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讲座稿086:《论语·子罕》005(2016.11.15)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19群,皆应邀而至,宗来手动逐群分段发文,约十分钟一大段;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敬学《论语》,不敢鉴评,只敢学习而躬行。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若无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音扶)!”
【1】“凤鸟”,“凤凰”也。其雄为“凤”,雌为“凰”。帝舜之时,凤凰现身于世,谓之“凤凰来仪”。周文王之时,凤凰鸣叫于岐山,谓之“凤鸣岐山”。帝舜者,德位相配之帝也;文王者,德位相配之王也。是故,惟人间有德位相配之帝王,凤凰方现身。
“河”者,“黄河”也;“图”者,“河图”也。伏羲氏之时,有“龙马”出于黄河,其背上有图,图上有五十五个黑白点,伏羲氏据此而创“连山易”,以此“传道”,且以此治天下。自此,有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传《三坟》而言“大道”。
是故,“河图”为“道之元”,“易”为“道之原”,《周易》为“道之源”。“源”者,有迹可循;“原”者,有道有理;“元”者,道法自然。由“元”而至于“原”,由“原”而至于“源”,由“源”而至于“流”。修道者上溯,得道者遵从。
自从“至圣”孔子、“亚圣”孟子之后,迄今为止两千余年,虽有“明君”、“诸子”,而再无“德”至于“圣人”者,亦无“德”至于“帝王”者。是故,此后两千余年,未有“龙凤”降临于世,世俗之人因此以为“龙凤”乃“子虚乌有”,良可叹也。
【2】夫子所言“吾已矣夫”,何谓也?“已”,“止”也。盖夫子之言曰:帝舜之德至于此,方能“有凤来仪”,文王之德至于此,方能“凤鸣岐山”,若无帝舜、文王,则无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若无羲皇之“河图”,则无从“学道”矣。
固然,人初生之时,已具有天赋之“性德”,然而,必修之养之,而后可以无不合“道”。然而,如何修之养之?文王即修德而行“王道”之师,尧舜即修德而行“帝道”之师,而羲皇即修德而得“大道”之师。倘若无师,则如盲目摸索。
夫子以羲皇、尧舜、文王为师,修养其德而得道,因而可以使天下有道,因而可以传道于“颜曾思孟”。夫子“学道”而终究“得道”,是故在夫子之世,有“麒麟”降临,奈何世人不识,竟谓之为“不祥之物”,而至于春秋中未成王道,战国再降为“丛林之道”。
【3】世人误杀“麒麟”,而后夫子作《春秋》而传“六经”。由“文”而言,“道”载于“六经”矣;由“人”而言,“道”传于“颜曾思孟”矣。千秋万代、普天之下,“道”在于此矣。学而时习之,可以修德进业,升平、太平可致矣。
然而,两千余年来,“勤而行之”之“上士”寡,“若存若亡”之“中士”众,“大笑之”之“下士”不计其数。春秋之末,“大道”已裂,道君、至圣起而救之,可叹“世风日下”;战国之初,仁义不存,亚圣孟子,奋起挽之,奈何“处(音楚)士横议”。
“世风日下”者,“政”不以“正”为本,“教”不以“孝”为基,必然“世风日下”;“处士横议”者,有“道”而不遵,有“德”而不明,未能意诚心正却“师心自铸”、“自作聪明”,必然“处士横议”。近百余年来,时至今日,此风尤烈。
【4】邵康节先生曰:夫子“祖三皇,宗五帝,子三王,孙五伯(音霸)”。《中庸》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同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音道),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叹世人闻此者非无,信从者罕见。
因信从者罕见,因而,意欲救世、救国、成功者众,其意志可嘉,而不知不觉流于“处士横议”、“自作聪明”者多。是故,而今著述、讲学者众多,而能合道遵道者稀,以诚心正者少,自以为是者多,不知不觉而离经叛道者众。奈何?奈何?
王阳明先生曰:“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惟同道之友以此为戒。
《汉书·艺文志》曰:“辟【同僻】儒之患”在于“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至于“哗众取宠”、“盗名谋利”者,不足论矣。孔子曰:君子“畏圣人之言”。孟子曰:“君子反【同返】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音特)矣。”
9.10子见齐衰(音资崔)者,冕(音免)衣裳(音常)者,与(音羽)瞽者,见之,虽少(音邵)必作,过之必趋。
【1】“齐衰”,齐读音为“资崔”,“丧(音桑)服”五种之一,其服之重,仅次于“斩衰”。“斩衰”者,以粗麻布做成,边缘不加缝制,儿女为其父母服丧,媳妇为其公婆服丧,嫡长孙为其祖父母服丧,妻子为其丈夫服丧,皆以“斩衰”,丧期为三年。
“齐衰”者,亦以粗麻布做成,但其边缘加以缝制,穿此丧服者,丧期各有不同,除嫡长孙外之孙辈为祖父母服丧,丈夫为妻子服丧,出嫁之女为父母服丧,丧期皆为一年;为曾父母服丧,丧期为五月;为高祖父服丧,丧期为三月。
所谓“齐衰者”,可以泛指身穿丧服之人。何谓“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意为即使所见之人年少,亦必恭敬起身,经过其身边时亦必小步快行。“趋”者,小步快行之貌,是出于尊重而如此也。夫子为何见“齐衰者”而“必作必趋”?
“修德学道”,非惟文字之功,更非空言,而是修养心性而时时处处应事而出。“齐衰者”,既失其亲人,君子见之,必自然而生哀悯之情,因而不敢苟且,不敢怠慢。此非因思及于此而行礼,而是见“齐衰者”之时,由心性自然之反应。
【2】所谓“冕衣裳者”,是指头戴冠冕,身穿礼服之人。“衣裳”者,此“裳”字必读其音为“常”方可,因此“衣裳”乃是专指君臣之礼冠、礼服,而非平时之“常服”。凡是头戴礼冠、身穿礼服者,必是身居君臣之位者。
夫子何以见“冕衣裳者”即“必作必趋”?“畏大人”也。然则“冕衣裳者”虽在“大人”之位,却未必皆是“德位相配”之人,夫子何以皆“见之必作,过之必趋”?是礼其位,因此而及于其人。《易》曰:“圣人之大宝曰位”。
明儒张岱先生《四书遇》中,言及至圣孔子与亚圣孟子之不同,曰:“圣人畏大人,故见冕者必趣【同趋】。因其可敬而敬之,于我何与(音羽)?此际浑然自在,风波不起。孟子藐(音秒)大人,故曰‘我何畏?’彼胸中有个我在,便见贤人岩岩气象。”
由此而言,夫子之于“冕衣裳者”,致其敬而已,非因“在位之人”有所不同而有异也。德在于己,“敬”由心性而出,不因外事外物而舍弃。然则,见桀纣、王莽、曹操亦如此,但必不因此而助纣为虐、同流合污。至若其人未“冕衣裳”,则必以常礼而待之。
【3】所谓“瞽者”,本义是指“无目者”,即“无眼珠之人”,可以理解为泛指盲人。夫子“见之必作,过之必趋”,非因怜悯,非因同情,尤非做与人看,乃是唯恐“瞽者”因不能见而有所妨碍,是圣人之诚心真情之自然体现。
倘若是对“瞽者”以及“身有残疾者”以“同情怜悯之心”待之,虽是“好心”,却非“善心”。何以如此也?若是“同情怜悯”,则可谓犹如“居高临下”,或许有意无意之间,含有“轻视”乃至“羞辱”之意,从而造成对“身有残疾者”之伤害。
夫子之待“瞽者”,只是自然而然。君子之待人也,无倨傲之心,无轻视之意,真心真情相待,义而行之而已。何以“见瞽者必作”?备瞽者有所急需、防瞽者之有危险也。何以“过瞽者必趋”?免于妨碍瞽者之举止也。
既有“河图”而成《易》,则“学道”有方矣;既有“尧舜文武”之“传道”,则“修德”有方矣。“修德”须“遵道”,“学道”必“修德”。“道”在上而可“遵”,“德”在“心性”而可“修”,“路”在下而必“据德遵道而自行”。
【今晚所学,到此结束。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