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诗经》第315讲:《小雅·车攻》(八)(2019.04.28)
发布日期:2020-08-05   点击:

《诗经》三一五:《小雅·车攻(八)(2019.04.28

【说明】宗来自学,此文自成,群主邀请,故发群中。今学诗经,回归正统;依据毛传,参照五经。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不抑不扬,不作赏评。诗以言志,习必躬行;学而习之,修齐治平。扣扣微信,三〇五群;时久字多,需静需恒。周二论语,周日诗经。

十、第八章讲解:

原文:“之子于征,有闻(音问)无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毛传》注:“‘之子于征,有闻无声’,有善闻而无喧哗之声。”补注:之子,从王者田猎之诸侯;于征,从王者命令而出征。闻,他人口耳相传之言。声,自我所发之声。允,信也;展,诚也。

【1】“之子于征”之“之子”,谓从王者田猎之诸侯。因其乃是“从王者”,是故,此所言虽是诸侯之德行,而实言王者之德行也。何也?从者,或因王者德行而愿从之,或受王者之命而从之,或迫于王者之威权而从之,惟其愿从方可显王者之德行。

谓诸侯为“之子”,一者,以“之子”总称“诸侯”,以别于王者,体现王者能以德服人;再者,“之”者,“此”也,“之子”可涵每个诸侯,而非泛称,是王者敬重诸侯;三者,“子”为对人之敬称,含有诸侯令人敬重之意。

“于”有上下虽不同但能同气连心、同心同德而为之之意。“征”者,以正道而使不正者归于正也。然而,此诗通篇所写,皆是田猎之事,而非征伐之事,何以称之为“征”?是以田猎而言复古之道,亦即“以正致正”、“以善致善”。

“有闻无声”者,诚于中则必能形于外也;有仁心善性,落实于政令、教化,虽己不言而人自知之,且赞誉之言口耳相传也。先言“有闻”,而后言“无声”者,王者、诸侯不以德自许,国人心服口服而自然赞誉也。

《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自以为有德,“无德”者也;不以德自许,“有德”者也。《礼记·中庸》曰:“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2】“允矣君子”之“允”,何谓也?《说文解字》曰:“允,信也。从儿(音仁),㠯【同以】。”“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据此而言,㠯者,所凭借者也;所凭借者,仁德也;凭其仁德,所以可信服也。

“为人君,止于仁”,王者凭其仁德以取信于诸侯,诸侯凭其仁德以取信于国民。王者与诸侯皆凭其仁德,则可谓同心同德。王者与诸侯虽有尊卑之不同,有此同心同德,则可以敬天保民,可以恢复自古相传之正道。君子,成德之称也。

“展也大成”之“展”,《毛传》何以解为“诚”?王者至诚,可以感格于天,可以取信于诸侯;诸侯至诚,可以通达王者之心,可以取信于国民。诚为信之本,诚由内而舒展,落实于言行政教,则有诚而后信也。

先言“允信”而后言“展诚”,是诸侯既取信于国民、王者既取信于诸侯,此“果”之“因”在于其“展诚”也。“允”为“展”之功,“信”为“诚”之效;“展”而不能尽“允”,“诚”而未能尽“信”,则不足以“大成”。

【3】“大成,谓致太平也。”所谓“大成”,是“大业成就”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大业”必依赖于“盛德”。“仁德”展现于言行政教,则其言行政教无不统摄于“仁德”,此所谓“显诸仁,藏诸用”也。王者能贯通天地人之道,谓之“以一贯三”;“仁民爱物”,可谓“鼓万物”;“得天下民心”,谓之“富有”。

何以“得天下民心”?人人生来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真诚之心”,王者以“仁义礼智信”可以通天下民心;使天下人人皆能保守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真诚之心”,谓之“大同”。

“大同”者,从“盛德”而言,同于天地人也;“太平”者,从“大业”而言,天地人物无不和谐也;“致太平”者,“太平”必以“大同”而致之,“大业”必以“盛德”而致之。若“周宣王”确实如此,则西周不至于如此短暂矣。

今日所学内容,已贴发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诗经》第316讲:《小雅·吉日》(一)(2019.05.05)

下一条:《诗经》第314讲 :《小雅·车攻》(七)(201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