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论语》讲座稿210《宪问》024(2019.07.23)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论语》讲座稿210《宪问》024(2019.07.23)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32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14.25蘧(音渠)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音肤)子何为(音围)?”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1】蘧伯玉,卫国贤大夫,名瑗。“使人於孔子”者,派遣使者前往鲁国探望孔子也。何以如此?其初,夫子周游于列国,以期于道援天下,至卫国而客居蘧伯玉之家;夫子返回鲁国,蘧伯玉特派遣使者前来探问拜访。

天子或国君所遣而至于邦国,然后可以谓之“使者”。蘧伯玉者,卫国一大夫而已;孔子,亦鲁国一大夫而已。蘧伯玉谴人探望孔子,其人非“使者”之谓,故称其所遣为“人”。然而,此处何以称夫子为“孔子”,而不称为“子”也?

《论语》后十篇,为政之道寓于其中矣。此章明言“蘧伯玉使人於孔子”,而邦国间“遣使往来之道”寓于其中矣。弟子独称其师则谓之“子”可矣,称之于他人之前则加姓氏,是己尊其师而不敢使他人亦尊;于本邦径称其君为“君”,在他邦则须加国名是也。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谓孔子与蘧伯玉所遣之人共坐也。来者虽是蘧伯玉所遣之人,然而,孔子待之须如待蘧伯玉,不可以“下人”待之也;来者自知其言行关乎主人,故须不卑不亢,但使者毕竟不同于其主人,且来此是客,故须延请而后得以与孔子共坐也。

【2】孔子问曰:“夫子何为?”谓蘧伯玉如今所行者为何事也。此非查问,而是礼仪性问候,类似外交辞令。使者之对答,亦不必言其主人所行具体之事,以其并非接受查问、询问,更非受审,譬如当今之答记者问,不必详言细节,但告之以原则可也。

何以称使者之言为“对曰”?使者虽受主人派遣而来,毕竟非主人本人;其主人与孔子可谓对等,而使者须知毕竟身份略卑于孔子,且由此可知使者之彬彬有礼也。使者之言行,虽与其主人不可等同看待,却关乎其主人之尊严。

使者对答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意谓蘧伯玉欲使己少过错而尚未能至于无过错也。由此对答,便可见蘧伯玉之德行、使者之修养。使者不得夸赞其主人之德行,亦不得代主人表谦逊之意,但又须使人自见其主人之德行与其主人之谦逊。

“欲寡过”者,其意丰矣。一者,能自省者方能自知有过,自知有过而不欲掩饰方能改过,自欲改过方能寡过。若不能自省则虽有过人不自知,文过饰非则知过而不能改,不欲改过则岂能寡过?再者,但言寡过而不言其德,德行已在其中矣,“常若不及之意可见矣”。

“未能”者,非“不能”,乃是“未达”。一者,可见蘧伯玉意欲“克己复礼”,惟不敢自骄自满,谦虚之意在其中矣。若谓“不能”,则近乎“自暴自弃”;惟其“未能”,则可趋于“能达”。再者,其中亦有当初待孔子“难免有不周”之意焉。

【3】何以待“使者出”,然后夫子方有“使乎使乎”之言?一者,若褒贬使者,则近乎褒贬其主人;若是邦国之间,褒贬使者,亦可谓褒贬其国、其君。是故,夫子于使者不加褒贬。再者,当使者之面,当言公事,而不宜言及与公事无关之事。

使者既出,夫子所言“使乎使乎”,是自言自语,而非评判褒贬矣。夫子自言自语,他人何以知之?夫子必有弟子侍之,犹君主身畔必有史官也。夫子所言,若视之为“重(音崇)美之”固无不可,然而,《论语》载之,岂是仅仅“美之”而已耶?

盖其中有大义焉。前一“使乎”,由遣使者之人而言为君之道。盖谓蘧伯玉能以此人为使者,可谓善于识人用人矣;天子、国君之为政也,须善于识人用人,然而,惟有仁者可以用贤能,不仁者则用能而远贤,或以有能且必为我所用者为贤,若不能为我所用则虽贤亦杀。

后一“使乎”,由所遣之使者而言为臣之道。盖谓蘧伯玉所遣之使者,有礼有节、尽职尽责也。使者修养不足,则蘧伯玉虽贤而使者不足以使人知之,乃至有辱使命;天子、国君之使臣若德能不足,则误国、误君、误己、误民,乃至祸国殃民。

【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论语》讲座稿211《宪问》025(2019.07.30)

下一条:《论语》讲座稿209《宪问》023(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