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曹风·鸤(音失)鸠》(2017.05.28)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41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约十五分钟一大段(第一段费时最多,故篇幅更大);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毛诗诂训传》与《诗序》,不敢鉴评。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此后,若非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第一章: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音洁)兮。
第二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音变)伊骐(音旗)。
第三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棘(音及)。淑人君子,其仪不忒(音特)。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第四章:鸤鸠在桑,其子在榛(音真)。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一、题解及《诗序》讲解:
此诗为何以“鸤鸠”为题?“鸤鸠”作为鸟类,异名较多,如“布谷”、“大杜鹃”、“鴶鵴(或作秸鞠,音颊菊)”、“获谷”。然而,此诗既以“鸤鸠”名之,必有缘故。何以求其缘故?当以《诗序》定其向,而从“鸤鸠”二字之意象以求之。
如何“以《诗序》定其向”?《诗序》曰:“《鸤鸠》,刺不壹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壹也。”可知是借“鸤鸠”之象,以“刺”无“君子之德”而居“君子之位”之人“小人”,以其无“君子之德”而用心不壹,随时因名利、情感、欲望所左右。
由此而可推知,此诗取“鸤”字之“尸”,以示其居“君子之位者”,当行“尸”之事而不可“尸位素餐”,且当如“尸”一般毕恭毕敬而不敢有丝毫怠慢;取“鸠”字之“九”,“九”为阳数之极,以示其人既居高位而用心不能不恒久也。
如何“从‘鸤鸠’二字之意象以求之”?查究《诗经》所用之象,《关雎》有“关关雎鸠”,其“雎”如夫如君,其“鸠”如妻如臣,其“关关”则谓夫妻和谐、君臣和谐也;《鹊巢》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是以“鹊”为夫而以“鸠”为妻也。
由此意象而推论“鸤鸠”之义,则可谓以“鸤”为君而以“鸠”为臣。为人君者,则当止于仁,使臣以礼,敬天保民;为人臣者,则当止于敬,以道侍君,尽职尽责。倘若不然,则君臣皆可谓“尸位素餐”之小人。位为大宝,保之以仁义;不仁不义,则其位难保。
二、全诗前二句讲解:
首章前二句为“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毛传》注曰:“兴也。鸤鸠,秸鞠也。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同暮】从下上,平均如一。”次章为“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注曰:“飞在梅也。”三章为“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末章为“鸤鸠在桑,其子在榛”。
四章之首句皆为“鸤鸠在桑”,其第二句皆言“其子”,则“鸤鸠”谓“父母”,盖指“君臣”;“其子”谓“子女”盖指“庶民”也,“其子”有七,言其庶民之众多也。“鸤鸠”始终“在桑”,则分别“在梅”、“在棘”、“在榛”,谓庶民散居各地也。
首章前二句既是“兴”,则全诗四章之前二句亦是“兴”,亦即皆从正面而言正道,以使人知正道而遵行。鸤鸠之子有七,而养育之无所偏倚,若日出时以从上到下为序喂养之,则日暮时以从下到上为序而喂养之,喻君臣于其庶民用心不可偏倚不均也。
鸤鸠之子幼小之时,父母如此喂养之;待其长大,则各自分飞,各自建巢,其父母不因此而拘束之,喻君臣仁爱其庶民,非惟平均如一,而且始终如一,既能有其德,则自然能得庶民之心,庶民如此而分居各邦各地,何必以疆界防范之?
三、全诗中二句讲解:
首章中二句为:“淑人君子,其仪一兮。”次章为“淑人君子,其带伊丝。”三章为:“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注曰:“忒,疑也。”末章为:“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前一句均言“淑人君子”,是指品性善良之人、修养有德之君子。淑者,善也。
“其仪一兮”,谓“淑人君子”之言行、仪容始终如一。其所以能始终如一,“淑人”之根本在于良知不移不弃,“君子”之根本在于心性不偏不倚。如何能如此?邦国之教化政令合乎正道,则“淑人君子”必多,其言行无不合义矣。“仪”者,人之所宜也。
“其带伊丝”,谓“淑人君子”腰间之“大带”用素色之丝制成,而或又有五色之丝以为修饰也。首章先言“其仪一兮”,次章方言“其带伊丝”,犹如先有“内美”而后有“外修”,是由内而外、内外一致;再者,庶民丰衣足食,然后“淑人君子”可以用心于装饰也。
“其仪不忒”,谓“淑人君子”之言行仪容皆无可置疑之处。其所以能无可置疑,以其内心无疑无惑,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并非迫于外力胁迫而如此,亦非为外事外物所诱惑而如此,因此而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也。
“正是国人”,谓“淑人君子”既能“其仪一兮”,又能“其带伊丝”,可谓能“自正”矣,惟有能“自正”,方能“正人”。君子之风犹如春风化雨,春风化雨则万物茁壮生长,君子身居朝廷则政教无不正,君子之风风行则邦国之民风醇厚。
四、全诗后二句讲解:
首章后二句为“其仪一兮,心如结(音洁)兮”,《毛传》注:“言执义一则用心固。”次章为“其带伊丝,其弁(音变)伊骐(音旗)”,注:“骐,骐文也。弁,皮弁也。”三章为“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注:“正,是也。”末章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谓“淑人君子”之言行无不义而始终如一,在于其心有所固守,然而,“淑人君子”如此,则可以使庶民从而效之,亦能知固守其心,如孔子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谓“淑人君子”兼有“内美”与“外修”而在君臣之位,则与其“弁冠”上之玉饰相配,进而亦必能使庶人中之贤德者得以举荐任用。“弁”者,君臣头戴之冠,名为“皮弁”。“骐”者,“皮弁”上之饰物,以玉为之。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谓“淑人君子”之言行仪容无可置疑,德泽所及,则可以使四周相邻之国由此而趋于正道,是“治国”亦即是在“平天下”也。“正是四国”之义,是“四国”可以由此而向往之、效法之。“四国”,可以是四个邦国,亦可理解为四方之国。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是从邦国之纵向而言,上一章之后两句乃是从横向而言;此二句谓“淑人君子”既能“自正”,进而使“国人亦正”,则犹如本国遵道而行于康庄大道,国祚岂能不延续万年?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亦所谓“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今晚讲学已毕。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