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235讲:《诗经·豳(音宾)风·七月》(八)(2017.07.30)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第二三五讲:QQ群讲座稿:《诗经·豳(音宾)风·七月(八)(2017.07.30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38群,宗来亲手逐群分段贴文,约十五分钟一大段(第一段费时最多,故篇幅更大);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是宗来自学所撰。敬学《毛诗诂训传》与《诗序》,不敢鉴评。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愿学者欢迎,不愿者请自便。前几次所讲内容,因故未能看到者,请到空间日志阅览。】

十一、第八章讲解:

第八章原文:“二之日凿冰冲冲(音充),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通早】,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音常)。朋酒斯飨(音想),曰杀羔羊。跻(音机)彼公堂,称(音撑)彼兕觥(音四公),万寿无疆。”

【1】“二之日凿冰冲冲(音充),三之日纳于凌阴”,《毛传》注:“冰盛水腹,则命取冰於山林。冲冲,凿冰之意。凌阴,冰室也。”何谓“冰盛水腹”?盖指冰已厚及水指腹心之时。譬如湖泊(音坡)中心之水为“水腹”,中心之水结冰既厚,则可采冰。

“二之日”,是夏历十二月。若按周朝历法,十一月便是新年之始;若按夏朝历法,十二月为一年之终。此诗作于西周,所用者是周朝历法,由此而言,以上七章可谓上年之事,至此则可谓新年伊始,其中蕴含“周而复始”之义。

据《周礼》、《礼记·月令》、《左传》,季冬十二月是冰层坚厚之时,当取冰于山谷、山林之中,以求洁净也。“凿冰”谓持器具凿而取之也。“冲冲”,既是“凿冰”之声,亦是“凿冰”之象。自其声而言,当读音为“充”;自其象而言,当读音为“充四声”。

“三之日纳于凌阴”,是于夏历正月而将所凿之冰纳入藏冰之室内。“凌”,冰凌也;“阴”,阴寒之处也;“凌阴”,本有冰凌而且阴寒,故可以藏冰也。为何“凿冰”于“二之日”,“纳冰”却在“三之日”也?盖所凿取者多,而“三之日”则全纳于“凌阴”也。

何以言所凿取者多?据《周礼》,有“三其凌”之言,谓“三倍”也。“三倍”之数从何而来?盖有“当用之量”,所藏之冰须是“当用之量”之“三倍”。为何须藏“三倍”?盖防其冰有溶化、损坏,且备意外也。无论何事,皆不可不预备,且须防备意外。

【2】“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言“凿冰、藏冰”也;“四之日其蚤【通早】,献羔祭韭”,言“祭神、用冰”也。一年之中,冬寒不可不防,故而“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夏暑亦不可不防,故而“凿冰、藏冰”以防暑。

“四之日”,夏历二月也。“其蚤”,谓始开冰室而取冰;蚤,是“早”之通假字,犹言“始”也。二月仲春,阳气出而始温,不必用冰消暑,何以取冰而用之也?因国君须用之,而不赐于其臣;至于四月立夏之时,方赐其臣而用之。

按二十四节气而言,夏历十二月,小寒、大寒也,可以“凿冰”;夏历正月,立春、雨水也,可以“藏冰”;夏历二月,惊蛰、春分也,国君可以“始用冰”;夏历四月,立夏’小满也,卿大夫可以“普用冰”。无非顺应天时而行之。

“用冰”与“献羔祭韭”有何关联?水之成冰,有司寒之神主之,是故,人欲“凿冰、藏冰”须先行祭祀司寒之神,欲“用冰”亦须先行祭祀之,是敬天、敬神,而人不敢擅自取用“天物、神物”,更不敢“暴殄天物”也。“献羔祭韭”,献上羔羊、韭菜而祭之也。

人与万物,无非天地所生养;人类敬天,是谓报本;万物亦是天地所生养,乃是人类之同胞,人能爱是惜之,是谓爱类;德配天地之圣人,人伦之至也,敬畏圣人之言,是为尊道重德。报本爱类,孝道也;尊道重德,修身也。

公卿大夫之用冰,非为个人享乐。国君二月用冰,据《月令》所言,是用于寝庙之祭祀;卿大夫四月用冰,用于待宾、奉食、治丧、祭祀也。倘若只是公卿大夫用冰以防暑,而不顾庶民,则公卿大夫岂能仁民爱物哉?

【3】“九月肃霜,十月涤场(音常)”,《毛传》注:“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涤,扫也,场功毕入也。”夏历九月,寒霜自天而降,万物生机收敛,或藏生机于其根,或藏生机于其果实;夏历十月,种种农作物皆收获、收藏完毕,而打谷场清扫净尽矣。

何以从“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忽然跳至“九月”、“十月”?周朝历法,从“一之日”至“十月”为一年之始终,若无新年伊始“凿冰、藏冰、用冰”,则夏日防暑不成;若无“七月、八月”之早作准备、防备,则“九月、十月”之“肃霜、涤场”成空。

“七月流火”,“天时”也;“九月授衣”,“人事”也。“天时”既至,“人事”因而应之,是阴寒将至而预防之;“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人事”也;“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亦“人事”也。酷暑未至而早预防之,然后“人事”终成。

“冬至”在“十月”,是阴气极盛之时,亦是阳气始生之日,犹如夏历之“除夕”,可以辞旧迎新矣。农事至此而完毕,来年所用之粮食已储备,在此辞旧迎新至今,邦国之君主则宴飨其群臣,群臣亦以敬其君主;乡党之党正则宴飨其乡民,乡民亦以敬其长(音掌)上。

【4】“朋酒斯飨(音想),曰杀羔羊”,《毛传》无注。何谓“朋酒”?酒有两樽也。但非仅仅只有两杯酒。一者,《乡饮酒》云:“尊两壶於房户之间,有玄酒。”则可谓酒有两种,即酒水与清水,玄酒即清水。酒水用于人所饮,玄酒用于祭祀天地鬼神。

再者,《毛诗正义》曰:“燕礼上设六樽,此言朋酒者,设尊之法,每两尊并设,故云朋耳,非谓国君大饮唯两尊也。”此谓酒有六樽,而分为三组,每组两樽。盖有两樽在门户之间,当时用之,而置另外四樽于别处,随时备用也?

另外,无论是君主宴飨群臣,抑或党正宴飨乡民,其饮酒皆用以行其礼,而非用以恣意享乐,故酒不需多,纵然是庶民饮酒,亦须不至于“乱性”。宴飨者,必以尊卑长幼为序,亦以教人以“尊长养老、孝悌之道”也。

“斯飨”,或谓专指乡民自饮酒,而以党正为尊;或谓是指君主宴飨群臣,固然以君主为尊。若以史实而言,或单指其一;若以其象而言,则既可指君主宴飨群臣,亦可指党正宴飨其乡民,其中皆有“劳之来之”之义。“劳之来之”者,犒劳、慰问而民心悦服也。

依礼,大夫无故不是羔羊,乡民之宴飨但以狗肉而不用羔羊。然则,何以言“杀羔羊”?君主宴飨群臣,可以杀羔羊;党正宴飨乡民,因有大夫前来参与而可杀羔羊。何以加一“曰”字?盖因有大夫,方命人“杀羔羊”也。

【5】“跻(音机)彼公堂,称(音撑)彼兕觥(音四公),万寿无疆”,《毛传》注:“公堂,学校也。觥,所以誓众也。疆,竟也。”。《说文解字》曰:“跻,登也。”段玉裁先生注曰,“跻”同时有“升降”二义,但多用“升”义。

《毛传》解“公堂”为“学校”。何谓“学校”?孟子曰:“设为(音围)庠(音翔)序学校以教(音交)之。庠者,养也;校者,教(音叫)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朱子曰:“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是故,“庠序校”三者所教虽各有侧重,皆可统称为“学校”,而且皆是用以使人“明人伦”者。所谓“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跻彼公堂”何以用“跻”字?其中有“以学校为高贵场所”之义,入学校则如登高,出学校则如下山。人人皆能“以学校为高贵场所”,则可谓有“尊道德、重学问、敬师长”之心焉,人伦之兴也有望矣。君主知此义,则必重学校而以人伦教其民。

“学校”何以称为“公堂”?一者,以“公”教民,而不可以“私”教民也。以圣贤君子之道教民,谓之以“公”教民;以君主或掌权者之私意、私利教民,则谓之以“私”教民。如孔子、孟子所传之道,是以“公”教民,而非以“私人学说、主张、利益”教人也。

再者,称“学校”为“公堂”,是以“学校”之“教化”并非某些人之特权,不可因任何原因而排斥任何人。《礼记·曲礼上》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易·蒙》卦辞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故,须使凡是愿学者皆可来学,且皆能来学也。

【6】“称彼兕觥”何谓也?“称”者,“举”也,以礼举至,以序举之也;“兕觥”者,犀牛之角所制酒具也。《毛传》何以解“觥”为“所以誓众”?谓君主或党正先举“所以誓众”而向众臣或众乡民致辞立誓,且慰劳、祝福众臣或众乡民也。

何以用“兕觥”?“兕”用以示位尊而责重,“觥”以示须以仁德之光暖照臣民,故“从角”而“光声”。《礼记·曲礼上》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君主或党正先举觥,而众臣或众乡民再举酒杯答谢、祝福,礼之恭也,行之序也。

“万寿无疆”何谓也?若谓“万寿”为人之寿命,则或嫌于阿谀,亦或嫌于虚妄。然则“万寿”者是谁也?盖安乐万载之义也,亦有安乐万国之义也。《毛传》解“疆”为“竟”,其中既有横向“协和万邦”之意,即;亦有纵向“安乐万载”之意。

君主遵道、据德、依仁、尚礼,则必能天下归往、上合天命。天下归往,则庶民无不愿其长治久安、永保其天禄;上合天命,则上天必然“不改其命”。周朝如此,任何朝代无不如此。“得道多助”,必能“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必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

【今晚讲学已毕。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36讲:《诗经·豳(音宾)风·鸱鸮(音吃消)》(2017.08.06)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34讲:《诗经·豳(音宾)风·七月》(七)(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