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137讲:《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二)(2015.07.12)
发布日期:2020-08-02   点击:

第一三七讲:QQ群讲座稿:《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二)(2015.07.12)

【欢迎大家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62个。文稿已发在我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欢迎转贴。若有问题可小窗发到我,等到讲完后答复。此是我自学记录,应邀前来,亲手贴出;因发布的群太多,所以篇幅长、间隔时间长。若贵群无愿共学者,欢迎退出直播。】

请把《中谷有蓷(音推)》及其诗序先阅读三遍:

诗序:《中谷有蓷》,闵周也。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

中谷有蓷,暵(音汉)其干矣。有女仳(音痞)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音辍)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更正】第一,上次所录《中谷有蓷》的原文,后两章的“暵”字,误作“叹”了。第二,上次的文稿最后曾说到“人不敬天,则有天灾”一句,文稿发出之后,有幸得到真一道子先生指正,使宗来能及时改正错误。并为宗来的不严谨而向各位共学的朋友说声对不起。

真一先生告诉宗来说,人当然要敬天,但天不会“人不敬之,就会降灾”;唯有“人伤天害理”,才会有“天灾”。宗来由此想到,所谓“天灾”,不是“上天”要给人“降灾”而“报复人类”;一方面是人类咎由自取,另一方面是天受伤之后的自我调整、修复、归正。

【上次内容略说】1.《王风》十篇,前七篇“闵刺”交错,可见圣人“不忍见其亡而期之以自救”之心。2.“中谷有蓷”的意思是,山谷之中最低洼之处有鹁鸪鸟,这种鸟平时生活在水草丰美的陆地上,但是,因为陆地干旱而无水草,才无可奈何迁徙到山谷中。

3.《诗序》告诉我们,此是怜悯周德之衰的诗。身居“王”位之人,不仅无“王”之德,而且不如一个国君;身为家长,尚且爱护其子女家人,而身居“王”位之人,竟然不如一个家长。这样的结果,是导致百姓的灾难,圣人因此而怜悯、叹息。

教化不行,所以,夫妇不知“夫道”、“妇道”,夫妇不像夫妇了;天下争战频仍,并且有饥馑之灾,以至于即使是夫妇也只能自己求生,却不能相互怜惜、相互照顾、相互救助,人间几乎不像是人间,可谓民心已失。接下来,学习此诗经文。

四、前两句讲解:

三章的前两句是:“中谷有蓷,暵其干矣。”“中谷有蓷,暵其脩矣。”“中谷有蓷,暵其湿矣。”其中所不同的只有一个字,就是“干”、“脩”、“湿”。“中谷有蓷”之义,我们刚刚已经说过,不过,我们所说的是“鸟”生活在“中谷”。

第一章所说的是,因为陆地上的水草已经不能使鹁鸪鸟生存下去,所以被迫迁徙到山谷中最低洼之处了;可是,如今,就连“中谷”的水也要干涸了,鹁鸪鸟就只能等待着死亡之时了。唯一的得救机会,就是此时能够上天降雨。

“暵”是什么意思呢?《毛传》说:“暵,菸(音焉)貌。陆草生于谷中,伤于水。”这段话说得极为简单,其内涵却极为丰富。先说“暵,菸貌”的意思。在此,“菸”与“蔫(音年一声)”之义相通,是植物因为缺乏水分而又受到太阳暴晒时叶子打卷下垂的样子。

但是,“暵”的本意却不是“菸貌”,而是“日晒而使万物成熟、干燥”之义,也就是说,太阳本来是“使万物成熟、干燥”的,但是,在万物还在生长的时候,却会因为日晒而缺水,导致萎靡下垂,乃至干枯而死。

《毛传》已经说“蓷,鵻也”,为什么接下来所说的却是“陆草生于谷中,伤于水”呢?此草无水不生,此鸟无草不生;陆地无水了,此草不生了;谷底尚有此草,此鸟迁徙到了谷底;可是,如今,谷底的草也即将干枯,此鸟还能到何处生存呢?

天下雨,则人不见太阳;人见太阳,则天不下雨。日照天地,则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君爱臣民,则臣民各得其所。人间之君,犹如天上之日,如果君只知自己,则不会有“仁民爱物”之政教;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则可以不知有君。

如今,“王城”的百姓们犹如陆地的鹁鸪鸟,就像没有草一样,没有衣食;因而王城的百姓逃到各诸侯国,就像鹁鸪鸟迁徙到了谷底;然而,各诸侯国乃至无论哪个地方,都将要无法使人生存下去了,那么,百姓还能到何处谋生呢?

第一章的“暵其干矣”,是说草即将干枯,鸟也因此即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此时能够降雨,则草可以生,鸟可以存;然而,太阳依旧高照,却无降雨的征兆,意味着“周王”依旧只顾自我高高在上,依旧没有修德的倾向。

第二章的“暵其脩矣”,其中的“脩”字,是“干肉”之义;第三章的“暵其湿矣”,其中的“湿”字,是还有少量的水。总起来说,“干”是干枯,是已死;“脩”是还有极少的水分,是即将死;“湿”是还有少量的水分,是还勉强维持生命。

三者前面都有一个“其”字,意味着“即将如此”,而不是“已经如此”。当此之时,正如孟子所说:“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槁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多少个朝代,多少个国家,在其后期不是如此呢?

从夫妇来说,“湿”是夫妇之礼已经比较单薄,犹如只剩下表面的一点点水;“脩”是夫妇之情已经所剩无几,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干”是夫妇到了完全衰亡而无法挽回的程度。问题在于,这一切都是渐渐而来,而不是忽然发生的,为何不能防微杜渐、亡羊补牢呢?

五、中二句讲解:

诗中每章的前两句,所说的是“时局”,使“天下”的总体情况;中二句则是说夫妇,也就是每个家庭夫妇的情况。三章的中二句分别是“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其中不同的只是后一句。

“有女仳离”是什么意思呢?《毛传》说:“仳,别也。”意思是说妇女离别了丈夫,相当于说被抛弃。为何从妇女的角度来写呢?第一,男子有“夫道”,不会无故抛弃妻子,更不会在凶灾之际抛弃妻子,恰恰相反,应该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妻子。

当然,教化不行,不仅男子无“夫道”,而且女子也会无“妇道”。夫妇都无道,即使不遇凶灾之年,也难免移情别恋而抛弃对方,而且有的会把“感情不和”作为借口。至于到了凶灾之年,就更是不顾一切了,而此时的女子往往是被抛弃的多一些。

第二,从凶灾之年来说,遇到凶灾的时候,往往是女子更加依赖丈夫的时候,夫妇则都更加依赖朝廷的救助。朝廷本来就应该早就有“备战备荒”之心,并且付诸实施;纵然凶灾的发生不是因为身居“君王”之位的人政令苛暴,朝廷也应该加以赈济救助。

可是,身居“君王”之位的人,如果根本就没有仁心,心中根本就没有百姓,那么,必然政令苛暴,乃至对百姓更加横征暴敛,这无疑是给百姓雪上加霜。在此情况下,没有得到教化的男子抛弃妻子的必然会多,而被抛弃的女子更加可怜可叹。

中二句所写的是被抛弃的“妻子”三种情态。第一章的“慨其叹矣”,是被抛弃的“妻子”因为“丈夫”遭遇艰难而无暇、无法顾家,而只能无可奈何的慨叹,其中虽然有无奈,却还有对“丈夫”的一些理解之情。

第二章的“条其啸矣”,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妻子”,她孤孤单单,犹如被从树木上折下来的枝条,满腔的愤懑和忧愁化作仰天长啸,其中的愤懑为主要因素,含有对“丈夫”的怨怒,也有自己的悔恨之情。

第三章的“啜其泣矣”,则是“妻子”在被抛弃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想到自己的现状和未来,而只能孤独而凄凉的啜泣。所谓啜泣,是抽抽搭搭的笑声哭泣,不是哭给别人看,不是哭给别人听,而是内心有无限郁闷、委曲、痛苦、无奈、绝望。

六、后二句讲解:

三章的后二句分别是“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前一句都是对每章第四句的重复,是强调“夫妇衰薄,室家相弃”;最后一句则是深深的怨叹,其中又有对原因的反思。

第一章的“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意思是说,在遭遇艰难而被弃的情况下,“妻子”的慨叹,但是,“妻子”把原因归咎于时局的艰难,所以“丈夫”才会无暇、无法顾及自己。可是,这种艰难是怎么造成的呢?朝廷的政令不能没有主要责任。

第二章的“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意思是说,被抛弃的“妻子”的愤懑、忿怒、悔恨之情,她把原因归于“遇人不淑”,也就是遇到了一个不善之人。当然,这可以理解为个人所择的配偶不当,然而,在教化不正的情况下,往往不善之人较多。

如果身居“君王”之位的人,能够推行“先王教化”、“圣贤君子之道”,那么,“不善”之人也会较少,而且大多会“以德相配”;教化不行、教化不正,则往往是“以貌、才、情、财相配”,一旦遇到凶灾,这样的婚姻就难以维持了。

第三章的“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意思是说,被抛弃的“妻子”只能啜泣,无论怎么嗟叹,都无法挽回了。这是综合前两章的情况而言的,也就是说包括因为时局艰难而被抛弃、因为“遇人不淑”而被抛弃。“君王”之“政教”是最关键的问题。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谢谢群主和管理员!各位群友若有疑问,敬请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待参考性答复。不再在各群窗口内做答,谢绝闲聊和争辩,无礼不答。如果是转播,请转播的朋友汇总各位群友的提问,发给宗来以作答复。】

【敬请不想继续《诗经》和《论语》两个系列讲座的群主,敬请直接把本人从贵群名单中移除,这样既能避免宗来耗费时间和精力,也能避免打扰贵群的群友。】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38讲:《诗经·王风·兔爰》(2015.07.19)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36讲:《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一)(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