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讲:QQ群讲座稿:《诗经·郑风·丰》(二)(2015.12.013)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72个。宗来谨据《毛诗诂训传》学习《诗经》,不采另外之说,意在使《诗经》回归于“经”,免于沦入“集部”;“经”本即“政教”之所当遵,故不敢以“鉴赏”、“评判”态度对待。】
【文稿已发于我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欢迎转贴。若有问题可小窗直接留言提出问题,共学完毕之后即答复以供参考。此是宗来自学记录,应群主或管理员之邀而来,亲手逐群贴出;因需贴文之群甚多,故每次所贴篇幅长、间隔约十分钟,无法缩短。】
请先把《丰》诗序和原文阅读三遍:
诗序:《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音贺),男行而女不随。
正文:子之丰兮,俟(音四)我乎巷兮,悔予(音于)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音江)兮。◎衣锦褧(音窘)衣,裳(音常)锦褧裳。叔兮伯(音博)兮,驾予(音于)与(音宇)行(音航)。◎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三、第一章讲解:
第一章原文:“子之丰兮,俟(音四)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此所谓“子”,是指某男子。《毛传》曰:“丰,豐滿也。”其表面意思为,此位男子身材丰满而魁伟,本是女子可嫁之人。不过,此是从“民谣”作解。此诗既入《诗经》,则当从圣贤君子之道作解。
依照圣贤君子之道,男女当“以德相配,不淫于色”,因此,此处之“丰”,固然包含“丰满魁伟之体貌”,此是“不淫于色”之义;但是,“丰”字更应包含“诚敬而德行丰满”,此是“以德相配”之义。如此有德有貌而和善之人,应当是女子可以依靠之人。
“俟我乎巷兮”,有德有貌之男,已在街巷之中等待“我”。“我”是指此诗中之女子。何故在街巷之中等待“我”?是在“亲迎”。依礼,前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礼”,然后才有“亲迎”以成就婚礼。
既然此男子已到行“亲迎”之礼时,可知其此前已经行过“五礼”,然而,其婚礼至于最后一项,竟然终止。是谁终止?必非由男子终止,而是由此女自己终止。此即所谓“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此女如此作为,是否当时之偶然?
倘若只是偶然,则非关国家政教之失,毕竟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纵然政教皆正,亦难免有如此之人、如此之事。《诗序》既然说此诗是“刺乱”之作,则绝非偶然有如此之人、偶然有如此之事,因此必因国家政教失正所致。
何以知“亲迎”乃是由此女终止?由“悔予不送兮”可知。何以有“悔”?当初不应终止,而竟然终止,因此而有“悔”。较为难解之处,在于其所“悔”在于“予不送”,若此女只是终止“亲迎”,亦当说“予不随”,而此处为何说“不送”?
男子“亲迎”,是来“迎女而归”。一般说来,女子如若事先不允,往往不至于到“亲迎”一步。既然已到“亲迎”一步,则是先允而后悔婚。此女临时悔婚而不“随而归之”,已是失礼;拒绝送别,则可谓再次失礼。
《毛传》解“悔予不送兮”曰:“时有违而不至者。”查辑佚之书,《韩诗故》与《鲁诗歌故》皆无此句之注解。大概《毛传》之意是,亲迎有时,时已过,谓之“有违”;男子“亲迎”,而女子未至,谓之“不至”。此亦可谓“失礼”,只是未言“再次失礼”而已。
此女失礼而有悔,是一人终生之事,又岂能不牵涉自身之父母?岂能不牵涉那“亲迎”之男子及其父母?两人未能成亲,其子女亦因此而必变;当娶而未娶,当嫁而未嫁,则当另有所娶、另有所嫁,是故,所受牵涉者岂止两人、两家?
当国家政教不正之时,此类之事必多,必有女子当嫁而失礼者,亦必有男子当娶而失礼者。如此如此,家国天下岂能不“乱”?是故,此诗之“刺乱”,非刺一人之乱、一家之乱,乃是一国之乱,而且由此而欲免天下之乱。
四、第二章讲解:
第二章原文:“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音江)兮。”《毛传》曰:“昌,盛壮貌。”“将,行也。”若是从字面作解,此章之意是,有男子年在盛年而且身体壮实,在我家中之堂上等待我,令人悔恨者,是我当时既未迎接,亦未送行。
从第一章之“丰”变为“昌”,若说“丰”为“丰满之貌”,则“昌”为“盛壮”之貌;若说“丰”为“有德”之意,则“昌”为“正直善良”之意。《说文》曰:“昌,美言也。”解“昌”为“盛壮”,是其浅意;解为“正直善良”,是其深意。
“俟我乎堂兮”之中,只是改第一章之“巷”为“堂”。“堂”是高大之房屋,汉朝之后称之为“殿”。分而言之,君主有门侧之堂,称之为“塾”;士之家有庙堂;庶人之家无“塾”,未必有“庙堂”,而有“堂室”或“寝堂”。此诗所言是哪一种?《毛传》未言。
若要坐实“堂”字,究竟是哪一种,从此诗原作者而言,或者从事实而言,或许可以坐实。然而,《诗经》收入此诗之后,已定性为“刺乱”之诗,亦即并非仅就一时一事而言,因此,《毛传》不作解,恰恰符合《诗经》之义。
无论“亲迎”者等待之处是“塾”是“庙堂”,还是“寝堂”、“堂室”,既然已经不是在街巷之中,则均意味着男女双方已行“五礼”,而且女方父母已接纳此男子为婿。在此情况下,女子悔婚,则既违背“媒妁之言”,亦违背“父母之命”。
“悔予不将兮”,《毛传》曰:“将,行也。”“行”字,既有“迎”之意,亦有“送”之意,是故,此句之意是,令人悔恨者,我当初不曾接纳,亦不曾送别。此女当初如此而行,可谓心中唯有自身之好恶情感,而不顾对待父母应有之孝心,不顾礼义,而且失信于人。
此女能悔恨当初,故有此诗。何以有悔?纵然此女本是欲以貌取人,此男亦是可嫁之人;若能以德取人,更是可嫁之人。然而,此女何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嫁?其原因恐怕只是此女自以为是或泥于私人之情而不顾父母、礼义。
对庶民而言,私人之情并非不可有,然因私人之情而违逆孝道,不顾礼义,不顾失信,其人如此而竟无悔,则无可观之处。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音尼),小车无軏(音悦),其何以行之哉?”
五、第三章讲解:
第三章原文:“衣锦褧(音窘)衣,裳锦褧裳。叔兮伯(音博)兮,驾予(音于)与(音宇)行(音航)。”此章表面之意是,此女身传锦制衣裳,而于其外罩以细麻布所作之“褧衣”;有叔或伯前来迎娶,驾车而来,我随之而行。
对“衣锦褧衣,裳锦褧裳”,《毛传》曰:“衣锦、褧裳,嫁者之服。”既然此是女子出嫁之服,是何等样子?“衣锦”意谓上衣是锦绣之衣,“褧衣”意谓在上衣之外再套细麻布制作之衣;“裳锦”意谓下衣亦是锦绣,“褧裳”意谓在下衣之外亦有细麻布外套。
何以在锦绣衣服之外再加缺乏文彩之外衣?因为锦绣之衣文彩绚丽,罩之而使其文彩不外露。何以用此作为女子出嫁之服?《周易·系辞传》曰:“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由此而言,财富而不可贪亦不可炫耀,美貌不可恃而更不可用以诱人,虽有才智亦当谦逊。
作为女子出嫁之服,本来是衣裳(音常)相连,为何诗中分而言之?上衣属阳,下衣属阴,阴阳相连、贯通、和合,方合婚姻之道。而今衣裳两分,尚未相连、贯通、和合,是阴阳未谐、婚姻未成之象。是女子正在期待出嫁之意。
对“叔兮伯兮,驾予与行”,《毛传》曰:“叔伯,迎己者。”由此而言,前两章所言之来“亲迎”之人,均遭此女拒绝,而后悔恨,却不得不嫁,唯有期待“叔伯”前来,再无法选择,只能随其车驾而出嫁。何以“叔伯”连言?是因可以是叔,亦可以是伯。
此所谓“叔伯”,当是指父亲之弟兄。女子当初悔婚而不嫁,年长而嫁与年长之人而已。然而,男子何以至“叔伯”之年方娶妻?亦必有原因。合而言之,政教既乱,男子有当娶而不娶者,女子有当嫁而不嫁者,至于年长而不得不娶、不嫁。
“驾予与行”,正是女子年长而不得不嫁之意。但有迎请车驾前来迎娶,女子再不敢不允,无论前来迎娶者之年龄多大、情况如何,皆不得不允之而随其车驾上路而行。当此之时,则悔亦已无益。国人男女多如此,此谓“婚姻之道缺”。
六、第四章讲解:
第四章原文:“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此章与第三章文字,前两句顺序颠倒,后两句则唯有最后一个“归”字不同。《毛传》及《郑笺》未有一字注解,如今唯有顺前三章之义、依《诗序》、据此诗之象作解。
先说前两句。第三章之序,乃是衣在上而裳在下,虽未连接、和合,毕竟阴阳有序;此章之序,则是裳在上而衣在下,不仅未能连接、和合,而且阴阳颠倒。既然女子尚未出嫁,尚未连接者可以连接之,阴阳颠倒者可以顺正之。
结婚礼服符合礼制,如果其人不知婚礼之义,则内外不一,何异于沐猴而冠?中华之礼服,无不据礼义而设定,而礼义又是效法天地之序而来,是故,能知婚姻之礼义,然后能与结婚礼服相配合。倘若婚姻违背礼义,则岂能婚姻和谐而长久?
衣裳(音常)颠倒,是阴阳颠倒之象,与《诗序》所言“阳倡而阴不和(音贺),男行而女不随”相关联,不过,阴阳颠倒更甚于此。所谓“阳倡而阴不和(音贺),男行而女不随”,只是“不和”、“不随”,而阴阳颠倒则是“妇唱夫随”,而不再是“夫唱妇随”。
经典所传之道,并非法律条文。经典之道在于导人于正而不强加,法律条文若人违犯则必强制。“夫唱妇随”不是法律条文,天下夫妇是否愿意遵循,全在于己。若有违背者,往往导致夫妇不睦、子女失教,或致舆论议论而不至于犯法受刑。
“叔兮伯兮”与第三章完全重复,有强化之效。强化何事?男女至于适宜婚姻之年,若“婚姻之道缺”,则必多“旷男怨女”,或至于所嫁非其人、所娶非其人,留下众多遗憾与悔恨。君主有仁心,则必然关注国人之婚姻。
“驾予与归”,与“之子于归”相联系而言,“归”犹如说“回家”、得到“归宿”。女子出嫁,是离开娘家,而以丈夫之家为归宿,以与丈夫所合而为家。当有“婚姻之道”时,为妻者多能知此理;当“婚姻之道缺”时,为妻者多长久不认此理。
此诗所言,是此女悔恨当初,而今期望早日得到归宿。《诗经》传此诗,则在于使人读之而免于悔恨,使所有女子能及时得到归宿;同时,能使已婚之女,能及时认知“之子于归”之义,早日夫妇和谐且能长久。
【今晚共学,到此结束。谢谢诸位群友,及群主、管理员!群友若有疑问,敬请打开宗来个人窗口直接留言,等待参考性答复。不再在各群窗口内做答,谢绝闲聊和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诗经》和《论语》共学,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停止贴文。再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