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2)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忿懥(fen4 zhi4):愤怒。(2)好乐(hao4 le4):喜好和乐趣。(3)心不在焉:心不在自己应在的位置上。
译文:
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的意思是,因为自身愤怒而有所改变,就不能算自我端正;有所恐惧而有所改变,就不能算自我端正;有所爱好和乐趣而有所改变,就不能算自我端正;有忧患而有所改变,就不能算自我端正。心不能保持自己的本心本性,那么,好象看到了什么却像没有看到一样,好象听到了什么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吃了东西却不知道究竟什么味道。这就是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的道理。
说解:
怎样才算是心能正呢?也就是使自己的心不会因为外在的任何影响而改变,这就是能够“止于至善”的意思。我们永远都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名利欲望的社会中,充满情感诱惑的社会中,所以,我们常常不得不面对得失、损益。如果我们一旦失去什么或者担心失去什么,就怒不可遏、无所不作,也就表明我们的本心本性没有保持端正;如果我们一旦得到就乐不思蜀、忘乎所以,同样表明我们的本心本性没有保持端正。这样,当我们面对名利诱惑和生死威胁的时候,还能坚持原则、坚持道义吗?
什么叫做“心不在焉”?也就是不再保持住本心本性。此时此刻,当我们看到名利欲望的时候,当我们遇到生死威胁的时候,就忘记了道义;当我们听到喜欢听的恭维和赞誉的话语时候,当我们听到反对或咒骂的声音的时候,就忘记了自身的原则;当我们贪图享受的时候,当我们得不到我们所追求的享乐的时候,就忘记了礼义节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见利忘义甚至背信弃义的人,假如让这样的人做了官,也必然是营私舞弊、卑鄙龌龊的贪官!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1),之其所贱恶而辟焉(2),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3),之其所敖惰而辟焉(4)。故好而知其恶(5),恶而知其美者(6),天下鲜矣(7)。故谚有之曰(8):“人莫知其子之恶(9),莫知其苗之硕(10)。”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1)之:至,接触到。其:自己。辟(pi4):同“譬”,由此而与自己联系起来考虑。(2)恶(wu4):厌恶。(3)哀矜(jin1):怜悯、同情。(4)敖惰(ao4 duo4):傲慢、懒惰。(5)好(hao4):喜欢。恶(e4):邪恶不正。(6)恶(wu4):厌恶。(7)鲜(xian3):少见。(8)谚(yan4):民间说法,俗语。之:这样的话。(9)莫:没有人。恶(e4):不好。(10)硕:茂盛、高大。
译文:
所谓要使士大夫封地内的百姓有见贤思齐之心,在于修养自我之身,其意思是,人接触到自己感到可亲可爱的人就要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接触到自己所认为鄙视和厌恶的人就要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接触到自己所敬畏的人就要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接触到自己所怜悯、同情的人就要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接触到自己所傲视或不愿理睬的人就要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所以,看到自己喜欢什么就要知道自己的不足或错误,看到自己厌恶什么就要知道自己如何使自己更完美,这样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俗语有句话说:“没有人知道自己子女的邪恶与不足,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庄稼茂盛而高大。”这就是说自身不加修养就不能因此而使士大夫封地内的百姓有见贤思齐之心。
说解:
这一段,依据郑玄《礼记注疏》的说法,不按朱子的说法解说。
要“齐家”必须先“修身”,怎么修身呢?除了“正心”之外,还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个人必然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值得自己去亲去爱的,此时便需要想一想他为什么能得到人的亲爱,然后自己尽心尽力学习;有值得自己去敬畏的,此时便需要想一想他为什么值得人们敬畏,然后自己尽心尽力学习;有被人所厌恶的,此时便需要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相似的被人厌恶的缺点或毛病,然后加以纠正或弥补;有被人怜悯爱惜的,此时便需要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人怜悯同情,然后使自己尽量避免成为被怜悯同情的人;有被人鄙视怠慢的人,此时便要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被人鄙视怠慢的缺点错误,然后加以改正。这也就是“为己”之学,就在这样的不断学习之中,我们也就能不断完善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一般做不到上面所说的这一点,实际上不是做不到,而是做不做的问题。我们总是知道喜欢某一个人,却不去想如何把他的优点变成我们自己的优点,从而减少我们自己的缺点;我们总是知道厌恶某一个人,却不去想如何避免他的缺点而使自己不被人厌恶,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天下之人众多,君子却很少,原因也就在于此。并非成为一个君子多么困难,而是因为我们总是自己不知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再者,我们喜欢一个人,常常不顾其不好的一面;我们厌恶一个人,常常连他的好处也埋没了。这是一种偏爱。当我们用偏爱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时候,家庭便难以和谐,更难以与邻居和谐相处;当我们用偏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百姓的时候,国家便难以和谐,更难以邻国和平相处。齐家、治国,这与一个人的修身是同样的道理。只见到自己的孩子好,却看不到别人的孩子好,是一种偏爱;不知道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好,却看不到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好,也是一种偏爱。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