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三二五讲:《小雅·庭燎(音聊)》(2019.07.07)(三)
【说明】宗来自学,此文自成,群主邀请,故发群中。今学诗经,回归正统;依据毛传,参照五经。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不抑不扬,不作赏评。诗以言志,习必躬行;学而习之,修齐治平。扣扣微信,三百二十;时久字多,需静需恒。周二论语,周日诗经。
五、全诗第三句讲解:
首章为“庭燎之光”,《毛诗诂训传(毛传)》注:“庭燎,大烛。”次章为“庭燎晰晰”,《毛传》注:“晣晣,明也。”末章为“庭燎有煇”,《毛传》注:“煇,光也。”。今据《毛传注》、《毛诗序》以及诗句之象,遵循经典所载之道义而解之。
【1】全诗三章,每章第三句皆言“庭燎”,应题之句也。可谓王者之可“美”者在其中,其可“箴”者亦在其中。“庭燎之光”,王者庭院内大烛之光也。何以用此大烛?王者勤政而深夜不息,故燃此大烛以照明也。
大烛固然可以照明方圆尺乃至数丈,岂能照亮朝廷?岂能照亮天下?王者一人之勤政,终究是一人之力,纵然日理万机,昼夜不歇,岂能独自担当天下民、政、财、军、教诸大事?惟任贤用能,官职无缺,各尽其责,然后政事可安。
大烛之光,外在之光也。惟有心性之光发之于内,方能通天下人之本心善性,即所谓“明明德于天下”也。如何能“明明德于天下”?《礼记·大学》明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然而,如何修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何在?“修身”也。“诚意正心”是“修身”之功,然而,若不能“尽性得道”,则终究难以“正大光明”。
正,莫正于天地;大,莫大于道;光明,莫过于日月。帝尧如天,帝舜如日,是以能明德普照天下,仁及万民;夏有禹王,商有汤王,周有文王,有仁有义,是以万民归往。身居王位者,能修其德者,纵不及尧舜二帝,亦当效法三王也。
【2】次章第三句为“庭燎晰晰”,何谓“晰晰”?“晰”字“从日,析声”。《说文解字》曰:“析,破木也。从木,从斤。”是故“析”即以斧破木。以斧破木,与日何干?或谓日下观物,其物条理分明;或谓破木生火,火光如日,从而辨明事物。
王者若能日下观物,则所见者清晰而分明;夜间于木火烛光下观物,亦非不可,然而,木烛继火以薪传,岂如心性明德照无际?岂如日月当空天下明?王者燃大烛,可照王廷之内,岂能照亮天下?岂能与日月同辉?王者关乎天下,非惟关乎王廷之内也。
王者之责,在于“统摄其不同”;能“条分缕析”而后“统摄之”,或既能“统摄之”而后“条分缕析”,皆无不可。倘若王者只是凭借木烛之光、一己之见,而条分缕析,不知统摄,则虽不欲王朝分崩离析而难免事与愿违也。
末章第三句为“庭燎有煇”,何以用“煇”而不用“辉”与“晖”?“晖”单言日光,“辉”兼言日光与火光,“煇”则独言火光。木烛之大,火光可以明亮,或许可照王庭,而无法明照天下;王者一人,虽昼夜不息,其能解天下万事乎?白昼,岂能以火光照天下乎?
六、全诗后两句讲解:
首章曰:“君子至止,鸾(音峦)声将将(音腔)。”《毛传》注:“君子,谓诸侯也。将将,鸾镳声也。”次章曰:“君子至止,鸾声哕哕(音惠)。”《毛传》注:“哕哕,徐行有节也。”末章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音旗)。”《毛传》无注。
【1】三章之所同者,在于“君子至止”。对此,《毛传》谓“君子”为“诸侯”,由此而言,则此句之意曰:诸侯前来早朝,早已来到,且止步于王庭之前,以待王者上朝也。然而,就事实以言之,诸侯分封于各地,其齐来早朝者稀,若朝臣早朝,则属正常之事。
若谓“君子”为“诸侯”,则诸侯来朝,是由天下而会于王畿也;若谓“君子”为“朝臣”,则朝廷议政,是由朝廷普及天下四方也。然则何必区别“君子”是“诸侯”抑或“朝臣”也?无论是君是臣,但有“君子之德”者,皆须“至止”也。
“至”者,或谓鸟飞自天而下,停落于地;或谓箭矢离弓弦,射中箭靶。泛言其理,则可谓“自始至终”、“知终谋始”、“始终一致”也。“止”者,“知时知位”、“尽职尽责”、“不妄不躁”也。王者、诸侯、朝臣、士子皆当如此也。
“君子至止”者,君子或居王位,或为诸侯,或为大夫,或为士子,皆须善始善终、知时知位、有礼有节、稳步而行也。王者“庭燎”,可谓有勤政之始也,然而,惟凭一己之勤政而不知任贤分责,则不足以终其善;惟凭废寝忘时而不能知时知位,亦不足以终其善。
【2】“鸾声将将”,何谓也?就实而言,有横贯于马口之中者谓之“镳”,马口两侧所系之金玲谓之“鸾”,如此则“鸾声”为“鸾铃之声”也。“将将”者,为鸾铃之声和谐悦耳,犹如将帅所统摄之士卒车马步调一致、有序有节、相互呼应也。
“鸾声哕哕”,何谓也?“哕”既从“口”,则与口之呼吸发声相关;以“岁”为表音之象,则可以从“岁”之本义求其细微之意。“岁”之正体字写作“歲”,乃是“从步,戌声”之字,但分“步”之上半置于“戌”上、下半则置于“戌”内。
“岁星”谓木星,据其行程而分别一岁之十二月、周天之十二次。是故,《毛传》解“哕哕”为“徐行有节”,是因车马徐行而鸾铃缓缓振动而发声,车马稳健而节奏明快谐调。惟“君子至止”,然后能“鸾声将将”、“哕哕”;“将将”重“至”,“哕哕”重“止”。
“君子至止”者,君子之言行可为臣民之法则;有道有德,而后言行无不合乎规矩;言行合乎规矩,然后可法可则。当此之时,君子之言行犹如令旗矣,令旗既指则属下观其所指而动,此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也,所谓“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言观其旂”,何谓也?“言”者,“我”也,若“君子”为“王”则“我”为“王者之臣”,若“君子”为“诸侯”则“我”为“诸侯之臣”;若“君子”为“大夫”则“我”为“士民”。“君子”如“旂”,可法可则,上行下效也,草从风偃也。
【今日所学内容,已贴发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