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80:《论语·泰伯》008(2016.10.04)
发布日期:2020-08-02   点击:

QQ群讲座稿080:《论语·泰伯》008(2016.10.04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09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隔十分钟一大段;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论语》,不敢鉴评,只敢学习而躬行。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此后,若无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音鱼)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音南),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音围)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帝舜之五臣,谓禹、稷、契(音谢)、皋陶(音高摇)、伯益也。帝舜之臣,何止于五人?然而,圣君德大而行道,有五位贤德君子得其位以相辅,足以达于“天下治”。何谓“天下治”?天下之人,如平静流动之水,各安其位,各安其行也。

周武王自谓有“乱臣十人”,所谓“乱臣”乃是“足以拨乱反正之人”,惟有能自正者,然后能拨乱反正。十人者,周公旦、召(音邵)公奭(音是)、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音弘腰)、散(音伞)宜生、南宫适(音括),邑姜(一说指文王之母)。

“乱”字之象,由“爪(音找)”、架上之乱丝、“乙”三者构成,意谓以爪整理乱丝而成可用之丝也。“乙”者,是已经整理后可用之丝。是故,“乱”兼有三义焉。由“爪”而言,是“欲治”;从架上之乱丝而言,是“未治”;从“乙”而言,则是“已治”。

周武王自谓有“乱臣十人”,其中之“乱”字,是指“可以拨乱反正之人”。“周武王”之朝廷,其内外之臣必有千万之多,然而,有十位贤德君子得其位而行道,则足以“救民于水火”。由此而言,天下之治,必以贤德君子得其味而行道方可。

然而。,贤德君子是否能得其位而行道,其枢机在于其君是否有德。帝舜能有五臣,与之相辅而行道,周武王有“乱臣十人”,与之相辅而行道,而夏桀与商纣之时,岂无显得君子,只是因桀纣无德,因而诛贤、斥贤、不识贤,终至于无贤也。

【2】何谓“才难”?谓“人才之难得”也。此所谓“人才”,非世俗之所谓“人才”,而是“三才”之“才”,亦即确知“人道”之人、足以“顶天立地”之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之“大人”。

一时之间,天下之人便难以胜数,然而,如此之“人才”何以“难得”?一者,“志于学”者少,“志于仁”者稀,“志于道”者罕见矣。再者,“时之君主”若无德,则虽有“才”而其“君主”不以为“才”,乃至视之为“庸才”、“迂腐”、“反动”矣。

所谓“不其然乎”,意谓不得不承认事实便是如此。读者止于此,或以为既然“人才难得”,则当“因事制宜”,譬如时世既已如此,则“王道”不可求,“帝道”更是梦想,即使能行“法治”、“霸道”便非易事,何必空言“王道”?若如此,则如“画地为牢”矣。

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以“修己成仁”为“本分”之事。无论身居“君主”之位者德行如何,其“修己”不辍,其“成仁”不渝。自以为难,则难免“知难而退”,纵然勉强维持现状,亦难免维持一时之后而每况愈下天下终究无望矣。

山下望山巅,似乎登山极难;脚踏实地、拾(音设)级而上,则每进一步,则近山巅一步。是故,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不可自以为“才难”而自暴自弃;身居“君位”者,不可以为“人才易得”而自高自傲、自以为是。

【3】“唐虞之际”,谓唐尧、虞舜之间也。“于斯为盛”,谓唐虞之治较之西周,尤为兴盛也。唐尧虞舜,太平、大同之世也;夏商周三代,升平、小康之世也。君主之德及于尧舜,然后可以有太平、大同之治;君主之德及于三王,然后可以有升平、小康之治。

然则,倘若君主之德不及尧舜、三王,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亦不因此而止其修德之步焉。孔子、孟子,当时之布衣也,当时周游列国而其君主皆无尧舜、三王之德,然而,其修德以至于圣人,援道以救天下何尝有所停滞哉?修德在己,成之在天也。

倘若孔子、孟子于“天下无道”之时,亦如荀子、墨子、韩非子、苏秦之辈,或师心自铸,或杂揉诸家,或谋利欲,非其不欲救天下也,然而,天下终究不能得救矣。何也?得道则吉,背道则凶,偏离于道者则必然吉少而凶多矣。

吉凶错杂,乃至凶多吉少,非空洞之言也,人类乃至天地万物因此而吉凶错杂、凶多吉少矣。生而为人,既有“恻隐之心”矣,眼见耳闻一人之凶,尚且悲悯,何况有众多之凶哉?由“恻隐之心”修养而至于“成仁”者,必悲天悯人而不忍自辍、旁观。

【4】“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谓周武王时之“乱臣十人”中,有九人为男子,一人为妇人也。无论此妇人是指周文王之母,抑或是指“邑姜”,不必专心考究之。何也?吾等读经,当求其道,而非欲求其事实、史实也。

人之生身,男女非由己而可抉择者也。既已生矣,或为男,或为女,总言之则为“人”矣。皆谓之“人”,则无不具“善性”,无不具“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矣。既具此端,则修养充实之,无不可有圣贤君子之德也。

有德者,若析而言之,则男为君子,女为淑女;若合而言之,则皆可谓君子。男女之德不必有异,然而,天之所生既分男女,则男女必有其同,亦必有其异也。若不知其有同,则不可谓“知人”;若不知其异,亦不可谓“知人”矣。

近百余年,国人受西学之风吹雨打,而多知“男女之同”,而罕知“男女之异”矣。因此,学至于此句,往往以为夫子有“重男轻女”之意,此则大谬不然矣。《易》曰“天尊地卑”,岂是尊天而贱地?《诗》曰“《关雎》,后妃之德也”,岂是重女而轻男?

“乱臣十人”,而“有妇人焉”,谓男女虽有别,而其修德有成者,不必分男女,皆能“修齐治平”;然而,毕竟“男女有别”,是故,其“修齐治平”之位有不同,男女皆“素位而行”而已。“男女无别,大乱之道也。”男女有别,各自素位而行也。

【5】“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谓周文王之时,殷商仍在,然而,商纣虽然身居“天子”之位,而渐悖“天子”之德矣。周文王之修德,非欲代商纣而获取“天子”之位,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已。

是故,当时之天下若有“三分”,则其中“二分”已倾心归附于周文王,如葵花之向日,如江河之入海,如“云从龙,风从虎”,如“水就湿,火就燥”,自然而然也。当此之时,假若周文王有获取天下权位之心,则以“霸道”足以成其私欲矣。

然而,有圣贤君子之德者,必不行“霸道”,何也?“霸道”必伤天地之和,必伤生民性命,有圣贤君子之德者必不忍也。周文王德止于此,已有“天子”之德,惟上天命之谓“圣”,而非命之谓“王”也。“圣”者,天爵也;“王”者,“人爵”也。

是故,周文王惟以其德而行,在殷商之时而服事殷商,毫无获取天下之心,更无夺取权位之意,此为圣人之行,契合于天道者也。当时之周虽是诸侯之国,当时之周文王虽是“西伯侯”,然而,其德已至于契合于天德矣。既有其德,则必获天爵,无意于求取人爵也。

人之所求,天未必与之;人之所不求,天岂舍弃之?周文王、周武王之有德,自修而自然获其天爵也;天下之民归往,因而自然而有人爵也。倘若修天爵而邀取人爵,非圣贤君子之道;倘若不修天爵而欲夺取人爵,逆天悖道者也。

【今晚所学,到此结束。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81:《论语·泰伯》009(2016.10.1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79:《论语·泰伯》007(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