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讲座稿100:《论语·乡党》003(2017.03.21)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共学之群有232。所到之群,皆应邀而至;宗来手动逐群分段发文,约十五分钟一大段(第一段用时较多,故段落更大)。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敬学《论语》,不敢鉴评,只敢学习而躬行。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若无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贵群不喜欢,请移宗来出。】
10.3.1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音忠)门,行不履阈(音欲)。
【1】《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人生世间,能事亲尽孝,是子女之责任与义务,此固有可称者;然而,能进而事君尽忠,是臣民之责任与义务,此则是君子之责任与义务。事亲与事亲皆合乎道义,则是“立身”之事,亦是天下之责任。
“事亲”,行孝于家庭也;“事君”,行孝于邦国也;“立身”,行孝于天下也。此三者,并非各自独立之事,三者全而后可谓全孝。“入公门”,是“事君”,亦何尝非“事亲”、“立身”也?此所谓“公门”,朝廷之门也。
按《礼记》,天子与诸侯朝见群臣时,分为“外朝”与“内朝”。王宫之门有五,最外者为“皋(音高)门”,其次为“库门”,其三为“雉门”,其四为“应(音硬)门”,其五为“路门”。“内朝”与“外朝”,其场所不同,所议之事亦不同。
“外朝”在“库门”与“雉门”之间,是商定国事、听狱治讼、颁布法令、举行大典之所。“内朝”又分为“治朝”与“燕朝”。“治朝”在“雉门”与“应门”之间,“雉门”外有君主之位,是君主日常朝会治事、处理奏章、接受万民上书之所。
“燕朝”在“应门”与“路门”之间,是君主接晤群臣、商谈国策、册命官爵、宴饮群臣之所。“路门”以内,则是“路寝”,是君主与嫔(音贫)妃燕居之所。“入公门”,是指自从进入“皋门”开始,即“鞠躬如也,如不容”。
所谓“鞠躬如”,是身体有如鞠躬而微微前俯,身体收敛,犹如其门低窄而不能容纳其身。何以如此?入此门则必为国事,且即将拜见君主,“为人臣,止于敬”,不敢有丝毫苟且之心,更不敢有矜夸傲慢之态,岂敢挺胸抬头、昂首阔步?
【2】所谓“立不中门”,指“入公门”时,从门之右侧入,而不可行立于门中间之位;既已“入公门”,站立之位须在门内之两侧,不可站立于两门之间通道上。其门之中间,以及两门间之通道,乃是君主出入所行之处,臣子不可自高自大而僭(音件)越也。
若门有中门与两侧之门,则君主行其中门,而游客出入于其左侧之门,臣下出入于其右侧之门。譬如儒生出入文庙而行祭拜之礼,则由其右侧之门出入,不敢以宾客、游客自居也。臣子入公门,亦不敢以宾客、游客自居。
所谓“行不履阈”,亦即“行路不踩踏门槛”。“阈”字“从门,或声”,“或”言有内外,“从门”谓门之界分内外之门槛。朝廷之门,皆有门槛,且门槛较高,人出入其门须跨越而过,不可踩踏,否则便是不恭不敬。纵然是出入普通人家,亦不宜踩踏其门槛。
诚意正心之至,时时处处无苟且;学习修行之至,一言一行皆自然。能不苟且,人人应当如此;无不自然,圣人方能如此。若无诚意正心,则只是模拟之貌似;虽有诚意正心,而学习修行未至,则难免有疏漏错失。
10.3.2过位,色勃如也,足躩(音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前之所言,是在“外朝”之时;此之所言,则是在“治朝”之时。要从“外朝”进入“内朝”,须入“雉门”,而“雉门”之外有君主之位。此所谓“过位”,即经过此君主之位。既然即将入“治朝”,则君主必不在“雉门”之外,其位则是虚位。
然而,君主虽不在君主之位,臣子亦不可失敬。在“雉门”之外,君主之位在门屏之间,臣子从“外朝”进入“内朝”须从此而过。《易·系辞传》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之言,君主因居其尊位而尊,是以臣子过其位而必敬也。
臣子之敬心,体现于言行,则“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是敬心自然呈现于言行也。当臣子经过其位之时,“色勃如”谓仪容表情肃然起敬,“足躩如”谓双足快速移动而不敢懈怠。一家之尊位,他人且不敢不敬,况一国之尊位乎?
所谓“其言似不足者”,指进入“治朝”而议政之时,因慎重而不敢轻言,当言亦不能不言,故当进言之时,但谨言其所不可不言,绝不轻言,更不妄言,貌似言辞有所不足、不尽,却非当言而不言。圣贤君子,时时处处皆须谨言慎行,惟圣人能尽之耳。
10.3.3摄齐(音资)升堂,鞠躬如也,屏(音柄)气似不息者。出,降(音酱)一等,逞(音成三声)颜色,怡怡(音宜)如也。没(音莫)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音促记)如也。
【1】盖“外朝”设有君主之位,而“治朝”则有君主之“堂”,“堂”则有门,“堂”外有台阶,台阶下有“庭”。君主所召之臣,则由“庭”而登“阶”,历“阶”而入“堂”,入“堂”则是见君主而议政事也。
所谓“摄齐升堂”,是双手在前而略略提起其下衣,而使下端离地一尺。“摄”者,手提其衣也;“齐”者,礼服之“裳(音常)”也。自黄帝轩辕氏而至于明朝之末,汉服之礼服皆以“上衣”为“衣”,而以“下衣”为“裳(音常)”。“升堂”即“登阶入堂”。
为何使之离地一尺?礼服之下衣底端边缘长及足踝(音怀),若平时行走,无需提起下衣,但欲登阶,或身体前俯而行,或行跪拜之礼,则须提起下衣,以免踩踏下衣而有失仪态。若提起过高,亦有失仪态,故仅提起一尺而已。
“鞠躬如”谓犹如鞠躬之貌,身体略略前俯,是“自卑而尊人”也。“屏气似不息者”,谓臣子在君主面前,不宜气息粗大,但绝非不呼吸,而只是“心平气和”,在他人观之,似乎隐藏其呼吸之气,是“以道事君”,“不卑不亢”,“毕恭毕敬”也。
人间必有上下尊卑,无上下之分,则孝悌之道废矣;无尊卑之别,则君臣之礼废矣。上下长幼,天所定也,人则顺应以修德。君臣尊卑,赖人修德以居之;君居尊位,而德位相配,则臣尊其位亦尊其君;君之德不配其位,则臣尊其位而非尊其君;臣,以道事君而已。
【2】“出”,谓臣子由“堂”而出,复归于“庭”也。“降一等”,谓臣子走下一级台阶也。当此之时,为臣者之“逞颜色”,是仪态表情从容不迫,而自然舒展也;“怡怡如”,是和乐喜悦也。“逞颜色”非放纵,“怡怡如”非沾沾自喜。
“没阶”,谓行至台阶尽处,而在“庭”中平地也。“趋进”,谓小步速行而至于当初所立之位也。朱子引陆氏曰:“‘趋’下本无‘进’字,俗本有之,误也。”盖臣子近于君主可谓“进”,回归其原位则不宜谓之“进”,故陆氏之言或近于是。
“翼如也”,谓双臂前屈而平端,观之犹如飞鸟舒张其双翅之象。“复其位”,谓再次回到其原位也。“踧踖如也”,谓仍其恭敬谨慎如初也。由“入公门”而在“外朝”,进而“入雉门”而至“治朝”,臣子之仪容多变,其“诚敬”则一也。
“为人臣,止于敬”,臣子之“敬”,在于不敢有丝毫苟且,唯恐自身言行之失而造成政教之偏失也。然而,所谓“为人臣”,只是“人”在人间之一“位”,圣贤君子时时处处皆须“敬”,而能无时无处“无不敬”,其惟圣人乎?
天下之人,无不有人身、善性,“四书五经”亦人人可得而学之。有人身、善性而无缘于“四书五经”者,无可奈何而可惜可叹;若有缘而得,能“学而时习之”,进而“修心养性”“勤敏躬行”,纵然德不及圣境,亦必渐进而渐近于圣境。
【今晚所学,到此结束,多谢诸友。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