家。如果夫妇之间已经离心离德,便是亡家之始;如果其中一个已经与其他男女幽会淫乱,便是已经亡家,此即所谓名存实亡。同样道理,亡国也是如此。

二、诗序讲解

诗序说:《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所谓刺奔,意思是说,讥刺男女背弃礼义而私相幽会。所谓,包括指未成家的男女,也包括指已成家的男女。

在卫国,卫宣公在宫中与夷姜、宣姜淫乱;卫惠公之时,宣姜与公子顽在宫中淫乱。国君、夫人、世子(相当于太子)如此淫乱,上行下效,因此导致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怎么叫做男女相奔?《毛传》说:不待媒氏以礼会之也。

据此,无论男女,只要无父母之命,无媒妁之言,而只顾你情我愿私定终身,便是无礼男女相奔;未曾成婚,就直接行夫妻之事,则是淫行。与有妇之夫、有夫之妇行淫,则是淫乱,不顾辈分而行淫,则是乱伦

所谓公室,所指的是公卿大夫之家。公卿大夫本人以及其妻有此淫乱之行,然后,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所谓世族,是公卿大夫的子孙及其妻妾。国君、夫人、世子在宫中公然行淫,公卿大夫的子孙及其妻妾则到野外去做见不得人的丑事。

君无君德,臣无臣德,却无礼行淫,是亡国之道;夫无夫道,妇无妇道,却无礼行淫,是亡家之道。君臣无德,则其政不正;其政不正,则国事杂乱;国事杂乱,则其民流散;其民流散,纵能留其人亦不能留其心,所以说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孟子说: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音僻),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卫国君臣如此淫乱无礼,真可谓丧无日矣。后世之人若不以为戒,读此诗而只是冷眼旁观,或作为谈资,不免重蹈覆辙。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只是国土难保,因此说非国之灾田野不辟,货财不聚,只是贫穷,最多只是人身难以生存,因此说非国之害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则虽生为人身,却心同禽兽,因此说丧无日矣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以人之心性而行人之道;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在于以道德礼义而成人伦。因此,把人看做是高级动物,则不知人之所以为人;按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行事,则不知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

三、每章第一句讲解:

全诗共三章,我们先来看其中每章的第一句。第一章说爰采唐矣,第二章说爰采麦矣,第三章说爰采葑矣。所谓,是到哪里之义,意味着卫国君臣或其妻妾,或其子女,所想的是到哪里去寻花问柳

三章只是所的东西不同,这种不同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既然是到桑中,本来应该是采桑,但是,三章之中唯独不说爰采桑矣,这一方面说明要采的不是应该采的,另一方面说明到不该采的地方去采。

不该采的却要采,意味着非礼非义,其心淫邪;到不该采的地方去采,意味着盗窃他人之妻妾以满足其淫欲。一国君臣,不思爱民,不理政事,却废弃人伦礼义,只顾四处寻求美色,以满足其私情私欲,犹如豚犬。

其次,,是一种菜的名字,也叫者,也,应当是在春季去采摘。,应该是冬小麦,冬小麦秋后播种而夏季收获,所以,应当时在夏季去收获;,是萝卜一类的蔬菜,应当在秋季收获。

因此,三章所说的,包括了四季之中的春夏秋三季,唯独没有说到冬季。但是,难道说是要去采收的人,真的是要去采收这些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外出行淫的借口而已。农忙季节尚且如此,何况是农事完毕的冬季呢?

这么说来,卫国君臣一年四季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事,都是如此淫事,卫国百姓还有什么希望?卫国还有什么希望?君臣、世族都如此,枉生为人,还有什么资格高居君臣之位?还有什么德能行政教化?

再者,采桑是妇女之事,而采唐采麦采葑,一般都不是妇女之事,而是男子之事。无论是男子之事,还是妇女之事,毕竟都不是君臣之事。卫国君臣身居君臣之位,却做农夫之事,不是渎职就是失职,而且都是不务正业

四、每章第二句讲解:

第一章说沬之乡矣,第二章说沬之北矣,第三章说沬之东矣。这个作为地名,指的是卫国的一个城邑。但是,《毛诗郑笺》说:于何采唐,必沬之乡,犹言欲为淫乱者,必之(同至)卫之都(音督)。可知,是卫国京都的一个地方。

三章之中都是从来说的,可是,这个字又可以同昧的意思是太阳将要出来却没有出来以前的那种幽暗状态,可谓黎明前的黑暗。由此推断,的意思应该是水色污浊不明的样子。沬之乡也因此而成了暧昧之地

再从三章中的不同之处来说,是人口聚居之处,既然是卫国京都之中的一个地方,也就意味着用它来代指京都。称之为,而不说京都,意味着已经不像京都的样子了,不配作为卫国的京都了。

为什么呢?因为从一国来说,京都相当于一国之,政令由此而发,然后散发到全国各地;教化由此而始,然后推及到全国各地。可是,如今,卫国之君无礼而淫乱,卫国之夫人无礼而淫乱,卫国之臣子无礼而淫乱,当然无政令、教化可言,也就不配作为京都了。

第二、三章把换成了,为什么在四方之中只举出北和东,却没有说南和西呢?因为前面有了,已经说明根源上出了严重问题,再从两者来说,就足以说明卫国全国的情况了。

北方是太阳不到的地方,会更加幽暗;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既然是太阳还没有升起的状态,也就意味着南方、西方都没有阳光,全国就只能是一片幽暗。就在这幽暗的环境里,不知发生着多少淫乱之事,卫国百姓门就生活在这暗无天日的国度。

五、第三、四句讲解:

全诗的第三句都是云谁之思,意思是说,那些人所想的人是谁。第一章说所思的是美孟姜矣,第二章说所思的是美孟弋矣,第三章说所思的是美孟庸矣,其中都有一个字,但是,这个只能是美色,而不可能包括美德

《诗经·周南·关雎》说是以德相配,不淫于色,可是,在这里却恰恰相反。男人自身无德,当然不会求有德之女;女人自身无德,也会以美色诱惑男人;整个社会无德,则会利用美男、美女之色,去诱惑众人以谋利。

孔子说:吾未见好(音浩)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子深长的叹息。朱子引用谢氏的话说:好好(音浩郝)色,恶恶臭(音物饿秀),诚也。好德如好色,斯诚好德矣,然民鲜(音显)能之。人能好德,然后不淫于色;人若好色,常失其德。

无论是孟姜,还是孟弋孟庸,可以有具体所指,但是,不必局限于具体所指,这里只是用她们来说明是列国之长女。这么说来,那些卫国的公室世族不仅淫于色,而且还有借助于而谋求权利的欲望。

那么,是谁在这么想呢?既然所想的是美貌的列国之长女,那么,就意味着众人无不如此,甚至一人想要得到很多,恨不能把天下各国美女都纳为妻妾,可谓已经利欲熏心,无耻至极。这里虽有夸张,但卫国风气如此,乃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却是事实。

六、每章后三句讲解:

《桑中》三章的后三句都是完全一样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里的是谁呢?是思美女之人,这三句的意思是说,她在桑中那个地方期待着我,邀请我到上宫那个地方,又把我送到淇水之上。

《毛诗郑笺》说:此思孟姜之爱厚己也。也就是说,其中的男人和女人是两情相悦,那些男人认为孟姜孟弋孟庸也在深深地爱着他们。由此来看,这是男女双方两厢情愿的事情,这不就是自由恋爱吗?难道爱情还有罪吗?

首先,这里所谓的恋爱,既没有父母之命,也没有媒妁之言,而是当事男女各自的私情私欲追求。不顾父母之命,为了自己所谓的幸福而不惜让父母、家人痛苦;不顾媒妁之言,为了自己而不惜伤风败俗。

婚姻,绝不仅仅是一男一女的个人之事,而是关系到父母、子女、家人之事,是关系到家族之事,是关系到国家之事,是关系到社会风气的事。毕竟任何一个人都是家中之人、国中之人、社会中之人,绝不是孤立在家庭、国家、社会之外的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所谓婚姻幸福,在另一方的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就与对方一起抛弃父母而私奔,或者生米煮成熟饭,或者以结束生命相威胁,那就不仅是自私,而且是不孝

其次,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所以,在《仪礼》之中,第一篇是《士冠礼》,第二篇就是《士昏【同婚】礼》,而且婚礼的礼仪非常严肃隆重,只要一结婚,也就意味着终生不离不弃白头偕老,不仅要同甘,更要能共苦

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德,不是在需要同甘的时候,而是在需要共苦的时候。所以,一个人的恋爱婚姻不应该是为了追求个人情感和欲望的满足,不应该是为了追求个人或两人生活的幸福,而是从此夫妻一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离不弃

再次,如果是对有妇之夫有夫之妇,须知发乎情止乎礼。与有妇之夫有夫之妇偷情;或者是自己先离婚,或者鼓励、迫使对方离婚,那么,就是为了满足私情、私欲,不顾败坏自己的名节、他人的名节,是无德之举。

如果一个人,只为一个所谓的字,就不顾败坏自己的家庭、他人的家庭,那么,这个人已经是一个不为自己的家庭负责的人,一个没有礼义的人,将来也难以为他移情别恋的那个新人负责。禽兽可以只要喜欢就做,人类却不应该如此。

不是强制性的,是强制性的。违背了,会招致人们的议论和讥刺;违背了,会招致法律的制裁。违背了,是人之德行的缺失;违背了,是人身体或名利的损伤。所维护的是人之所以为人,所维护的是最低保障。

经典所言,都是希望人间越来越好,否则,也就不叫做道义仁义了,但是,人间究竟如何,却不是经典所能决定的。经典不强加于任何人,人自己是否畏圣人之言,那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当自己由着自己去做时,福祸当然由自己担当。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15:《诗经·鄘风·鹑之奔奔》(2015.01.25)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13:《诗经·鄘风·君子偕老》(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