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风采

【云尘子专栏】尽信书不如无书
发布日期:2013-11-18   点击:

此语出自《孟子·尽心下》,全文是: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用白话解释一下,也就是:“完全相信书中言辞,那么,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一篇,只取其中的两三支竹简而已;所取的内容是,仁人无敌于天下;所不信的是,凭借着最高的仁德而去讨伐最大的不仁德,怎么会流血而至于把舂米的杵或者作战时护身的盾牌漂流起来呢?”如今,人们常常借用这句话去随意怀疑前人甚至怀疑一切。须知,固然“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尽不信书,则何必有书?”一旦走上极端,便有偏颇与错误。孟子说此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根据《四书章句集注》的注解来说一说。

首先,《尚书·武成》立足于史实,但它不是为了记史实,而是为了倡导仁义。既然它来自于史实,就不能不顾史实,所以,其中有“血之流杵”之文。但是,《武成》所重视的不是“血之流杵”,而是重视仁义,所以,学《武成》的时候,需要重视的是其中的仁义之道,如果所重视的是“血之流杵”那种血腥与残酷,就不如不读《武成》,甚至不如没有《武成》了。本意是为了倡导仁义,结果人们却只见血腥残暴,岂非事与愿违?岂非起了反作用?因此,读书的重点在于理解作者要倡导的宗旨,而不能拘泥于其中的某一句文辞。程子曰:“取其奉天伐暴之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

其次,孟子为什么怀疑“血之流杵”?朱子解释说:“武成言武王伐纣,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言此则其不可信者。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杀之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长不仁之心耳。”明白了作者倡导仁义的宗旨,就能明白“仁人无敌于天下”的道理;明白了“仁人无敌于天下”的道理,也就能明白“血之流杵”不是周武王大肆杀戮,而是因为商纣的士兵临阵倒戈,杀戮卫护商纣的士兵,因此而死伤众多,此非武王残暴血腥,而是商纣的暴虐所造成的罪孽。商纣不仁,滋生战祸,造成死亡,可知仁政之必须。

总说明:以上六十四篇小文章,是因为在网络上发现有人列举了一些儒学句子,并称之为“儒学的弊端”。所列举出来的这些句子,之所以会被误认为是“弊端”,基本上都是因为多年来的反传统思潮所造成。在反传统的过程中,把这些句子说成弊端是出于反传统的需要,不能算是“误解”;如今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还是沿袭反传统时期的有意曲解而自己还不知道,那就算是“误解”了。假如我们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有意根据“弘扬传统”的需要而做出新的解说,那就不能算是澄清,而只能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曲解。要弘扬传统文化,就需要依据反传统之前的“传统注疏”,去辨明原话的本来意思,也就是说尽可能地“矫枉”而回归于“正”,同时又尽可能地避免“过正”。

上一条:【云尘子专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下一条:【云尘子专栏】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