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群讲座稿125:《论语·先进》015(2017.09.26)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44QQ群,及“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较大、间隔较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己读经学记;所至之群,必是应邀与学友共学。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发布于各群之文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用微信者,可由已入该群者邀请;不加入其他微信群,请勿邀请。】
{11.24子畏於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同汝】为(音围)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1】“畏”是何义?《说文解字注》曰:“畏,‘恶(音物)也。从甶(音扶)、虎省。’虎上体省而儿(音仁)不省;儿者,似人足而有爪也。……‘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说会意。”其意谓,“畏”字,上为“鬼头”而下为“虎爪”。
以“甶(音扶)”为“鬼头”之象,实则并非“鬼头”形象,乃是“鬼头面具”形象。“鬼头”,形象可憎可恶;头戴“鬼头面具”者,驱邪厌胜之巫觋也,此即“亚”字之本义,是使邪鬼畏惧者。“鬼头”而加“虎爪”,使人畏惧;“人”如此驱邪眼僧,则可敬畏。
“子畏于匡”,是“匡”人欲使夫子畏惧也。然而,他人欲“使人畏惧”,其人“是否畏惧”却非他人所能决定。夫子于被围困之际,固然毫无畏惧之心。然而,随从弟子却不能置夫子安危于不顾,故而“颜渊后”。孔安国先生以为,颜子与夫子失散,故而在夫子之后。
朱子之解,与此相同。或许事实如此,然而,《论语》既未明言“失散”,则“颜渊后”当另有寓意。为师既遇危险,弟子自当卫护于前后左右;为师在前而求脱困,弟子自当断后。倘若如此,则颜子虽因失散而在后,亦因卫护夫子。
弟子之与其师,犹如子女之与父母,犹如臣子之与君主。为师有危难,则弟子置生死于度外,而卫护其师,弟子之义也;父母有危难,则子女置生死于度外,而卫护其父母,子女之义也;君主有危难,臣子置生死于度外,而卫护君主,臣子之义也。
【2】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意谓夫子以为颜子死于匡人之手矣。待人而久不至,人则往往以为遭遇不测,人之常情也,人之真情也。由此可知,夫子在脱困之际以及脱困之后,无时无刻不关心弟子之安危,为师之仁慈也。
弟子卫护为师,为师则以仁慈待弟子;子女卫护父母,父母则以仁慈待子女;臣子卫护君主,君主则以仁慈待臣子。此所谓“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君,志于仁”之道也。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然而,此是孟子对齐宣王之言,告君主以“为君之道”也,不可以为“君臣如交易”。君“止于仁”,君之德也;臣“止于敬”臣之德也。
朱子引胡氏之言曰:“况颜渊之于孔子,恩义兼尽,又非他人之为师弟子者而已。”此谓颜子兼顾“恩义”,是单从颜子与夫子而言。言“恩”者,人情也;言“义”者,天理也。若言具体之人事,则必兼人情与天理而贯通之。然而,亦须知“发乎情知乎礼义”。
从“义”而言“情”则可,单从“情”而言则有所不可。何也?若谓颜子因受恩于夫子多于其馀弟子,则其馀弟子“受恩不若颜子者”,于其师岂能异于颜子哉?若谓夫子待颜子异于其馀弟子,则仁慈之心岂能少于颜子哉?是故,“义”不可为“情”所左右。
【3】颜子曰:“子在,回何敢死?”意谓颜子因有夫子在,不敢舍生而致死。为师遭遇危险,弟子之义,固然在于卫护为师,可以将自身生死之于度外,然而,此乃“求生”,而非“求死”也,故须“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夫子有言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故,圣贤君子之道,不在于“不食”与“不忧”,而在于“发愤”与“乐”,因此而“忘食”与“忘忧”。由此而言,颜子之“何敢死”,在于“求生”而“忘死”,而非有意“捨生拼死”。
《曲礼》曰:“父母在,不许友以死。”此言父母尚在之时,可“以友辅仁”,而不可捨弃父母于不顾,为友而赴死也。然则,父母若已不在,便可为友“捨生拼死”乎?惟仁义之所在,而成仁取义以忘死而已。是故,“不能同月同日生,但愿同月同日死”,侠义道也。
邢昺先生曰:“夫子若陷於危难,则回必致死。今夫子在,已则无所敢死。”陈祥道先生曰:“臣之于君,君在与在,君亡与亡。”朱子引胡氏之言曰:“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三解所同者,在于“弟子与师共存亡”、“臣与师共生死”。
【4】然而,三者所言此意,盖未必符合圣人之道,而近乎墨家之说矣。圣人岂能有使弟子谓之殉死之意?仁君岂能有“我死而臣子为我而死”之愿哉?是故,若为师既死则弟子绝不苟活,若君主死则臣子绝不苟活,是勇士、侠客之道,非圣贤君子之道也。
可以为据者,《诗经·秦风·黄鸟》,其《诗序》曰:“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秦穆公尝与群臣酣饮,秦穆公曰:“生共此乐(音勒),死共此哀。”而“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许诺“死共此哀”。
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而死,从之而死者有一百七十七人,子车氏三子在其中。三子之从死,似乎是自愿自杀而殉葬于秦穆公,似乎可谓信守承诺之“良人”,然而,秦穆公与群臣相约“生共此乐”则可,相约以“死共此哀”则不仁。既已不仁,则三子之行,非“信”矣。
再者,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倘若为师死则弟子亦死、君主死则臣子亦死,则可谓之“殉乎人者”。是故,圣贤君子之道,在于“坚守道义而行”,为仁而忘身、为义而忘死。
【今晚发布完毕。今日繁忙,是故,今晚只学习此一章。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