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8188www威尼斯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济南大学校聘岗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艺传播与批评。在《文艺争鸣》《现代传播》《东岳论丛》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学术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4部。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获得山东省社科成果优秀成果奖3项,济南市社科成果优秀成果奖1项。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作家报》《雨花·中国作家评论》《现代教育》《齐鲁晚报》等发表评论、散文、随笔、访谈等近二十万字。
除了在校授课外,夏秀老师还是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理事。
因为笔者曾有幸上过夏秀老师的课,所以对她印象极深,回想起来,夏老师总是笑眯眯的样子,和善可亲。这次采访不仅让笔者跟夏秀老师有了一次触及心灵的交谈,更让笔者淋漓尽致地体会到了夏老师的人格魅力。
谈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夏老师的采访约在周五的下午。一见面,她就问我们:“你们想聊什么?准备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反倒把我们一下子问住了。夏老师笑了,说:“按照新闻采访的专业要求,采访不是需要准备提纲的吗?”我们回过神来,意识到访谈曾经是夏老师做过很长时间的工作。
夏老师读书期间曾经当过几年编外记者,当时也有机会成为正式的记者。这让我们很是好奇,她为什么要选择到学校当一名老师。夏老师听到这个问题一点也没有惊讶,她说:“你们这样问,应该是因为印象中的记者要比老师有更多好处吧?事实也的确如此。记者比老师的接触面广,收入也多,生活好像也更丰富。但老师这个职业也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非常‘贵族化’的职业。你像我们这些人,接触的都是18-22岁的年轻人,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的年纪啊。就从合作对象这一点来说,没有哪个职业是可以跟老师相比的。”
夏老师说,她非常喜欢“老师”这个称呼,始终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称号或名号都不如“老师”两个字,因为“老师”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涵和要求,学识、能力、人品等等都有。因此,她认为“老师”是一个最需要认真地去“当”的角色。尤其是在课堂这个非常重要的“舞台”上。谈到课堂,夏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经历。有一次,一个学生给她写了一个邮件说:“老师,你知道吗?一个学期了,5、6节这个点的课,我竟然一次也没有在课堂上睡觉!”夏老师说,看到这样的信息自然是高兴的,但同时也是压力,生怕哪一堂课让学生失望,所以就看更多的资料,更加认真地准备每堂课。
夏老师不主张照本宣科。她说,上课是一个享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分享。人们已经习惯于认为上课就是讲授知识的,这没有错。但是对于人文学科来说,“知识”两个字更应该拆开来认识。“知”可以看作是知识点、基本信息,而“识”则可以理解为观点、认识等等。就是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思维能力。夏老师关于课堂的这个认识我们深有体会。夏老师的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大致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就是课程内容和观点、认识,包括相关学者和她自己的观点、认识,而且还引导我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夏秀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但是目前在课堂上因为时间关系以及班级人数等原因,你们的观点、认识部分还没有充分表达出来,这实在是遗憾。”夏老师说。
谈学生:成长是一生的主题
或许是因为听过夏老师的课跟她比较熟悉的缘故,这次跟夏老师的见面,与其说是访谈,不如说是聊天。我们聊大学生活,聊当下的种种苦恼与困惑。一说到困惑,夏老师说:“我知道你们现在很迷茫,也有很多困惑。”但是,“困惑并不仅仅是你们年轻人的专利”。夏老师说,前几年有本书非常流行,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当时她指导班上的学生自主组织征文比赛,最终的奖品学生选择的就是这本书。夏老师说:“我尊重他们的想法,作为奖品,但是我想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夏老师认为,成长不只是对于青少年来说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每一个人生阶段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需要夸大自己正在经历的挫折,而是要做好随时应变的准备,努力强化自我修养,让自己拥有随时应变的能力。
我们跟夏老师谈到同学关系相处的种种快乐,也谈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难以打交道。夏老师说,与人打交道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新闻专业的人来讲,必须学会如何认识人,学会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当然,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人是生而平等的,但是人的修养境界是有层次高低之分的。一个人的境界高低也不是外在的物质标准可以衡量的。财富多趣味低的人有,位高而修养差的人也有,但更多的可能是朴素但修养很好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让人失望的人或事,需要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因为遇到一个修养差的就丧气。可以换个角度想,这个人哪些方面比较差,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避免,也就是《论语》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我们问夏老师如何提升自身修养。夏老师说:“还是读书,思考,还要加上写作。”夏老师说,读书是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读书也要有所选择。大量的读书,不是看一堆闲书、鸡汤,然后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读了很多书,而是需要适当增加些阅读的难度,可以适当阅读些理论性强的书,或者偏哲学类的书,这些书是真正能锻炼思维方式的书籍。这样,一个人才能够在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最大可能地汲取你真正需要的东西。读书的过程中还可以跟随作者进行思考,比如同一个问题,可以先问问自己的看法,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再对照书上的思路,看看自己跟作者的差距在那里。“写作是面对自己的最好途径。”夏老师说,提倡写作,并不仅仅是自己教写作就说它好,而是因为写作的确很重要。在浮躁的空气中,写作是梳理我们思绪、看清自己的最沉静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看看我们自己存在什么问题,看清楚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
谈生活: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
从成长谈到社会,夏老师说现在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前是一种“时间优势时代”,以资历论英雄;现在则是一种“空间优势时代”,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瞬间获得全国各地的信息,即可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情况,这是一个生活“共时性”的时代。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意识、思路都需要改变,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辨识能力,不可随波逐流。
我们谈到了前段时间火极一时的“鹿晗邮筒事件”所引发的网络批评,并联系互联网时代兴盛的“粉丝经济” “明星效应”等现象向夏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夏老师认为:“首先,粉丝的行为在不影响别人正常权利的情况下是没有什么过错的,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其次,现在的媒体专业精神不强,关注视点以偏概全,观点随意,甚至言论偏激、暴戾。年轻人的喜好多变,只要‘人畜无害’,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我们谈到新媒体时代衍生的新授课形式——网上授课。对此夏老师表达了她的态度:不是很能接受。“表达是个很奇妙的过程。文字、声音、表情的表达功能是不一样的。授课,不仅仅是传受知识,还有情感、态度和温度。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情感表达互动的最好方式,也是能够发挥语言最大作用的最佳选择。人最终是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去生活的。”
跟夏老师聊天,非常轻松。她对生活、工作都很用心,观察到的细节多,思考的问题也多,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观点出人意料,又有一种云淡风轻的从容。访谈的最后,我们3个人还抢着问了很多问题,比如,想去做一件父母不认可的事情怎么办,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怎么办……夏老师说,人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在保证安全且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想做什么就去做。一旦错过,那种心理落差可能是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去弥补的。对于高考失利的问题,夏老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所谓失利未必不是重新出发的动力。如果真是为此耿耿于怀,那么考研吧。除了为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出路之外,也是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高考的时候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在你心里终归是有缺憾的,你通过拼命努力补上了内心的空缺,这会是一个很令人自豪的过程。”
和夏秀老师的访谈很愉快地结束了,一个下午的交谈在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那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含义。在此,祝愿夏秀老师工作顺利,生活和和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