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论语》讲座稿219《宪问》033(2019.09.24)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论语》讲座稿219《宪问》033(2019.09.24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33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14.3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朱子曰:“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此说须明辨而析言之,不宜随意放过。“或”者,内心有疑而不敢确定之人也。其所言者,确见于道君《道德经》,然而,其于《道德经》之言,所解必非道君之原意。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有“报怨以德”之言。然而,文字虽相同,而其义则有所不同,读者不可拘泥于文字。即使是同在《道德经》之相同文字,其义亦有不同,如“绝圣弃智”之“圣”,与“圣人不仁”之“圣”便不同。此即所谓“名可名,非常名”。

道君所言之“报怨以德”,何谓也?须从《道德经》本身求其解。《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故,其所谓“德”乃是指“不德”之“上德”。

何谓“上德”?得之于天,存之于性,发为本分,自然而然;非有意而为之,非外在所诱发,非以为是私有;如天无私覆,如地无私载,如日月无私照,而无为无不为而已。如此之“德”,非谓“恩惠”也,然而,“或人所称”之“德”,则以此为“恩惠”。

若从《道德经》而言,则人之怨我,犹如人之怨天,天以其德而报怨天之人,如人之以其德而报怨我之人;有人之怨天,天何尝怨人?有人之怨我,我则不怨人;天从不以为有恩惠于人,又岂能以恩惠而报怨天之人?我不以为有恩惠于人,亦不求人之有恩惠于我。

至圣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岂非以圣人之“德”而报“怨”也?至圣以其“德”为“天生”,何尝自认为“有德”?然而,惟有“德侔天地”之“圣德”,方可谓“不德”之“上德”,方可有“报怨以德”之行。

【2】然则,夫子何以言“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譬如“太极生两仪”,但“太极”中之“两仪”,是“道”所生之“阴阳”,无不合乎“道生一”之“一”,亦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阳”,既未偏于“怨尤”,亦未偏于“施恩”。

但于“两仪”既生之后,其“阴阳”则难免有偏,譬如人之真情,发乎本性,若合于“一”,则“无过”且“无不及”,然而,世人之情则难免“有过”或“有不及”,有所失、有所恶则怨,有所得、有所好则喜,如此则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七情”矣。

船山先生曰:“圣人有圣人之不怨尤,贤人有贤人之不怨尤,乃至天资淡泊和缓者,亦自有其不怨尤。居德既别,当境亦异。若疑其不待圣人而能,则总是未见圣人阶级在。”是故,惟有“天”与“德侔天地”之“圣人”,能“以德报怨”。

“天”与“圣人”,既不自以为“有德”而求“报答”,亦不怨人而思“报之”,只是“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而已,即《道德经》所谓“处(音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i4),功成而弗居。”

世人之德,鲜有达乎“圣人之境”者,犹如“两仪”既生,且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而六十四卦”,乃至百千万亿之无数不同。其德不及圣人,则凡有恩惠于我者则以为“有德于我”而感其恩,凡有损害我而使我有所厌恶者则怨恨之而思报之。

是故,“以德报德”之“德”,是“人于我有恩惠”之义;“以直报怨”之“怨”,是“人于我有损伤而生仇恨”之义。天与圣人之“报怨以德”,则不然,如江希张先生所言,此是“人我两忘,恩怨两空,并非有心以德报怨,是不知到怨,不知到德”。

【3】《说文解字》曰:“报,当罪人也。”其意谓,据其人所犯之罪而加以适当之处罚。由此引申,据人事之前因而定其所担之后果,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报”。夫子既得到而达圣人之境,因天下无道而奉天命以立“人道”,“人道”通“天道”而有异。

“人道”亦可谓之“中道”,上通天理且下合人情,上遵天道且下顺民意,而不可仅顾天道天理而捨弃人情民意,亦不可仅顾人情民意而捨弃天道天理,从而使中人以上者自勉而上达,使中人以下者能下学而不至于沉沦堕落。

人世繁杂,有“以怨报德”者,有“以怨报怨”者,有“以直报怨”者,有“以德报德”者,亦有“以德报怨”者。“以怨报德”者,则非人之所宜;“以怨报怨”者,小人之道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者,君子之道也;“以德报怨”者,惟圣人能之。

“以怨报怨”,是“睚眦必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固然可以“快意恩仇”,然而,“冤冤相报何时了”?《春秋公羊传》涵“大复仇”之义,乃是天下无道之际,迫不得已而用以维护世间之最低正义之法,类似“以怨报怨”而非“以怨报怨”也。

“以德报德”,是人于我有恩惠、恩德,则我当以恩惠、恩德而报之。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只是真情相报而不斤斤计较,唯恐不足以报其恩惠、恩德而已。“以德报德”,可谓人人能解,且人人良知可感而无疑者,不须赘言。

“以直报怨”,是此章之重点难点。“小人”之怨,因其“喻于利”、“纵乎情”,故而乃是由得失、好恶而生之“私怨”。“君子”之怨,因其“喻于义”、“存仁存礼”,故而乃是由善恶、正邪而生之“至公无私之怨”,而非“私怨”。

何谓“直”?源于善性,发乎正心,呈现于言行举止,因其“正善”或“邪恶”而“由义”以报之;其其源头而至于呈现之结果,皆无所屈枉,无所增减,无所虚妄。“以直报怨”,人人皆可行,人人皆当行,然而,亦须能守“四端”且“充实之”,而后能之。

【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论语》讲座稿220《宪问》034(2019.10.15)

下一条:《论语》讲座稿218《宪问》032(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