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论语》讲座稿221《宪问》035(2019.10.22)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论语》讲座稿221《宪问》035(2019.10.22)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QQ群微信群共计330个。各群皆由本人分段贴文,因群数众多,故篇幅大而间隔长。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无意于传播,所至之群,必是应邀而来。若有垂询,随时可给我留言待答,不聊天,不辩论。所有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自愿阅览、转贴。贵群无人愿读,请将我移出贵群。】

【4】何谓“不尤人”?《说文解字》曰:“尤,异也。从乙,又声。”何以谓之“异”?何以成为“异”?今且试从“从乙,又声”以探索之。“乙”为草木屈曲生长之象,草木生长之趋势,本自能直,而屈曲则不同于直者,亦即“变异”之义。

“又”者,本为右手之象形,而后假借其字形,用以表示“另有一个与之相同者”之义,盖因人另有左手与右手相同,故而另加“口”字作“右”以表其本来之义也。“尤”字为何以“又”为表音之象?其中之“又”仍取“右手”之义。

若草木生长本为直者,则右手施加压力而使之屈曲,若草木生长既已屈曲,则右手施加外力而使之归于直,两者皆为“改变”之义,前者为“变异”,后者为“改正”,但两者皆为改变某物原来形状,是故,可以统称之为“异”。

是谁使之“变异”?或为我使人变异,或为人使我变异,或我使自身变异。为何如此?无非欲使其人、其事、其物尽合其意而已。由“使之尽合其意”而言,“尤”则有“最”义矣,然而,此所谓“最”往往含有贬义。为何含有贬义?

人与万事万物本自不同,强欲使之“尽合我意”,岂其可乎?岂所宜哉?君子之于人也,不求全责备、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切磋箴规、允执厥中、惟道是遵。若求全责备于人,则必有“尤人”之举;若凭己意以衡量他人,则难免于“尤人”。

德行不如我者,宜勉之而不宜责之;既能不如我者,宜教之而不宜责之。如若是用人,使之各得其应得之位可也,责之何益焉?我用人不当,所应责者在我,岂能责所用之人哉?在位者政教有错谬或失误,亦当引咎自责,岂可责他人?

【5】“下学而上达”,何谓也?“下学”是人道之学也;“上达”是达天道也;“下学而上达”是修己以合天而得道也。中有一“而”字,其本义为人面颊之毛或鼻下之毛,亦即“胡须”;假借而为虚辞之后,含有“自然发生”之义焉,谓“下学”自然以“上达”也。

“道”无形无象,日月有象,天地人有形;“道”由有象者以显,由有形者而成用。有形者天地人,谓之三才,犹如“道”所用之“材”;道行于天则为天道,行于地则为地道,行于人则为人道。人,顶天立地,故“下学”之“下”为“天下之人”也。

有形者必有界,故三才有天界、地界、人界。生而为人,则既在人界矣;既在人界,则须尽人事矣。尽人事有道,故须遵道而行事;不知道而行事,则难免有背道而驰之事;欲知道者,须修心养性,心不正则不足以见性,不见性则不足以知道。

为何须“下学”而“上达”?天地人虽有界,其道则相通。若人自拘于人道,则蔽于人而不知天,更不能知“道”;不学人道以尽人事,则非惟蔽于天而不知人、不知“道”,且可谓舍本逐末、不知当务、自断通道,如此而欲“上达”,亦是痴心妄想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者,兼涵先天之心与后天之心,先天之心无不正,后天之心则未必是正,养先天之心而修正后天之心,则通乎天心矣。“道心”者,人之善性也;尽我之性,进而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人心”可以与“天心”相合矣。

夫子奉天命而立“人道”,是故,《孝经》、“四书”、“五经”多言“人道”,而罕言“天地之道”以及“大道”;然而,《易经》以“乾坤”为“门户”,“乾坤”以明天地之道,由此门户则上通“大道”而下通“人道”,若不知此,则不可谓之知儒教之全体大用。

明人张岱先生《四书遇》引王阳明先生之言曰:“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功夫。”

“知我者其天乎”,何谓也?人难以尽知人,人不能尽知天,然而,天足以尽知人,纵然人欲隐藏,却终不能逃乎天目。夫子得“至圣”之“天爵”也如此。人之心思言行,自以为天不得知,是“掩耳盗铃”也。至若天为何能无所不知、天如何知人,非“下学”之事矣。

【尚未写完,下周再继续。学不在多,而在思而躬行。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论语》讲座稿222《宪问》036(2019.10.29)

下一条:《论语》讲座稿220《宪问》034(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