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123:《诗经·卫风·考槃(盘)》(2015.04.05)
发布日期:2020-05-29   点击:

【群友好!欢迎朋友们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37个。所有讲座文稿,都在我QQ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中。对讲座有何疑问,从此刻开始,群友可随时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讲座结束答复。此非学术讲座,是修行讲座,请从孝悌忠信做起。】

【因直播的群太多,不再接受讲座邀请。若哪位群主愿共学经典,请在群里请志愿者转播,讲座文稿从我“空间日志”中复制。转播之后,请收集群友的问题发给我,我会做参考性答复。贴出的篇幅较长,间隔约十分钟,是因同时发布的群过百,无法减短,请理解。】

请先把《考槃(音盘)》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

诗序:《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音楚)。

第一章: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寐(音昧)寤(音物)言,永矢弗谖(音宣)。

第二章:考槃在阿(音饿一声),硕人之薖(音科)。独寐寤歌,永矢弗过(音国四声)。

第三章:考槃在陆,硕人之轴【通迪】。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一、题解与诗序讲解:

我们先要弄明白“考槃”的意思。《毛传》说:“考,成。槃,乐也。”那么,“考槃”就是“成乐”之义了,可是,“成乐”又是什么意思呢?仍然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话来理解。

孔颖达先生《疏》中说:“不以涧阿为穷处者,以经皆贤者怨君之辞,而言成乐在涧,成其乐之所在,是终处之义,故以穷为终也。”意思是说,贤者不把自己受到穷困而处在山水之中而对君有任何怨恨之辞,反而把山水之间看作自己乐意的归宿。

由此来说,“考槃”之义,就是“成乐”之义;“考”有“终老”之义,亦即“终老于此”;“槃”有“盘桓”之义,就是“享受悠然自得的快乐”,这种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可是,为什么贤者会处于穷困之中呢?这就要从《诗序》来看了。

《诗序》说:《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意思是说,这首《考槃》是讥刺卫庄公的诗,为什么讥刺卫庄公呢?因为卫庄公“不能继先公之业”,这里的“先公”,所指的是卫武公。

为什么不能继先公之业”呢?其根本在于卫庄公不能继承卫武公之志。《中庸》礼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因此,孝子首先在于继承其父之“志”,而后能继承其父之“事业”。唯有有其心、有其志,然后能行其事、成其业。

因为“不能继先公之业”,所以,才会“使贤者退而穷处卫庄公根本就无心继承卫武公的事业,也就意味着无心于治国安民,所以,不可能任用贤者,也会使在位的贤者因为不能行道义而不得不离去。

那么,贤者既然不被国君任用,不得不离去,甚至被排斥、打击,为什么还会发自内心地快乐呢?这正是贤者之“贤”的所在。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孔子又赞叹颜子“不改其乐”。为何“不忧不惧”、“不改其乐”?因为贤者所在乎的不是生死、得失。

难道贤者不“忧国忧民”吗?难道贤者不为“天下无道”而忧惧吗?《大学》中说:“有所忧惧,则不得其正。”正因为贤者“心正”,所以,只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已。贤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以善而行”、“不改其乐”。

既然贤者能“以善而行”、“不改其乐”,当然,对国君那种“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的做法,也就不会有什么怨恨之辞。《周易》中说“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处不是位?何处不可自正?在位自正,政在其中。

难道卫国的贤者真正达到如此境界了吗?我们无从考证,也不必考证。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君有志于治国安民,就应该善任贤者、君子;一个人的修养,就应该尽心尽力“见贤思齐”。志不可不高不正,志高志正而同时尽心尽力,然后境界才能不断提升。

二、《考槃》讲解:

说明:《毛诗正义》,采用的是《毛诗故训传》(毛传)为“注”,但是,“疏”往往是杂采《毛诗故训传》和《毛诗郑笺》作解,个别地方还加上《韩诗》之说。按说,应该是“疏不破注”,可是,《郑笺》有很多是与《毛传》不同的,此诗就是如此。

按照《毛诗郑笺》对《考槃》的注解,就与《诗序》很不一致。《诗序》说《考槃》所写的是“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而“考槃”之义,在于贤者在此情况下,“不忧不惧”、“不改其乐”,《郑笺》却是有忧有怨、毫无乐趣可言。

《郑笺》之解,更接近于后世爱国文人“忧国忧民”、“不平则鸣”的情怀,而且看起来也容易被众人所理解,但是,终究有些与“圣贤君子之道”不完全相符,换句话来说,《郑笺》中可见“爱国文人”情怀,却达不到“圣贤君子”境界。

再者,当人们有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寻求《诗经》新解的时候,首先,意味着不再尊重圣人删述“五经”之义,而另立新说;其次,意味着不再重视师承,而开始偏重“学术创新”;再次,这样的“学术创新”渐渐增多,丰富了书籍的数量,却必然导致“大道裂”。

固然,同样的书,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事实,却不应该是作为读书、听话的“指导思想”。应该的做法是,对一般的书、言,尽可能地去理解作者之意;对经典而言,则要尽可能去理解圣人之心。为此,我们谨按《毛传》作解。

1】全诗前两句讲解:

全诗第一句,相同的是“考槃在”三个字,不同的是“涧”、“阿”、“陆”三个字,分别表示贤者身处山涧水边、土丘山巅、原野田园。“考槃”意味着贤者要终老在悠然自得的快乐生活之中。这种“快乐”说明了什么呢?

贤者不因被排斥在朝廷之外而“改其乐”,更不会因为个人的顺逆而有所忧惧,这是贤者的修养。然而,贤者“不忧不惧”,却正是国君应该忧惧之事,如果国君不知为此而忧惧,那恐怕国家就危险了。贤人离去,必然伴随着小人、奸佞前来。

.贤者的快乐,在于“不改其乐”、“不改其善”、“随遇而安”。与此同时,卫庄公也在“快乐”着,这种“快乐”,是不顾礼义的私欲享乐,其实就是置“先公之业”于不顾,可谓不孝;就是置民生于不顾,可谓不仁。这就是《诗序》所说的“刺庄公”之义。

“在”字,意味着贤者已经不在朝廷,而在山川田野之中。诗中分别写了三种不同的地方,意味着被排斥在朝廷之外的贤者众多,分散在各地。贤者不会采用冯谖之类的人所献的“狡兔三窟”之计,因为这是谋求私利的阴谋诡计。

全诗第二句,都是使用“硕人”一词,用意在于其德之大。“硕”的本义是“头大”,属于《说文解字》的“页”部,“石”是表声之象;引申为泛指一切“大”而且“坚”的事物。在这里,则是“德大”、“守道之心坚”,所以,“硕人”也就是“大德之人”。

所不同的是“宽”、“薖”、“轴”三个字,这是对“考槃”的注解。贤人之“宽”,在于心胸的开阔博大,心地无私而不以生死、得失为念,则自然心宽。《毛传》说:“薖,宽大貌。”这比“宽”字更进一步而多了一个“大”字。

贤人之“大”怎么理解呢?首先可以从《周易》所说的来理解:“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是从“道”而兼顾“仁义礼智”来说的。

其次可以从孟子之言来理解:“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从“大丈夫”在穷大、顺逆之时的行为而言。

《毛传》说:“轴,进。”这是把“轴”当做“迪”的通假字来解释。如果我们把“轴”和“迪”联系起来理解,大概更接近“进”的本义。《说文解字注》说:“轴,所以持轮者也。”由此来说,也就是如今所说的“车轴”。

《说文解字》说:“迪,道也。从辵(音辍),由声。”其实,“从辵,由声”就意味着有“应当遵行的道路”之义。把“轴”与“迪”联系起来看,车要“行进”固然不能不遵循道路,然而,必须依靠车轮转动才能“行进”。

车轮转动,车轴却不动。这也就意味着贤人守道而不移,从“迪”来说,则意味着“行进”。但是,这里所说的“行进”却与一般意义上的“行进”不同。时光在行进,世事在行进,贤人也在行进,不可改移的则是贤人的守道之心。

2】全诗后两句讲解:
第三句的前三个字都相同,都是“独寐寤”,意思是独自一人、无论睡着还是醒着。看到“独”字,我们往往很容易想到“孤独”,但是,“孤独”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孤”偏重于“孤单”,犹如瓜失去了瓜秧;“独”偏重于“一个人”。

经典中只有“慎独”,而不说“慎孤”;只有“独行其善”,而不说“孤行其善”。感叹“孤独”,是人之常情。但是,贤人“独”而不“孤”,而且不因“独”而感叹。“兼善”与“独善”,都是把善心体现于言行,可以“兼善”亦乐,可以“独善”亦乐。

“不患人之不己知”,是君子的修养之道;“人不知而不愠”,是贤人的修养之道;“知我者,其天乎”,是圣人的修养之道。这里的贤人,虽“独”而“不改其乐”,这就是做到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境界。

“寐”之义,《增韵》说是“目闭神藏”,这是“心神合一”的时候,不地一般意义上的“睡”。“睡”侧重于指“闭目”,不管是不是“心神合一”。“寤”是指已经完全清醒的状态。所以,“寐寤”的意思是“完全入睡”和“完全醒来”。

第三句三个不同的字是“言”、“歌”、“宿”,其中的“言”和“歌”容易理解,“宿”却不是很容易理解。《说文解字》说:“宿,止也。”与“言”和“歌”联系在一起看,这里的“宿”,是说“行止”,相当于说“随遇而安”、“随处而止”。

这三句合在一起来说,就是贤人“独寐”、“独寤”、“独言”、“独歌”、“独宿”,其中含有虽然是独自一人,却是该睡则睡,该醒则醒,当言则言,当歌则歌,当宿则宿。总而言之,一切仍其自然,无所改易。唯有这样,才与“考槃”之义一致。

第四句三个相同的字是“永矢弗”,这里的“永”字,有“长久”之义,更应该理解为“始终”。《毛传》没有对“矢”字作解,意味着应该按照本字作解。“矢”的本义是箭,这里用来指“像射出的箭一样”,不会再改变方向。“弗”是“不”的意思。

不同的三个字是“谖”、“过”、“告”。“谖”的意思是“遗忘”。“永矢弗谖”,就是说像射出的箭一样,先王之道在心中永远不会遗忘。由此可见,贤人之德,发自本心,真诚而笃实,所以才会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只要开口说话,就无不符合先王之道。

所谓“永矢弗过”,对此句,《毛传》没有任何注解,因此,这里的“过”就应该是其常用的“过失”之义。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贤人因为能遵循先王之道而行,所以,其行为就像射出的箭不会再拐弯一样,没有偏差。这是贤人修养的效果。

所谓“永矢弗告”,《毛传》说:“无所告语也。”联系前面所说的“宿”字,可以说,此句的意思是,贤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会像射出的箭一样,自然行进,无所不乐,当然更不会有什么怨言要告诉任何人。因此,而能确实做到“考槃”。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24:《诗经·卫风·硕人》(2015.04.12)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22:《诗经·卫风·淇奥(齐郁)》(2015.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