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杕(音第)杜》(2018.06.03)
【前言:宗来自学,以成此文;群中见者,皆因邀请。今学《诗经》,回归正统;诗以言志,习必躬行;旁观议论,不是读经。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依据毛传,参照五经。群数众多,二百七六,篇幅较长,耐心读之。不作旁观,不作赏评;学而习之,修齐治平。每周日晚学《诗经》,每周二晚学《论语》。】
请将诗序与正文诵读三遍:
诗序:《杕(音第)杜》,劳(音酪)还(音环)役也。
第一章:有杕之杜,有睆(音缓)其实。王事靡盬(音米古),继嗣(音四)我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音黄)止。
第二章:有杕之杜,其叶萋萋(音旗)。王事靡盬,我心伤悲。卉(音惠)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
第三章:陟(音至)彼北山,言采其杞(音起)。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檀(音谈)车幝幝(音产),四杜痯痯(音馆),征夫不远。
第四章:匪(音翡)载(音在)匪来,忧心孔疚(音就)。期(音欺)逝不至,而多为(音位)恤。卜筮(音补事)偕(音协)止,会言近止,征夫迩(音耳)止。
一、题解及诗序讲解:
《唐风》之中有题为“杕杜”者,其《序》曰:“《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亲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由《序》可知,其诗乃是“变风”,用以刺其国之君不德不悌,终致众叛亲离而即将失去其位,其土地亦将“曲沃桓叔”所吞并。
是故,《唐风》之“杕杜”从“刺”作解,谓“木”可“大”,却因“独大”而“孤立”,喻其心。《小雅》中之《杕杜,而须取其雅正之义。是故,“杕杜”二字皆“从木”,“五行”中之君无德而众叛亲离;谓“土”本生“木”,却因无心生“木”而反被“土”克,喻其君不仁而失去民“木”对应“五常”中之“仁”,由此而言,“王者”能“仁”,则“木”可“大”而如“己”可安,“土”可保而如“国》,却非“变雅”,故其解不同。
此诗亦以“杕杜”为题,不可从“刺”作解”可保。
然而,“王者”既“仁”,则非欲“保己”,非欲“保国”,若有此欲,则非“仁”矣。“仁者”,不欲“保己”而但能“仁爱其民”则“己可保”,不欲“保国”而但能“仁爱其民”则“国可保”。若“仁爱其民”乃是有意“保己、保国”,则其“仁”伪矣。
此诗之《序》甚简,惟有“《杕杜》,劳还役也”寥寥数字而已,意谓“慰劳班师回朝之士卒”;“士卒”来自于“民”,归而仍旧为“民”,是故,“王者”之“慰劳士卒”,是“仁爱其民”之表现,更是“王者”应有之举。
此上之《采薇》为“遣戍役”之诗,《出车》为“劳还率”之诗,此篇《杕杜》为“劳还役”之诗,此三诗合为一组。“王者”之心,但在“敬天保民平天下”而已,岂愿有征战之事?然而,战事不可由我启,既有战事又不可不“敬天保民”,故出必送而归必慰劳也。
二、第一章讲解:
【1】前二句曰:“有杕之杜,有睆(音缓)其实。”《毛诗诂训传(毛传)》注:“兴(音星)也。睆,实貌。杕杜犹得其时蕃(音繁)滋,役夫劳苦,不得尽其天性。”既称之为“兴”,则是从正言以明正道。是何正道?“王者之道”也。
“杕”者,树木高大也;此高大者是何树木?“杜梨”也。“有杕之杜”,意谓:“有木高大而茂盛,树木之名为杜梨。一木独大难久立,众木繁荣终不移;王有王德而民归往,仁者爱人民心齐。木能固土土生木,国土稳定民生息;仁之所至则信生,既信国民无不立。”
“睆”字“从目”,谓人眼所见也;“完”者,圆也;“完声”,谓其丰满圆润也。“有睆其实”,意谓:“有目共睹其硕果,果实圆满无不利。果实何以能如此?天地德泽成化育;王者仁德及万民,万民亦必遂心意。树木尚能滋且蕃,役夫劳苦不安逸。”
【2】中二句句曰:“王事靡盬(音米古),继嗣(音四)我日。”《毛传》无注。此是“王者”代倾诉其心意与劳苦。“王者”若不能体恤役夫之疾苦,不能深明庶民之心意,则“王者”失其德而失民心,则劳苦之怨出于役夫庶民之口矣。
“王事靡盬”,是“王者”自惭,是“役夫”知义。“王事”,由“王者”而言,是“上天”所命之事;由“役夫”而言,是“王者”所命之事。“靡盬”,由“王者”与“役夫”而言,皆是“尚未坚固”、“尚未完成”之意。
“王者”何以自惭?“王者”自谓:“我既身居王之位,已须承天命顺民意;而今万民不能安,是我辜负天之意;至今仍然有战事,是我德能所不及。我民受命戍边塞,王事未定心不豫;由此可见我万民,竟然如此知礼义。”
“继嗣我日”之“继嗣”,是“继续”、“接连不断”之意;“我日”,是“我民之劳苦岁月”之意。由“王者”而言,是“王者”自谓:“因我德能所不及,夷狄未化常侵袭;致使我民冒白刃,日复一日御外敌。我民劳苦向谁诉?我民劳苦谁怜惜?”
【3】末三句曰:“日月阳止,女心伤止,征夫遑(音黄)止。”《毛传》无注。此亦“王者”代言,所不同者,是代“役夫之妻”而言对夫君思念之情。“王者”不仅要体恤慰劳将帅,不仅要体恤慰劳士卒,亦须体恤慰劳士卒之妻子家人。
“日月阳止”之“日月”,谓“四时交替”也;“阳”,谓“一阳来复”也。“日月阳止”,意谓:“可想而知役夫妻,计算时日望夫婿;日去日来月圆缺,其妻何日不惦记?夏历十月阳来复,应事夫婿归来期;惟愿春闺梦中人,莫成永久空回忆。”
“女心伤止”,其意谓“役夫之妻思夫君,其心伤悲谁能替?倘若天下能安定,夫妻岂能久别离?倘若德能化天下,夫妻岂能不安逸?”“征夫遑止”,其意谓:“其妻当知师已归,征夫已有闲暇期;而今未见夫君面,或许生死正猜疑。”“遑”,暇也。
三、第二章讲解:
前二句曰:“有杕之杜,其叶萋萋(音旗)。”《毛传》无注。萋萋,草木茂盛貌,此指杜梨枝叶繁盛之貌。此二句之意谓:“林木高大名杜梨,枝叶繁茂满生意。树木根深则叶茂,王者仁德无不及。木有枝叶国有疆,仁者爱人无边际。”
中二句曰:“王事靡盬,我心伤悲。”《毛传》无注。其意谓:“既然身居王之位,便当效法天与地;天地何尝私覆载,王心岂能有遗弃?我德不足仁未至,故有战事未平息。将帅士卒有何罪,竟然冒死赴边地。我心岂能不伤悲?岂能不知将士意?”
末三句曰:“卉(音惠)木萋止,女心悲止,征夫归止。”《毛传》注:“室家逾时则思。”其意谓:“草木经春皆茂盛,人经战乱减生气。役夫之妻未离乡,艰难养家讨生计。其心岂能不伤悲,必信今是归来日。夫妻本应同偕老,相别愈久愈相思。”
四、第三章讲解:
前二句曰:“陟(音至)彼北山,言采其杞(音起)。”《毛传》无注。陟,两足交错上行以登高也。言,托言而非实情也。杞,《诗经》所言之“杞”有三:一为柳木之类,二为山木,三为枸杞;此指枸杞,非平时常用之物,服之有延缓衰老之功效。
此二句之意谓:“天下夫妻两相倚,谁能忍受长分离?王者必然能知晓,妻念役夫之情意。妻或登山望夫君,借口登山采枸杞。闻言枸杞防衰老,色衰愧于见夫婿。北山山高难攀缘,登高望远却容易。谁知误认多少次,有望而来失望去。”
中二句曰:“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毛传》无注。其意谓:“役夫之妻必揣想,夫君归心必急剧;何以至今未能归?王事未定岂能去?而今已闻战事消,夫君必然回来急。纵然夫君不念我,忧其父母是所必;父母思儿心切切,望眼欲穿暗哭泣。”
末三句曰:“檀(音谈)车幝幝(音产),四杜痯痯(音馆),征夫不远。”《毛传》注:“檀车,役车也。幝幝,敝貌。痯痯,罢(音疲)貌。”役车者,元帅所乘而服役于战事之车也。役车何必用檀木制作?檀木坚实沉重而不易损坏也。
“幝幝”为“敝貌”,是檀车已破旧且损坏严重,可想而知当时战事之频繁、激烈、凶险。“四牡”,元帅之车四匹辕马也。“痯痯”为“罢貌”,是疲惫之极而至于几乎无法再行其职矣。元帅之车马尚且如此,将军士卒之境况,令人悬心之极矣。
此三句之意谓“揣想役夫之妻室,或登北山如心意;忽见归来之三军,元帅车马可辨析。其车本以檀木制,而今伤痕已遍体;再看驾车四辕马,精疲力尽未停息。可想战事何惨烈,可知归心比箭急。役车之后世征夫,其中必有我夫婿。”
五、第四章讲解:
前二句曰:“匪(音翡)载(音在)匪来,忧心孔疚(音就)。”《毛传》无注。“匪”之本义为“篚”,引申为犹如竹筐而可纳种种不同之物。“匪载”谓车上所载种种人,未见夫君在其中;“匪来”谓步行归来人无数,看来皆非我夫君。孔,甚也。
此二句之意谓:“王者无须多猜想,妻望役夫难比拟;但有车来必观察,过尽千车无夫婿;前来行人人无数,未见夫君之踪迹。日思夜想心难安,辗转反侧忧日益。战事本来便凶险,万里长征归者稀。岂敢再向深处想,忧惧在心拂不去。”
中二句曰:“期(音欺)逝不至,而多为(音位)恤。”《毛传》注:“逝,往。恤,忧也。远行不必如期,室家之情以期望之。”期,约定回来之期限也。逝,其期一过再过也。为恤,因为此事而担忧,心如流血,痛心疾首也。
此二句之意谓:“役夫夫妻必有约,预定再会之日期;或许其期非一次,实却逾期再逾期。役夫之妻情迫切,终究未见其夫婿。夫君安危关我心,夫君不归忧不已。因为役夫而忧者,岂能只是役夫妻?役夫父母情更甚,王者岂能不知悉?”
末三句曰:“卜筮(音补事)偕(音协)止,会言近止,征夫迩(音耳)止。”《毛传》注:“卜之筮之,会人占(音沾)之。迩,近也。”以龟甲或兽骨之兆,以求事之如何,谓之卜;以蓍(音诗)草或算筹所得之卦象,以究事之如何,谓之筮。两者相合,谓之会。
此二句之意谓:“役夫之妻忧难解,求之卜筮安心意。卜筮之兆及卦象,两者相合必无欺;两者皆言夫已近,虽未相聚可无虞;征夫出征已归来,路途已在近距离。谁知此妻能如此,役夫之妻几如意?身居王位民不安,天下不平负天意。”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