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208讲:《诗经陈风·宛丘》(一)(2016.12.25)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第二〇八讲:QQ群讲座稿:《诗经陈风·宛丘》(一)(2016.12.25)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27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隔十分钟一大段;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毛诗诂训传》与《诗序》,不敢鉴评。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此后,若非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

第一章:子之汤【同荡】兮,宛丘之上兮。洵(音寻)有情兮,而无望兮。

第二章: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第三章:坎其击缶(音否),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音到)。

一、《陈风》略说:

【1】《陈风》之诗,共有十篇。陈国之地,本是太皞(亦写作太昊)伏羲氏之都城故地。“太皞”,亦写作“太昊”;“伏羲”,亦写作“宓牺”、“虙戏”、“伏牺”、“庖牺”,其读音相同。其地原在豫州之界,在今河南省而大于河南省。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始知“天地人之别”,以及“天地人之义”。至于太皞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人类始通“天地人之道”,传《山坟·连山易》以“治天下”。伏羲氏,非止一人之名号,而是其世代之名号,其主治天下达二千七百馀载。

其后,炎帝、神农氏相继主治天下,历时五百年,有《气坟·归藏易》以“论长(音掌)生”,有《神农本草经》以施医药;神农氏之后,黄帝轩辕氏继之,历时又近五百年,传《形坟·乾坤易》以“卜吉凶”,又有《黄帝内经》以传“医道”,有《黄帝四经》载其言行。

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是谓“三皇”,北宋邵康节先生谓之“以道治天下”。“三皇”既往,“五帝”代兴。五帝者,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音库)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历时共计曰两千馀载。

邵康节先生谓“五帝以德治天下”,而帝尧、帝舜为最善。“五帝”之后,有夏王大禹、商王成汤、周王文王,是谓“三王”,“以功、以礼治天下”,文王为最善。“三王”行“王道”,“尧舜”行“帝道”,“伏羲氏”行“皇道”。

时至春秋,孔子倡“宪章文武”,以期从“霸道”而归“王道”,“据乱世”之法也;进而“祖述尧舜”,以期由“王道”而至“帝道”,“升平世”之法也。由“帝道”而臻于“皇道”,则是“太平世”、“大同世”之法,《易经》与《春秋》如此,《道德经》亦然。

【2】帝舜为虞氏,其为庶人之时,帝尧以娥皇、女英二女为其妻室,而居于“妫汭(音归瑞)”,其后即以“妫”为氏。帝舜举荐大禹于天,天命归大禹,因而帝舜禅让,大禹即位而成为夏王。帝舜驾崩,禹王封帝舜之子“商均”为“虞国”之君。

夏朝约三百七十年,而后商汤代夏而立商朝。夏朝之时,虞国之君有虞思、虞遂(音岁)者。商朝约五百五十年,而后西周兴而代商。商汤应当亦封虞舜之后,然而,未见有记载,不敢妄言之。在夏商近千载之间,虞舜之后或许失去其国。

时至周武王既克商纣,欲寻帝舜之后而封之,而得虞遂之后裔而名为“虞阏父(音鄂府,或写作遏父)”者,任管理制作陶器之官,时称之为“陶正”。“虞阏父”之子,有名为“满”者,周武王赐其姓“妫”,以“长女太姬”嫁之,封之于“陈国”。

“妫满”,即“陈胡公”,周武王使之奉祀虞舜。按《礼记·乐记》所载:“武王未及下车,封黄帝之后於蓟(音继),封帝尧之后於祝,封帝舜之后於陈。下车乃封夏后氏之后於杞,投殷之后於宋。”是以黄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为“三恪(音课)”。

“恪”者,“敬”也;“三恪”者,敬三帝也。夏禹、商汤之后亦得封国,而称之为“二王之后”。“三帝之后”分别封于“蓟”、“祝”、“陈”;“二王之后”分别封于“杞”、“宋”。“三恪”之位尊于西周之诸侯,而不及“二王之后”,既远则礼降也。

【3】“陈胡公”既娶“太姬”,而“太姬”久而无子,故好(音浩)用“巫覡(音习)”以行祭祀,由此而后得子,则益好之。因“太姬”之所好,而使“陈国”有“好巫覡鬼神”之风俗。“陈胡公”之后,五世而至于“幽公”。

“五世”者,“陈胡公”卒,其子立为“申公”,此为“二世”;“申公”卒,其弟立为“相公”,此为“三世”;“相公”卒,“申公”之子立为“孝公”,此为“四世”;“孝公”卒,其子立为“慎公”,此为“五世”;“慎公”卒,其子立,即“幽公”。

“陈幽公”在位,时当“周厉王”之时也。《陈风》之诗,始于“陈幽公”,有《宛丘》、《东门之枌(音坟)》两篇,皆是“刺幽公”之作。“陈幽公”卒,其子立,为“僖公”,有《衡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三诗。

“陈僖公”卒,其子立,为“武公”;“陈武公”卒,其子立,为“夷公”;“陈夷公”卒,其弟立,为“平公”;“陈平公”卒,其子立,为“文公”;“陈文公”卒,其子立,为“桓公”。此五世,《陈风》无其诗。

“陈桓公”卒,其弟立,而称之为“陈佗(音陀)”,即“陈厉公”。何以不称之为“公”也?因“陈佗”之母为蔡国之女,“陈桓公”立“免”为太子,而“佗”杀太子以自立,其后,蔡人又杀之,无德也。《陈风》中惟有《墓门》一首为此时之诗。

“陈桓公”之太子“免”有三弟,长者名“跃”,蔡人杀“陈厉公”,而后立之为“利公”。“陈利公”在位五月而卒,其弟名为“林”者立,为“庄公”,在位七年而卒。“陈庄公”卒,其弟名为“杵臼(音楚就)”者立,为“宣公”,在位四十五年。

《陈风》无“利公”、“庄公”时之诗,而有《防有鹊巢》、《月出》两篇为“陈宣公”时之诗。“陈宣公”卒,其子立,为“穆公”,在位十六年。“陈穆公”卒,其子立,为“共(音攻)公”,在位十八年。《陈风》无“穆公”、“共公”时之诗。

“陈共公”卒,其子立,为“灵公”。《陈风》中,有《株林》、《泽陂(音卑)》二诗。综上所述,《陈风》十篇,皆属“变风”,亦即是说,皆因其君不正,然后以下风上,而欲使之归于正。然而,能“以下风上”者,本即不易,奈何在上者虽闻风不归正哉?

二、《宛丘》题解:

“宛丘”,何谓也?《尔雅》曰:“宛中,宛丘。”注曰:“‘宛’谓‘中央隆高’。”据此而言,则“宛丘”是“四方低下,中央隆高之山丘”。然而,《毛诗诂训传》(毛传)则解为“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两解恰恰相反者,何也?

《尔雅》之解,“宛丘”之实体也;《毛传》之解,借“宛丘”之象以明义理也。言其实体,则“宛丘”诚然是“四方低下而中央隆高”;借象明义,则可谓本应“中央隆高”而“不隆不高”,如此之“名不副实”之“宛丘”,岂可仍谓之“宛丘”哉?

然则,《毛传》借“宛丘”之象所明之义为何?一国之君,犹如“宛丘”之“中央”;一国之臣,犹如“宛丘”之“四方”也;其君德大,则自然位尊而有威仪;其臣若贤,则自然敬辅其君;君无君德,则贤臣去而奸臣来,奸臣必不能辅其君,且必使其君日益昏昧。

“小人当道”则误国误民。“小人”者,惟利是图。“君”是谋利之人,则必以“小人”为贤,“小人”固然非“奸佞”,然而,当“利国利民”而损及其“私利”乃至“生存”之时,则必宁为其私而祸国殃民矣,如秦始皇之与李斯。

“奸佞当道”则祸国殃民。“奸佞”者,利欲熏心。“君”是贪欲之人,则必以“奸佞”为贤。“奸佞”之所以能“当道”,在于为一己之私利私欲而投人所好,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如秦桧、严嵩、和珅者流。

是故,“小人当道”与“奸佞当道”,究其根源,无不是因君主之昏聩无德。《陈风》中之“陈幽公”、“陈僖公”、“陈厉公”、“陈灵公”,无不是如此。天下之身居君主之位者,倘若不能受“刺”而悔改,天下之人,倘若不能引以为戒,难免祸国殃民、害己害人。

【今晚讲学已毕。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诸君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09讲:《诗经陈风·宛丘》(二)(2017.01.0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07讲:《诗经·秦风·权舆》(2016.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