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十九)
发布日期:2011-11-24   点击:

第二章时中章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4);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5)。”

注释:

(1)仲尼:至圣先师孔子的字。(2)中庸:对中和之道的应用原则,即“用中”。不偏不倚叫做中,无过分也无不及叫做中,合而为一并浑然一体叫做中。(3)反:违背。(4)时中:时时依据中道做人做事,用中道调节自己。(5)忌惮(dan4):畏惧,不谨慎。

译文:

孔子仲尼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君子遵循中庸之道,(体现为)君子时时依据中道做人做事并用中道调节自己;小人自以为也符合中庸之道,但是,小人却无所敬畏、无所顾忌。”

说解:

怎样才叫做中庸?首先,我们从太极图来说,阴阳的分界线也就是中线,做人做事不只是站在阴的一面,也不是只站在阳的一面,便是中道,这就是不偏不倚;在动态的太极图中,阴阳是不断运转的,阳动则阴跟随,阴动则阳也跟着动,阴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便是中道,这就是无过无不及;超越于阴阳之上,而且也不是只站在阴阳分界线上,而是把阴阳中合为一个整体,便是中道,这就是合而为一并浑然一体。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做人做事,便是中庸,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用中”。其次,我们从心性上来说,在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产生之前,需要保持并修养本心本性;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产生之后,需要遵循本心本性而不使它发生改变或者说不使它被遮蔽,也就是“用中”。

君子是有修身功底的人,知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以能够重视遵循中和之道,这样才能在名利诱惑与生死威胁之前,保持住本心本性不使它受遮蔽。小人是缺乏修养或者修养水平不够的人,他们不知道本心本性是什么,因此会把权宜变通当作“用中”的体现,实际上这种做法却是违背中和之道的。中庸不是无原则地折中,也不是无原则地随意变通,而是在静中和动中都能遵循本心本性,表现为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其根本则在于对本心本性的认知与坚守,所以说“君子而时中”。所谓小人反中庸,不是他们自己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中庸,而是在不知道本心本性的情况下,把利益作为权宜变通的依据,却又自认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也正因为小人不知道本心本性,所以才常常无所顾忌并自以为是,最终导致误人误己,甚至害己害人。

第三章鲜能章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1)﹐民鲜能久矣(2)。”

注释:

(1)至:最高最妙最完美。(2)鲜(xian3):很少。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是最完美的,民众很少能够(落实得)长久。”

说解:

中庸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理想。因为是原则,所以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落实到自己的所思所行之上;因为是理想,所以总是难以完全实现。我们不应该因为难以完全实现就放弃理想,毕竟我们在中庸之道上走得时间越长也就越接近理想目标。最常见的是,明知理想非常美好,却因望而生畏就自暴自弃,或者行走的过程中半途而废,或者因为好高骛远而在遭受挫折之后变得颓废。当我们从中庸之道上开始迈出第一步之后,只要我们能沿着这条大道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们也就不会枉度一生。民众很少能长久遵循中庸之道,问题不在于这个理想太遥远,而在于不知自己的本心本性,在于不能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去落实。民众很少能落实得长久的,这不是在否定“中庸”,我们也不必因此就对“中庸”望而却步。这就像我们吃饭一样,我们总不能一次就吃下一辈子的饭,只是每天在该吃饭的时候就吃饭而已。同样道理,在遇到每件事的时候坚持“中庸”原则,不违背本心本性,不因情感的好恶、名利的诱惑、生死得失的忧患所动摇,中庸也就在其中了。

(责任编辑:王礼)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极端与中庸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中庸说解(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