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无)自欺也。如恶(物)恶(饿)臭(秀),如好(四声)好(三声)色。此之谓自谦(妾)。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围)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押)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现)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盘),故君子必诚其意。
【1】所谓诚其意者,毋(无)自欺也。
为什么不先说“格物致知”,却直接说“诚意”呢?其实,“知本知至”那一部分就已经包括了“格物致知”的内容。
“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之本,“格物致知”就是要为了能够“意诚心正”,所以,这里接着讲到了“诚意”。
“诚其意”是使自己的“意”能够“诚”,而不是让别人“诚”,也不是以别人的“诚”作为自己“诚”的前提条件。
“诚”只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无法去要求别人;如果别人不“诚”就放弃自己的“诚”,就是被别人所左右了,甚至把“诚”当做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了。
所谓“毋自欺”,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然后表现为欺骗他人,所以叫做“自欺欺人”。
“好心”被当成“驴肝肺”的情况,在现实之中不是没有,可是,人不能因为“好心”偶然被当成“驴肝肺”了,就放弃自己的“好心”。
比如做馒头生意的人,为了降低成本,就在污秽的房间里蒸馒头,购买劣质的面粉;看到别人的馒头掺加了害人却使馒头好看好吃的添加剂,自己就也去添加,
那么,他自己都不愿意吃了,却拿去卖给别人,这固然是欺骗别人,却首先是欺骗了自己的良心和良知。
比如卖饭菜的人,他自己不会吃“地沟油”做出来的饭菜,平时在跟朋友交谈的时候,大骂“地沟油”,
但是,借口说用正常的油会赔钱就使用“地沟油”做饭菜卖给别人,好像是在欺骗顾客,其实更是在欺骗自己的良心和良知。
我祖父小时候曾经跟着师父学徒做买卖,师父告诉过他:“吃不得屎,喝不得尿,不能做买卖。”又说:“有一个人学买卖,就瞎一个人。”
这话怎么理解呢?做买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的人会很难伺候,甚至故意找茬儿,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保持良心和良知,而不能被顾客激怒而是去良心和良知。
为什么说“有一个人学买卖,就瞎一个人”呢?因为利益的诱惑力非常强,诱惑力有时又会转变成威胁。
赚钱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人开始做买卖的时候,往往还有原则,可是,等到赚到一些钱之后,有些人就把所赚来的钱拿去买衣服、买房、买车、买奢侈品,于是,所需要的钱就越来越多。
为了保持住现有的享受,进而追求更高的享受,就需要赚更多的钱,就患得患失。可是,正常的方式赚钱总是比较慢的。
怎么赚更多的钱呢?有些人就开始走上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歪门邪道,从而走上只顾谋利而不顾良心良知的邪路。
当此之时,就会自己欺骗自己,把“从商”理解为“谋利的行业”,于是,也就落入了“利欲”的陷阱而难以自拔了。
有人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只见“善者被欺”的个别事件,却不见全面的说法,好比只见阴影而不见阳光。
如果四处阳光灿烂,一个人却只看阴影,那么,似乎天下就只有阴影了。如果心中先存有“人善被人欺”的“成见”,然后就放弃自己的善,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比“因噎废食”更严重的是“饮鸩止渴”。有人说:“商场如战场。”于是,从商时,把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都当做敌人,由此心态去从商赚钱,无异于“饮鸩止渴”。
如果说与“饮鸩止渴”还有所不同的话,那就是“饮鸩”会当即死亡,而“见利忘义”则未必当即死亡而已。
所谓“见利忘义”的“义”是什么?就是由“良知”判定出来的应该做的事,换句话说,就是符合良知的事。
其实,商业也是一种职业,商人跟一般人一样,只不过表面看来,商人距离“利”更近而已。无论从事任何职业,无论是社么人,都会时时刻刻遇到“利害”的选择。
直接从“利害”去做选择,不如用“良知”去做选择。《周易》中有“趋吉避凶”之说,为什么不说“趋利避害”?因为合道则吉,悖道则凶。
因为君子“见利思义”而绝不“趋利”,君子在危害面前也绝不苟且“避害”。因此,《礼记·曲礼上》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如恶(物)恶(饿)臭(秀),如好(四声)好(三声)色。此之谓自谦(妾)。
如何用“良知”做选择呢?其实简单得无法再简单的事。好比说我们忽然嗅到令人恶(饿三声)心的气味,不用任何思考,就会立刻感觉到难受,就不想再去闻这种气味。
所谓的“恶(物)”,就是当我们的“良知”遇到事物的直接而自然的反应。那么,怎么办呢?很简单,直接不去做就好。
如果把一只蟑螂磨碎,直接擦在脸上,恐怕任何人都会觉得恶心。在平时,有谁会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
可是,如果有人用巧言令色的方式,再三告诉你,把它涂抹在脸上,可以使皮肤更细腻白嫩,我们会不会去买来亲自涂抹到自己脸上去?有的人会这么做吧?
“喝尿”,平时也是人们感到恶心的事,可是,以前,有一本杂志介绍过一种“喝尿美容”的方式。加上“美容”二字之后,或许就会有人这么做了。假如效果非常突出,这么做的人就会更多。
为什么有的人会这么做?为了“使皮肤更细腻白嫩”,或者“别人都用,我也用呗”。前者是被自己的欲望所诱惑,后者则是随波逐流,我们就是这样接受了本来令自己厌恶的东西。
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有必要“使皮肤更细腻白嫩”吗?自然而健康的皮肤,不就是最好的吗?人为制造出来的“色”,是虚伪的“色”。
当我们自己喜欢这种虚伪的时候,便是在“自欺”。当我们依靠这种“色”去让别人喜欢的时候,则是“欺人”。
且不说各种化妆品是否真的能“使皮肤更细腻白嫩”,即使能做到,也没有必要。五十岁了,却用“法术”让皮肤像二十岁一样白嫩,这正常吗?
因此,使人做不到“恶(物)恶(饿)臭(秀)”的原因,就在于欲望。一旦人们陷入这种欲望,也就必然落入相关商家的圈套。
从以上我们所说的“如恶恶臭”就可以知到,所谓“如好好色”也是最自然之“色”的自然反应,而不应该是对虚伪之“色”的反应。
大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道德经》里才会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饿)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由此我们说到各种化妆品的问题。除了戏剧表演之外,我们需要那么多“化妆品”吗?每天用凉水或热水把脸洗干净,不就很好吗?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大量使用化妆品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吧,就算是三百年了,莫非三百年前的人类都丑陋吗?
假如说化妆品真的那么管用,那么,当今的所有女子都可以成为西施、貂蝉、杨贵妃了。可是,我们走上街头看看,有几个像西施、貂蝉?
我们是不是在被商人牵着鼻子走?是不是把本来简单而正常的生活变得复杂、不正常了?是不是把我们有限的人生花费在这些不必要的商品上了?
仅仅从化妆品来说,假如说一年用100元的化妆品,50年就是5000元,这也就意味着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完全是为了化妆品而活着了,难道不是吗?
再说关于头发的问题。头发到了应该白的年龄了,却不让它白,而是用各种各样的染发剂把它染色,有必要吗?更不用说直接把自己本来很好的头发染成别的颜色了。
所谓“如好好色”,好比说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不用任何思考,就会立刻产生喜欢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叫做“人欲”,至少不是与“天理”相对的那个“人欲”。
与“天理”相对的那个“人欲”是什么?当这种“喜欢”的自然反应,引起了我们对这种“好(三声)色”的关注,接着而来的,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是,想要保护这种“好色”,不让它受到任何损伤,这是发自“本性”的反应;第二种是“想要拥有”,让这种“好色”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发自“本能”的反应。
“本性”的反应,促使人们向道德修养迈进,希望着能有更多的人能见到这种“好色”,不使它提前消失,但也不是有意使它永远不消失。
“本能”的反应,促使人们向自私自利靠拢,如果是按符合正道的方式去拥有它,还不算什么问题;一旦想拥有却不能拥有,就不顾道义地强行拥有,也就不顾道义了。
从“好(三声)色”本身来说,如果它本来就“好”,是自然而然的“好”,没有问题;一旦它有意用这种“好色”去炫耀自己、诱惑别人的时候,就是“令色”了。
天地间一切“好色”,人自然而然的“好色”,都是不以炫耀自己、诱惑别人为目的的,犹如鲜花的生长与开放,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也不是为了诱惑别人。
从人来说,我们按照良心和良知去说话做事,不是为了炫耀自己,也不是为了诱惑别人,也就不会被他人的毁誉所左右,这就是“自谦(妾)”。
“自谦”,在这里是“自慊”的意思,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快乐,是不为外在事物而改变的快乐和满足,也就是“不改其乐”的“乐”。
讲座暂停,休息十分钟。在此十分钟内,欢迎群友提出问题,欢迎群友发表感想和议论,但请不要离题万里。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3】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我们嗅到“恶(饿)臭(秀)”,会自然而然地回避,那么,能不能做到不被外在事物所诱惑而永远不去做“邪恶”之事呢?
虽然我们有对“恶臭”的本能的厌恶反应,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人掉入了粪尿之中,能不能不顾“恶臭”而去救人呢?
我们见到“好(三声)色”,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那么,能不能做到避免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鼓动,而做出“邪恶”之事呢?
虽然我们有对“好色”的本能的喜欢反应,可是,当“好色”或“令色”当前的时候,尤其是有人以此诱惑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被诱惑呢?
既然是学习“君子之道”,既然是学习“大人之学”,就应该做到。如何做到呢?就要从“慎其独”去做。
“慎独”这个说法,在《大学》和《中庸》中都出现过,那么,怎么理解“慎独”呢?《礼记·中庸》解释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根据这个解释,我们就可以理解“慎独”之意了。“独”,也就是在一个人平时独身自处,身边没有任何人见到、听到的时候。
所谓“慎”是什么意思呢?假如说只是“谨慎”的意思,那是远远不够的。《说文解字》直接用“谨”来解释“慎”,可是,如何“谨”呢?
《尔雅》解释为“诚”,《国语·周语》解释为“德之守也”,《贾子·道术》解释为“僶(音敏,同黾)勉就善谓之慎”。这些都是直接讲“慎”字的意思。
要理解“慎”字,不如从这个字的构成上来说,即“心之真”或“真心”,也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外在事物影响的时候那个“心”,也就是“本心”、“良心”。
在身边无人看到,也无人听到的时候,时时刻刻都是从“本心”和“良心”出发看待一切,而不是从“自私自利”之“心”去看待一切,便是“慎独”。
一个人平时所思所想,都是从“自私自利”之“心”出发,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岂能不从“自私自利”之“心”出发?
一个人平时所思所想,都是从“本心”、“良心”出发,虽然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未必都能做到,但是,若无此前提,那是永远也做不到的。
【4】小人闲居为(围)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押)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学习君子之道的人,必须要“慎独”,可是,小人呢?小人在身边无人见到、无人听到的时候,所思所想都从“自私自利”之“心”出发,所作所为当然不可能“善”。
可是,小人也有“本心”和“良心”,因为这是任何人都生来就具备的,所以,在无人见到、无人听到的时候,他昧起了良心,心千方百计想要得到他“私利”和“私欲”的满足,
当他见到君子的时候,他自己也知到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不善”的,当此之时,也就“掩耳盗铃”,从“自欺”而延伸为“欺人”。
所谓“厌(押)然”,就是想方设法地把那些“不善”压住、盖住,不让君子看到。似乎只要隐藏起来了,他那些“不善”的作为就跟没做过一样了,其实,还是“自欺欺人”。
小人不仅要竭力掩盖住他的“不善”,而且因为他知到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因为他也想得到君子的肯定,所以,就开始变得虚伪起来。
小人不仅要耍弄“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把戏,而且还刻意表现自己的“善”。所谓“著”,就是“显著”、“彰显”。
可是,根本不是发自“真诚之心”的所谓“善”,当然不是真“善”,而只能是“伪善”。如此自欺欺人,只能是错上加错。
即使你我的修养达到了“君子”的标准,也绝不敢以“君子”自居,毕竟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违背“仁”,都能符合“道义”。
你我难道愿意停滞在“小人”的层次上吗?我们虽然不能鄙视“小人”,可是,如果我们自己愿意永远当一个“小人”,那也就是“不思进取”,也就是“自弃”了。
(责任编辑: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