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246讲:《诗经·豳风·九罭(音欲)》(二)(2017.10.15)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第二四讲:QQ群讲座稿:《诗经·豳风·九罭(音欲)》()(2017.10.15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45个QQ群,及“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较大、间隔较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己读经学记;所至之群,必是应邀与学友共学。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发布于各群之文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只在“济大经典课堂微信群”进行,不加入其他微信群,请勿邀请。】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九罭(音欲》,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第一章:九罭之鱼鳟鲂(音尊防)。我觏(音够)之子,衮(音滚)衣绣裳(音常)。

第二章:鸿飞遵渚(音主),公归无所,于女【同汝】信处(音楚)。

第三章: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同汝】信宿(音肃)。

第四章: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第一章讲解:

【1】原文第一二句:“九罭之鱼,鳟鲂。”《毛诗诂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注:“兴(音星)也。九罭,緵罟(音纵古),小鱼之网也。鳟鲂,大鱼也。”既称为“兴”,则此二句便是从正面而言正道,以此勉人行之。有此“兴”字,则可知如何解读诗句。

《毛传》解“九罭”,是从实物作解,故解为“緵罟”,又解为“小鱼之网”。“緵罟”是何义?从布帛而言,古人以二尺二寸布幅内含经线八十缕为一緵,此乃粗布;然而,从渔网而言,则可谓网眼极其细密之网。“罟”者,“网”也。

所谓“小鱼之网”,是从其网眼极其细密、虽小鱼亦不能漏网而言,其“网”则可大可小。“鳟鲂,大鱼也。”此谓“鳟鲂”乃是可以生长为“大鱼”,而非凡是“鳟鲂”均为“大鱼”。是故,“九罭之鱼,鳟鲂”,意谓九罭之网所获之鱼皆是“鳟鲂”之类。

“九罭”固然是渔网,“鳟鲂”固然是鱼类,然而,必有寓意焉。由史实而言,“九罭”如周成王网络贤能之巨网,“鳟鲂”如圣德贤能之周公。《诗经》之诗,固然各有史实依据,然而,绝非局限于史实,而是借史实之象以明道理也。

“九”为阳数之极,在人间则与“九五至尊”之“天子”相配,然而,“天”亦有“九天”。“罭”者,“鱼网也。从网,或声”。“或”乃是“國”、“域”之本字,然而,“或”无疆界范围而“國”有之,“或”并非仅仅指土地而“域”则由土地而言。

是故,“天”以“罭”而网天下,是“天网”也;“天子”以“罭”而网天下贤能之才,是“人网”也。“人网”必法“天网”,方为“圣王之王”,否则,便是“私网”。“天网”而网天下,则人人各得其所;以“人网”为“私网”,则网络人才但求为我所用。

“鳟鲂”二字,以“尊方”为表音之象,有何寓意?由“天尊地卑”、“天圆地方”可以探求。有圣德者为尊,有贤能者为方。若周公者,既有圣德,又有贤能,“天”必所不遗,而身居“天子之位”如周成王者岂能遗之哉?凡天下之贤能者,皆不可遗漏。

昔者,西伯侯尊姜太公为师,且举贤任能,王道由此而兴盛,得天之命而救民于水火,生前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身居“天子之位”者,须尊“天爵”而重“人爵”,然后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天爵”因德而获得,“人爵”由“贤能”而获取。

【2】原文第三四句:“我覯之子,衮衣绣裳。”《毛传》注:“所以见周公也,衮衣卷龙也。”据此,“我”谓周成王;“覯”谓周成王迎接周公;“之子”谓周公;“衮衣绣裳”谓周成王迎接周公时自身之衣裳(音常),以及为周公所备之衣裳(音常)。

“衮衣绣裳”者,天子与上公之礼服,其衣裳(音常)之中绣有形体蜷曲之龙,所不同者,是天子所绣为“升龙”,即龙首向上;上公所绣为“降(音酱)龙”,即龙首向下。“天子”穿戴此礼服,祭祀于宗庙,然后迎接,礼之重者是也。

祭祀于宗庙,则是为天下而迎接有圣德者,非为一己之私也;“周成王”穿戴此礼服而往迎“周公”,且奉上“上公”之服,尊之也。作此诗者,必知周公之有圣德者。《诗序》所谓“朝廷不知”,是周成王不知周公之圣德,而但以为贤能而已,故大夫以此诗以喻之。

周成王之迎接周公之礼,是迎接有圣德者之礼也;嗣后,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是迎接贤能之礼也。圣贤君子,非以其德谋求高官厚禄,但欲以道事君、辅国安民、平治天下而已,是故,天子、君主不能礼贤下士则不往,非以自高自傲也。

三、第二三章讲解:

【1】第二章首句曰:“鸿飞遵渚。”《毛传》注:“鸿不宜循渚也。”第三章首句曰:“鸿飞遵陆。”《毛传》注:“陆非鸿所宜止。”《毛传》未言“鸿”为何鸟。按《说文解字注》,此“鸿”指“黄鹄(音狐)”,而非“鸿雁”;其字非“江声”而是“工声”。

《说文解字注》曰:“学者多云‘雁之大者’。夫鸿雁‘遵渚’、‘遵陆’亦其常耳。何以毛云‘不宜’?以喻周公未得礼,正谓一举千里之大鸟,常集高山茂林之上,不当循小州之渚、高平之陆也。”此解甚是,故取以为说。

此以“鸿”喻周公也。然而,以“鸿”喻周公,非作诗者之意,乃是周成王之意。“遵”者,“循”也,沿正途而行进也;谓周公虽见疑,虽不被成王所信赖,仍旧谨言慎行、遵行正道,而无所怨尤。“渚”,水中小洲也;“陆”,高平之地也。

以“鸿”喻周公,是以周公为贤能之人,而非有圣德之人。“黄鹄”本是能高飞、远飞之大鸟,不宜环绕水中小洲飞来飞去,亦不宜长期行走于路途之上。此喻周公纵然是贤能之人,亦应在京畿之地、朝廷之中,而不宜长期在东都洛阳。

身居“天子之位”者,若有圣人而不识、不敬畏,虽未必是昏君、暴君、独夫,却终究不能如“三王”、“尧舜”。若不能举贤任能,虽未必奸佞当道、祸国殃民,却终究难免小人用事、自误误人,岂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2】第二章后二句为“公归无所,於女信处”,《毛传》注:“周公未得礼也。再宿(音素)曰信。”第三章后二句为“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毛传》注:“宿犹处(音楚)也。”皆谓周公必只是临时不得归朝廷,暂居东都而已,寓有成王必能知周公而重礼迎之。

“公”谓周公也;“归”谓周公本应在朝廷天子身边,视其归朝廷如归家也;“无所”谓成王暂时未得成王所知,故无由得归也;“於女”谓在汝东都洛邑;“信处”谓暂时居住两夜。故“公归无所,於女信处”,谓周公归朝暂无由,在汝东都宿两夜。

“公归无所”与“公归不复”,其相同者为“公归”,含有周公必将归朝之义;其不同者为“无所”与“不复”,“无所”在于“天子未知而迎之”,“不复”在于“周公虽忧朝廷、忧天下,却无意于个人之权位得失,故其来自朝廷而不急于再回朝廷”。

“於女信处”与“於女信宿”,二者之义相近而略有不同。叛乱既平,周公之心稍安;未能制礼作乐,则终究有所未安。然而,如《中庸》所言:“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周公必待奉周成王之命方可制礼作乐。

“处”者,侧重于身居其地而无法参与朝廷之政;“宿”者,侧重于身在其地而住宿寝息。两章皆言“信”,谓“暂住两夜”,其中亦含有“必然如此”之意。固然,周公之居东都究竟多久,取决于周成王;周大夫期盼成王尽早能知周公圣德而迎归朝廷也。

由史实而言,成王终究得以知晓周公之圣德,不仅恭迎而拜为上公,且特许周公封地之鲁国可以行礼仪、存典章同于天子。天子不信圣人、贤能,是天子之不幸、天下之不幸、庶民之不幸。可叹其后两三千年,确信圣人之天子且诚能“畏圣人之言”者竟无一人。

四、第四章讲解:

原文曰:“是以有兖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毛传》注第二句曰:“无与公归之道也。”此章之“我”若是首章“我觏之子”之“我”,则是指周成王,然而,亦可指“周大夫”,亦可指“东都之臣民”。三者可以兼取。

若指周成王,则此章之义为:周成王若能知周公之圣德,且闻此诗之义,则必备“衮衣绣裳”而以重礼迎周公而归,则必如此而思:“我于此已用衮衣绣裳亲迎矣,愿周公无因我之错谬而使公不归朝廷,但请周公归朝,莫要使我内心伤悲。”此是周大夫及国人之期望。

若指周大夫,则此章之义为:成王身居王位,因而必有“衮衣绣裳”,可以自己穿戴,亦可以赐予周公,由此可以迎归周公矣;然而,我虽知周公之圣德,倘若成王不知不信,则不能以礼迎归周公;但愿成王早日知而信之,速来迎归,莫使我心为此而伤悲。

若指东都臣民,则此章之义为:纵然成王因此而奉“衮衣绣裳”而来迎周公归朝,我东都臣民亦舍不得周公离去而归朝;然而,若成王能应周公归朝,我东都臣民因舍不得而心悲,若成王不能迎周公归朝,我东都臣民之心尤其悲伤,但愿莫因周公不能归朝而心悲。

按《毛传》之注,是以“我”为周大夫。然而,兼取三者而解之,则此诗之义更为深沉而丰厚。若说是指周成王,亦是周大夫与东都臣民所期望之周成王;若说是指周大夫,则可谓周公深得朝臣之敬重;若说是指东都臣民,则可谓周公深得臣民之信赖。

就《诗经》之微言大义而言,则此章与首章相呼应。一者,谓“身居王位者”,有尧舜之德,则可行“帝道”;有文武之德,则可行“王道”;有圣贤之德,则能知圣尊圣、任用贤能;倘若有私心杂念,则有圣人而不知不识,有贤能而难以辨识任用。

再者,谓“身居王位者”,当效法天地日月,“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如此方能尊圣、敬贤、任能,达致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惟有能遵道尊圣、礼贤下士,然而能不伤臣民之心,而能天下归往、庶民拥戴。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47讲:《诗经·豳风·狼跋》(2017.10.22)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45讲:《诗经·豳风·九罭(音欲)》(一)(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