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二讲:QQ群讲座稿:《诗经·王风·丘中有麻》(2015.08.16)
【欢迎大家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64个。文稿已发在我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欢迎转贴。若有问题可小窗发到我,等到讲完后答复。此是我自学记录,应邀前来,亲手贴出;因发布的群太多,所以篇幅长、间隔时间长。若贵群无愿共学者,欢迎退出直播。】
请把《丘中有麻》及其诗序先阅读三遍:
诗序:《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音觉一声)。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音失)。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音宜)我佩玖(音久)。
一、题解与诗序讲解:
此诗是《王风》的最后一篇。“丘中有麻”是什么意思呢?字面的意思是,山丘之中有麻。“麻”可以指用来制作布匹、绳索的亚麻、苘(音请)麻之类,也可以知油料作物芝麻。那么,这里是指哪一类呢?这要从全诗来看。
全诗共三章,分别出现的是“麻”、“麦”、“李”。“李”属于水果类,可以作为“五果”的代表;“麦”属于粮食类,可以作为“五谷”的代表;如果“麻”是指芝麻,那么,也可以归入广义的粮食一类,因此,用来指苘麻之类更合适。
为什么说“麻”指苘麻之类更合适呢?因为人生以“五谷”为主,以“五果”为辅,这是吃饭的问题;而苘麻之类则是用来制作衣服的,这样,人生最重要的“衣食”问题就都能得到解决了。毕竟芝麻不是人生之所必需,而衣服却是人生之所必需。
《诗序》说:“《丘中有麻》,思贤也。”可是,“丘中有麻”与“思贤”有什么关系呢?这要从为什么山丘之中会有“麻麦李”来说。“麻麦李”是贤人所种植。可是,贤人本来应该在朝廷之中执掌政教而“辅君安民”的,而今却身居山中种植“麻麦李”。
贤人是如何来到山中的呢?因为“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庄王是指周庄王,是继周桓王之后的另一位“周王”。周平王无“王之德”,周桓王无“王之德”,而今周庄王总会有点起色了吧?可是,就从他不明“贤”与“不肖”,竟然放逐贤人,可见也毫无希望可言。
“庄王”放逐贤人,但是,“国人思之”,是国人思贤。两相对比,身居“王位”的周庄王,竟然不如“国人”,其愚昧昏聩也就可想而知了。从“国人思贤”来说,意味着“国人”尚能明辨“贤与不肖”,“国”还有希望。
然而,“国”的真正希望,还是“王”能“思贤”。“王”能“思贤”,则与“国人”可以同心,然后“国人”才能如愿以偿。《王风》为何以“思贤”结束呢?圣贤君子不愿见任何人无辜而死,但难避免人自寻死路;不愿见任何国家、朝代灭亡,但难免其自取灭亡。
《毛传》说:“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意思是“思之者,思其来,已得见之。”那就是说,“庄王”所放逐之人,恰恰是“国人”所渴望见到之人。难道“国人”希望贤人被放逐吗?当然不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是,“王”之喜好已经与“国人”之喜好背道而驰。
《诗序》开端的“思贤”,与后面所说的“国人思贤”不尽相同。前面的“思贤”是期望,后面的“古人思贤”则是失望。“东周”之初的三位“王”,都令“国人”失望,接下来的霸道横行、战乱长久,也就难以避免了,可叹无数的生灵涂炭!可叹后世多少悲剧重演!
二、前两句讲解:
全诗前两句分别是:“丘中有麻,彼留子嗟。”“丘中有麦,彼留子国。”“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山丘之中,有麻,有麦,有李,既不可能只有这三种,也不可能是在一个地方种植,因此,意味着有很多地方是如此,进而可以说前来种植之人也很多。
这些人为什么前来山丘种地呢?因为“庄王不明,贤人放逐”。由此看来,被放逐的贤人很多很多,朝廷之中是否还有贤人呢?恐怕不会多了。贤人被逐,朝廷之中必然小人当道,乃至奸佞当道,那么,国家政令如何也可想而知,百姓是否能安宁也可想而知了。
第二句的“留子嗟”、“留子国”、“留之子”,是三个人。“留”是三个人的姓氏。孔颖达先生说,被逐的贤人是“子嗟”,而“子国”是他的父亲,“留之子”则是他的儿子,也就是说,这是一家的三代人;这三代人不可能是同时被逐,而是三代都是贤德之人。
不过,这样解释,不如说“三代人”都被逐更好。因为只有“子嗟”被逐,不足以说明被逐的贤人多与久。“麻麦李”意味着被逐者多,三代人都被逐则意味着庄王所逐的贤人既多且久,或者可能是因为受株连。
为什么说“久”呢?因为除非是有两人是受株连,否则,三代人不可能同时被逐。假如说有两人是受株连,则又说明庄王之处罚之苛刻不仁。汉文帝曾下诏废除“连坐法”,那是“仁心”的体现,所以,周庄王行“连坐法”则可谓“不仁”。
汉文帝诏令说得好:“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七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弗取。”汉文帝虽然算不上是“圣王”,却也可谓“明君”;周庄王若用“连坐法”,可谓连“明君”都不如。
三、后两句讲解:
三章的后两句分别是:“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彼留之子,贻我佩玖。”总起来说,留氏三代人,都是“国人”所喜好之人。“将”字,《毛传》没有注音,当读为“姜”,可以解释为“当”;《郑笺》读音为“枪”,则解释为“请”。
我们按《毛传》作解。“将其来施施”,意思是说当“留子嗟”前来的时候,但见他举止稳重而舒缓。“施施”是行动缓慢之貌。举止稳重而缓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不以官位得失而忧愁,既然被逐,则安心从事其事,“思不出其位”而利其一方,可见其贤。
对于“留子嗟”的父亲“留子国”,则说“将其来食”。对于“食”字,《毛传》未注音,当读为“实”,可以解为一起吃饭;《郑笺》注音为“肆”,可以解释为“请他来吃饭”。我们按《毛传》作解,“将其来食”是说当他来的时候愿与之共同进餐。
解释为“与之共同进餐”,意味着“国人”没有把“留子国”当成外人,而是当成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同时,也意味着“留子国”平易近人,毫无轻贱、鄙视之意。因此,这样既可见其贤,又可见“国人”之亲切与渴望。
“留子嗟”的儿子怎么样呢?“贻我佩玖”,意思是说,赠送给我佩戴在身上的玉石。这里所谓的“佩玖”,不是指“佩玖”当作值钱的宝物赠送给“国人”,而是以“君子”勉励“国人”,可谓能够“德化一方”。
在大舜耕种于历山的时候,所到之处,无不“移风易俗”而使人向善。“留之子”虽然其德不及大舜,但是,也可谓与大舜同道。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留氏三代人,种植“麻麦李”而造福于当地之人;所到之处,也使人向善,可见其贤。
进而论之,《周易》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此诗中,“留子嗟”是贤人,其父“留子国”是贤人,“留子嗟”可谓“继父之志”的孝子;其子“留之子”也是贤人,“留子嗟”可谓“教子有方”。如此之家,必有余庆。
反观周平王、周桓王、周庄王,祖先有周文王之圣、周武王之贤、周成王与周康王之善,却不能“继祖先之志”,反而“败坏祖先之业”,且不说愧居“王之位”,且不说愧对天下百姓,难道他们自己就不愧疚于他们的祖先吗?
最后,请把诗序和原诗再读一遍:
诗序:《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音觉一声)。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音失)。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音宜)我佩玖(音久)。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谢谢群主和管理员!各位群友若有疑问,敬请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待参考性答复。不再在各群窗口内做答,谢绝闲聊和争辩,无礼不答。如果是转播,请转播的朋友汇总各位群友的提问,发给宗来以作答复。】
【敬请不想继续《诗经》和《论语》两个系列讲座的群主,敬请直接把本人从贵群名单中移除,这样既能避免宗来耗费时间和精力,也能避免打扰贵群的群友。】再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