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云尘子专栏】大学:《诚意章解》(二)
发布日期:2014-10-17   点击:

【5】人之视己如见(现)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诚意”之“诚”,首先在于有“诚心”,然后能有“诚意”。一旦自己欺骗自己的心,那当然也必然没有“诚意”可言。

一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是“善之心”还是“不善之心”,在静态的情况下,本来自己是很清楚的,一旦发出来而成为“意”,就不一定非常清楚了。

究竟所发出来的“意”是不是“真诚”的,其标准就是自己的“良心”和“良知”。发出来的“意”如果不“诚”,那必然是违背“良心”和“良知”的。

为什么“诚心”本来有“良心”和“良知”,到发出了“意”之后却违背“良心”和“良知”了呢?因为外在事物诱发出的“私心杂念”,遮蔽了“良心”和“良知”。

为什么发出来的“意”,自己就不一定清楚是不是“诚意”了呢?因为想要给自己所发出来的“意”找个欺骗自己“良心”和“良知”理由和借口。

给自己这个不“诚”的“意”找理由和借口的过程,是进一步自己欺骗自己的过程。比如说“以邻为壑”的时候,怎么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呢?

“我不想用水淹死邻居家的庄稼,可是,我没办法。要是我不把水排到邻居家,我的庄稼就被淹死了。”这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欺骗自己的“良知”。

“以前邻居家曾经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现在我把水排放到邻居家,那是一报还一报!要怪只能怪他们自己!”这也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欺骗自己的“良知”。

“我家的庄稼被水淹了,邻居家的庄稼比我家的地方还低洼,水往低处流,我也没办法!”着难道不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欺骗自己的“良知”吗?

经过用这个自编自导出来的理由和借口再三地“说服”自己之后,往往也就不在乎自己是否有“诚意”了,于是,也就自己麻醉了自己。

可是,这样的自我麻醉有什么益处呢?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终究还是“借口”,一时被自我欺骗了的“良知”依旧还在自己心中,欺骗有什么用?

这样的自我欺骗,不仅无益于自己,而且会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究迷失了“自己”,甚至走上邪恶的道路。

所谓“人之视己”,是一个人自己考带自己的“良心”和“良知”的时候。可是,“良心”和“良知”是我们自己看不到的,却又是确实存在着的。

所谓“如见其肺肝然”,其中的“肺肝”就像“良心”和“良知”一样,我们自己也看不到,可是,也确实存在着,并非看不到就不存在了。

我们自己欺骗自己说:“我没有肺,没有肝,要不然为什么我看不到?”如此欺骗有何益?谁都知道,没肺没肝,根本就活不成。

一个有生命的人,有肺必然会呼吸;有肝必然会排毒。如果肺出了问题,呼吸必然出问题;如果肝出了问题,身体一定表现为相应的病症。

只要有呼吸,也就意味着有肺,如果说自己没有肺,那必然是自欺欺人,欺骗得了吗?只要有良心,就不会办没良心的事,做了昧良心的事,也只能是自欺欺人。

如果没有“良心”和“良知”,那么,除非当初就根本没有被天地生为一个“人”。只要是“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如果说“恻隐之心”和“羞恶之心”是人的“良心”,那么,“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就是人的“良知”。

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良心”和“良知”,而不是自我欺骗,那么,进而修养它,扩充它,我们就可以由此而达成“仁义礼智”,就可以由此“诚心诚意”而达成“信”。

【6】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一个人有真诚“良心”和“良知”,能够不被任何外在事物所遮蔽、左右,那么,必然会显现于言行之中。所以说,“诚于中,形于外”。

可是,从“诚心”到“诚意”之间,如何才能不失去其“诚”呢?这就需要“慎独”的“修养”。这种“慎独”所要“养”的是什么呢?我们从孟子所说的“夜气”来解释。

“夜气”是什么?顾名思义,是与“白昼之气”相对而言的。那么,究竟怎么解释呢?我们想一想,夜间意味着休息、睡觉的时候,也不做梦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我们没有遇到任何人和事,因此,也无所谓诱惑,也无所谓威胁,良心和良知就在自己心中,只是自己不知到而已。

可是,到了白昼就不一样了,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因此,也就有了诱惑或威胁,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

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有懒惰之心产生便不想起来,有利可图的时候却不论怎样都能起来,这是懒惰之心或利益影响了良知。

见到父母的时候,自己心里高兴就会对父母和颜悦色,一旦自己心里不高兴就不顾父母是否高兴了,这是自己的情绪影响了孝心。

某个公司老板,为了让自己的产品保持全国第一,就想方设法诋毁其它同类产品,压制其它厂家的同类新产品,这是争名逐利的私心影响了良知。

一旦国家遇到贪污腐败严重的时候,人们往往轻视道德礼义教化,而偏重法律惩罚,甚至说“乱世用重刑”,这是急于求治和对贪官腐败的痛恨影响了良知。

如果夜间休息不好,第二天的精力就会有所不足;如果“夜气”不养好,白天就难以抵挡各种各样的诱惑、威胁。

孟子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

意思是说,一个人白天黑夜所养的气息,是一种平和清明的气息,如果他的好恶之情跟众人相近的非常少,那么,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因为他白天的所作所为都是被外在事物牵着鼻子走,却不能主宰外在事物,就像用镣铐把良心和良知锁住,久而久之,就像失去了良心和良知一样了。

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养”这种“夜气”,那么,就会像用劣质的铁打造出来的刀剑,只要一砍东西就会被损坏。

孟子说:“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养,无物不长;茍失其养,无物不消。”

意思是,如果“夜气”不足以保存得住,那么,虽然生而为人,言行却会接近于禽兽。当别人觉得其人的言行接近于禽兽时,认为他不曾有“夜气”,那是不符合人之实情的。

所以,无论任何生物,只要能得到符合正道的培养,就没有什么不能成长;如果失去培养的正道,任何东西都会走向消亡。

“诚于中”是内心之诚。有内心之诚,然后能有“诚意”。“形于外”是体现于言行。“诚意”不受私心私欲的诱惑以及得失的威胁,然后能内外一致、言行一致。

所谓“慎独”,不仅仅是在自身独处的时候要守持良心良知,而且还包括还没有体现于言行之时的心思。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十分钟内,欢迎群友提出问题,欢迎群友发表感想和议论。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7】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曾子的这句话,有些难以理解。表面看来,似乎是说,即使我们自己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也会受到世人的严格监督。

如果这样理解,就不对了。因为君子不是因为怕别人监督,才去修养自己。因为凭借监督才能保持“诚意”,那就不是“慎独”,那就仍然是被外在事物所左右。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呢?看到江希张先生的解释之后,才算是弄明白了。他说:“人的意念一发,动浪传达十方,十方的眼所看见,十方的手所指着,真是谨严的很啊!”

由此来说,曾子之言是从“心意”发动所产生的影响来说的,仍然是告诉我们“毋自欺”,而不是说“自欺”的可怕结果。

我们都知到,只要一句话说出来,只要一个行为做出来,就必然会影响到周围的一切,影响到过去未来。不过,只要已经成为“言行”了,就已经“形于外”了。

只要我们的心意一发动,就必然“形于外”,就必然无处隐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还是从所做的事来说的,而不是从“心意”之诚来说的。

“谨言慎行”,当然是君子之所必需,但是,“言行”的根基却在于我们的“心”和“意”,“心意”不“诚”,不管如何谨慎,终究难免有偏失错漏。

宋朝的黄榦(gan4)先生说过:“九分为善矣,而幽独之中,有一分不善,此一分不善处,便是一分自欺,则在我为善之意,便又一分不实。”

其实,黄榦先生所说的,也就是从“善”到“至善”。所谓“至善”,也就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善”。可是,如何达到“至善”呢?

从“存天理”来说,只有从“心意”之“诚”上去下功夫,才是“正本清源”之举。从“灭人欲”来说,只有如此,才是“釜底抽薪”之法。

“十目所视”,是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十手所指”,是各个方向都能感受到。为什么说是“各个方向”?因为我们无法躲开任何一个方向。

“形于外”的容易让人看到、感觉到,难道“诚于内”的就能逃脱天地自然之道吗?一个人即使擅长“自欺欺人”,难道能欺骗得了天地自然之道吗?

南怀瑾先生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幅对联:“百善孝为先,原迹不原心,原心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原心不原迹,原迹时间少完人。”

这是从“恕道”来说的,而不是从“忠道”上来说的。诚然,我们不能以“心意”给人定罪,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宽恕自己的过错与不足,那就永远没有达到“至善”的时候。

有人会说:“这个要求太苛刻了,天下有几个人能做到?”须知,这不是对别人的要求,而是学习君子之道的人对自我的要求。君子对他人,绝不求全责备。

有人会说:“靠自己监督自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有外在的法律、舆论监督。”须知,从政者自身不能自律就不足以从政,不自律而后才会惩罚。

不想自觉、自律,永远是小人;能够自觉、自律,然后能成君子。要解众人之疑难,就需要知众人所不知。君子勉为其难。

【8】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盘),故君子必诚其意


有财富的人,所居住的房屋自然会修饰得好。这里所说的是“有财富的人”,而不是“有德行(性)的人”,不过,也不排除“有德行的人”。

两者的不同在于,有财而无德的人,往往会极力追求房屋的众多与宽大,如此一来,也就容易陷入到“奢侈享受”和“利欲”之中去了。

有德有财的人,当然不应该让房屋狭小而拥挤,不应该让房屋简陋而脏乱,但是,却知到够用即可,适合即可,绝不陷入“奢侈享受”和“利欲”之中。

有德行的人,其身体的言行举止自然会符合礼义。所谓“德”,是指“其心得道”。这个“道”,指的是“人之正道”。“行”则是“德”在言行上的体现。

有德行的人,当然是指知到在此时、此位应当说什么、怎么说,应当做什么、怎么做。能够如此,当然也就不会违背礼义。

所谓“心广”,是指心胸宽广,遇事不忧不惧。该吃饭了就吃饭,该睡觉了就睡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整天瞻前顾后。

有德行而又“心广”的人,则犹如“无所不载”的大地,不仅能无私地承载大地上的一切,而且能承载大地之外的一切。

这样的人,一片仁善平和之心,自己能以“忠”自持,对人能以“恕”相待;见贤则思齐,见不肖则内自省(醒),不骄不躁。

所谓“体胖(盘)”,是指身体舒适安闲。虽然这里的“胖”不是“肥胖”的意思,但是,如果能吃能睡而不忧不惧的人,也必然会“肥胖”。

我们这里顺便说一点与《大学》关系不大的“减肥”问题。当然,自然而然、健康的肥瘦就是很好的,不须增减。

当今,许多人受“求美之心”的影响,想要“减肥”,由此而出现了很多“减肥方法”和“减肥药物”,其实可谓庸人自扰。

只要能善于学、善于思,再加上不贪吃贪睡,也就不会出现“病态的肥胖”。如果不是“病态的肥胖”,何必还要“减肥”呢?

我们再回到“心广体胖”上来说。当我们的道德修养能够提高的时候,我们的本心本性就能自然显现出来,我们的心胸就能越来越宽广。

有德行的人,时时刻刻都从仁善平和之心去待人接物,良心和良知分明,对比自己贤能的人不嫉妒,对不如自己的人不骄傲,能不舒适安闲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不会再被名利生死所左右,也就是不会再失去自我,这样,难道我们的生命还会不舒适安闲吗?

所以,君子不能不重视“心意”之诚。“欺人”是无德、无礼的表现,“自欺”是无德、无礼的根源。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责任编辑:郭宁)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诚意章解》(一)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大学:《诚意章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