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全文:
请先把全诗阅读几遍。
第一章:嘒(惠)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素)夜在公,寔(是)命不同。
第二章:嘒彼小星,维参(身)与昴(卯)。肃肃宵征,抱衾(侵)与裯(愁),寔命不犹。
二、诗序讲解:
诗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
1.“小星”与“三光”:
《三字经》说:“三光者,日月星。”从大小来说,日最大,月其次,星最小,此诗题为“小星”,又是星中较小的。
大家可能会说:“一看这个说法就有问题!在太阳系里,你说‘日最大’还可以,超出太阳系就不对了,那些‘星’里面,很多都比太阳还大呢!就算是在太阳系里,月亮只是行星的卫星,任何一个行星都比它大,怎么能说‘月其次’呢?”
如果是在一百年之前,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中国人都不会有这样的怀疑,有所怀疑者,也是接受了西方“科学”的人。近百年,中国几乎全部接受了西方“科学”,所以,除非没有跟已有的“常识”放在一起思考,否则,必然会有这样的怀疑。
问题出在中国的传统做法,根本就不是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去做的,西方的“科学”也不是根据中国的传统做法而总结出来的。两者相比较,好比是龙与鹰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做法好比是龙,可以在水中潜,可以在地上走,可以在天上飞;而西方“科学”做法,则好比是鹰,能在天上飞,偶尔可以在地上走,而不能在水中潜。
中国传统的做法,是为了效法天地之道来成就人道,是为了认识天文地理而尽人事;而西方“科学”的做法,则是研究天文地理去战天斗地、利用天地、掠夺天地,去谋求人类的私利,而且是为人类的一部分谋求私利。
“日月星”的问题怎么解释呢?很简单。中国的传统做法,是站在地球上,从人的视觉角度去看“天象”,用“肉眼”辅助“心眼”去看“天文”,用“心眼”去明“天道”。
西方“科学”的做法,是尽可能地用“肉眼”去靠近所要观察的“对象”,望眼镜、显微镜都是“肉眼”的强化和延伸而已,不用“心眼”;
西方“科学”的做法,尽可能地不加入“人”的“主观情绪”,把“人”自己当做“主体”,而把所考察研究的一切事物当作“客体”,一直是“主客两分”。
所谓“日月星”的大小比较,是从“人”的视觉上来说的,是从对“人”的影响大小上来说的,也是从“道”的高度来说的。
中国传统的学问,以“道”统摄,而以“中”贯通。以太极统摄一切,是“道”的高度;以日月为阴阳,以“中”贯通;以距离地球最近的四星加上地球为五星,体现为五行而土居中;八卦与九宫相联系,而“中宫”居中;二十八星宿分为十二舍(设),用十二地支体现,是从“人”去看;看天看地看万物,也都是从“人”去看,因为“人”是“上顶天”而“下立地”的。
把西方的“科学”认定为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的时候,其它的标准就被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以“道义”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西方“科学”作为最高标准。
把“鹰”当做标准,再来看“龙”的时候,“龙”就会被看作“怪物”。我们不要求“鹰”变成“龙”,为什么却非要把“龙”变成“鹰”呢?
这个问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所必须明白的,当然,学习中国经典的时候,就不能不明白。学习《诗经》的时候,学习《大学》的时候,如果我们用西方“科学”来理解,便是“旁门左道”。
习惯于西方“科学思维”的当今中国人,经历了百年反传统的当今中国人,要想迅速改变这种习惯性思维,要迅速回归中国文化正道,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而且这个时间和过程可能会很漫长。“欲速则不达。”
2.“三光”与后宫制度:
从视觉角度来说,“日月星”有大有小。当然,这里所说的大小,并非它们本身的实际大小。我们这里说“日月星”,不是要去“研究”它们,更不是用西方“科学”去“研究”它们,而是用它们来说明人事的道理。
对我们来说,“日月星”有视觉的大小。这种视觉的大小,与它们本身的实际大小有关,与它们的位置距离我们的远近有关,还与它们本身的情况有关。
“日月星”虽然有大小、远近之别,但是,也只是各居其位、各安其事而已,我们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天上的星是如此,地上的万物如此,人类也礼当如此。
三者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就是北极星。北极星不是诱惑众星,也不是强迫众星,而是因为自身合道,而众星自然环绕在它周围。
对一个国家来说,国君好比“北辰”,臣子好比“众星”。当“北辰”与“众星”都各居其位、各行其事的时候,也就是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繁衍的时候。国君与臣子各居其位、各行其事的时候,也就是庶民能够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时候。
从诸侯国的后宫来说,国君如日,夫人如月,姪(直)娣(第)媵(硬)妾如星。这里所说的“小星”所指的就是姪娣媵妾。三者的关系也是如此。此诗所说的不是国君与夫人的关系,而是夫人与姪娣媵妾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诗经·周南·樛(纠)木》的时候说到过,这种后宫制度是一种历史上曾经确实存在过的事实。历史事实是难以完美的,我们不必苛责,但是,我们这里也绝不是要提倡“纳妾”。
为什么规定诸侯要娶九女?在诸侯国国君世袭的时代里,国君子嗣的问题关系到君位继承的问题,娶九女是为了保证子嗣不出问题,从而使君位继承也不出问题;有数目的规定,对于某些好色的国君来说,又是一种约束。
在天下有道的时候,礼的约束力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别说礼的约束力难以起作用,严刑峻法也难以发挥正常作用。
《春秋经》中把人类社会分为三种状态,第一种是天子、国君世袭的“据乱世”时代,这不是“天下有道”的时代,而是从“天下无道”走向“天下有道”的开始;
第二种是天子世袭而公卿任贤的“升平世(小康世)”时代,这是从“天下有道”逐渐走向“天下合道”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状态;
第三种是天子、公卿全部任贤的“太平世(大同世)”时代,这才是华夏文化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美满时代。
天地之间的人类社会,是重浊的地气和清轻的天气交合而生的,所以,这里本来就是清浊混杂的所在。《春秋经》中的三种状态,意味着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实的清浊混杂,却又不应该不致力于增加清轻之气、减少重浊之气。
虽然说“有一把茶壶配几个茶碗的,没有一个茶碗配几把茶壶的”貌似很有“道理”,但是,一个男人,用茶壶和茶碗的搭配来给自己“纳妾”狡辩,那是把自己当成“器物”了。
《周易·系辞传》里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我们不能无视乾坤的不同,不能无视乾坤之道有不同。所以,说“天”之时用“覆”字,说“地”之时用“载(在)”字;说“乾道”用“健”字,说“坤道”用“顺”字。
我们也不能不重视,无论是“天覆”还是“地载”,都是“无私”的;我们不能没有头所顶着的“天”,也不能没有脚所立足的“地”;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周易》不说“天成男、地成女”,也不说“乾成男、坤成女”,其中的“道”字是需要注意的。
“日月星”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不是凭借诱惑或威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国君、夫人、姪娣媵妾”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凭借诱惑或威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3.关于“惠及下”、和“无妒忌之行”:
诸侯国国君一娶就是九位女子,其中一位是正妻,叫做“夫人”、两位是“媵妾”、六位是“姪娣”。这也是“一夫一妻制”,不过是国君在“一妻”之外,还有两个“媵妾”、六个“姪娣”而已。
现在这种后宫制度也已经不存在了,今后也不应该恢复,可是,既然历史上已经有这样的后宫制度,我们不再提倡,也不必去苛责。
国君有德,夫人有修养,可谓“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在后宫制度还存在的情况下,夫人有修养,然后能“惠及下”,能“无妒忌之行”。
“夫人无妒忌之行”,这是她们之间能够处理好关系的首要问题。夫人如果有私心,必然有“妒忌之行”;有“妒忌之行”,必然造成互相伤害,甚至危及国家百姓。
虽然说夫人所遵守的是礼制,但是,能遵守礼制就是品德体现。自古以来,为此争风吃醋、相互伤害的事情非常众多,结果造成了多少悲剧?
西汉的吕后痛恨戚夫人和赵王如意,杀了赵王如意(不知我记错没有?),用极为残忍的方式折磨戚夫人,就在吕后死后,吕家的势力全部被消灭了;
唐朝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结果“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失去皇位,杨贵妃被迫自缢。妻妾间的争宠,与官员之间争权,性质是一样的,结果都是危害性的。
在诸侯国国君后宫里的九女,要能和睦相处,首先要靠夫人的德行修养。国君的夫人不把国君(丈夫)据为私有,而始终以善心、善言、善行对待姪娣媵妾,这就是夫人“惠及下”的体现。
这里所说的“惠”,不是从“有意给他人利益”的角度说的。把本来属于自己的一切送给他人,未必是“惠”;在他人需要的时候,能提供给需要的人,可以算作“惠”。
放弃属于自己的,而让给他人,不算是“惠”;不仅自己能得到礼应属于自己的,并能使他人也能各自得到属于他人的,可以算作“惠”。
孔子说过“君子惠而不费”,怎么才能做到“惠而不费”呢?以善待人,以善感人,以善教人,则不仅不会减少善,反而能使众人都向善。这叫做“与人为善”。
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这里所说的“与人为善”,不是像现在人们所说的那样“以善待人”。
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什么意思呢?学习众人之善而去做善事,这是跟别人一起行善的做法。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跟别人一起行善。
朱子解释说:“取彼之善而为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劝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
4.关于“尊卑”和“贵贱”:
现在,只要我们一看到“命有贵贱”,往往很多人都会马上产生一种抵触乃至厌恶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或许是出于“反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成见”,或许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
《周易·系辞传》一开始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在此,“尊卑”、“贵贱”已经明确说出来了,而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如果误解了“尊卑”、“贵贱”,也就无法认可中国传统文化。
“天尊地卑”用“天地”为名,是从“体”来说的;“乾坤定矣”以“乾坤”为名,是从“用”来说的。所谓“体”,是指“本体”;所谓“用”,是指“应用”。
“天尊地卑”这个“体”是从何而来呢?是从人的角度来说的。人类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大地在人的脚下,所以说“地卑”;人类头顶的是天,所以说“天尊”。
当我们说“天尊地卑”的时候,其中没有一丝一毫对大地的歧视之意,恰恰相反,因为天尊,所以天可敬;因为地卑,所以地可亲。
天地是人类的父母,把这个道理应用于人事的时候,就有了“乾坤定矣”。“乾坤”所指的是“天地之道”,而不再仅仅是指“天地之体”了。因此,张横渠先生《西铭》开头就说:“乾称父,坤称母”。
把“天地之道”应用于人类夫妻的关系上,就有了“男尊女卑”之道。这里所说的“男尊女卑”,是指夫妻关系,而不是泛指男女。具体来说,丈夫像一家之天,保护妻子、儿女;妻子像一家之地,支撑丈夫、儿女。其中没有丝毫歧视妇女之意。
有德行的男人,不会对妻子有丝毫歧视,而是尽心尽力使妻子身心安宁;有德行的男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为了保护妻子,会置自身生死于不顾。无德行的男人,即使在口头上把妻子捧得很高,一旦遇到危险,也会为了自保,置妻子生死于不顾。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从“天地之序”而言,“礼”也由此而确定。所以,《礼记·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尊者,可敬;卑者,可亲。说到男女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是“男女有别”。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是从“天地之和”而言,“乐(月)”的原则由此而明。所以,《礼记·乐记》中说:“乐(月)者,天地之和也。”在“天尊地卑”之中,“天”在前,而“地”在后,这是“礼”;在“卑高以陈”之中,“卑”在前,而“高”在后,这是“乐”。
有“礼”无“乐”,久而久之,则离心离德;有“乐”无“礼”,久而久之,则杂乱无章;有“礼”有“乐”,“以礼节制”,然后能有序而和谐。所以,《论语》之中有子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卑高以陈”,是从下而上来说的,意思是从下而上地按顺序排列出来。从《周易》的六十四卦来说,每一卦的六爻都是从下而上排列。最下面一爻是“元士”之位,第二爻是“大夫”之位,第三爻是“三公”之位,第四爻是“诸侯”之位,第五要是“天子”之位,最上面一爻是“宗庙”之位。
这样排列完毕,可以说越是在上面的“位”就越是“尊贵”,越是在下面的“位”就越是“卑贱”,所以说“贵贱位矣”。也就是说,贵贱之位明确了。但是,必须注意,“位”有贵贱,德高的人应该在尊贵之位;使无德之人居尊贵之位,那是祸国殃民、丧身亡国之道。
从君臣民的关系来说,有德之君在尊贵之位,必然遵循“民贵君轻”之道;无德之君在尊贵之位,必然违背“民贵君轻”之道。从人的修养来说,有德的君子必然“自卑而尊人”,而不会“盛气凌人”。
所谓“贵贱位矣”,就是要使应当受到尊敬的人在高贵之位,使应当亲近、应当受到保护的人在卑贱之位。人人能够各得其位、各安其位的时候,也就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时候。否则就会乱亡。
身居高贵之位的人,不是为了歧视或压制身居卑贱之位的人。正如孟子所说:“中(忠)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le4)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笑)之相去,其间(兼)不能以寸。”
孟子的意思是说:知正道的人要去养活和爱护不知正道的人,贤能的人要去养活和爱护不贤能的人,所以,人们都很高兴有这贤德得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自己知正道就排斥或舍弃不知正道的人,自己贤能了就排斥或舍弃不贤能的人,那么,所谓贤人和不贤德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5.“知命有贵贱”和“能尽其心”
万物,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正因为这种不同,所以,各自所要担负的使命也就不同。我们既然已经出生为人,当然也就意味着要担负起人的使命。
万物不知自己的使命,仍然不失为万物,但是,如果我们作为一个人,连这一点都不知,也就意味着不知自己何以生而为人了。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程子解释说:“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我们分为男女,意味着应该知道男人要担负起、担负好男人的使命;女人要担当起、担当好女人的使命。一个男人却要去担负女人的使命,一个女人却要去担负男人的使命,那是自误误人。
我们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意味着要担负起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的使命,在这个国家中的使命,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出生在什么家庭,什么国家,什么时代,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必然有贫富之不同,贵贱之不同,好坏之不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怨天尤人,无济于事。
所有人与生俱来的“善性”都是同样的,至少是差别不大的。能够修养完善这种“善行”,是担当好自身使命的必要前提。地位无论“贵贱”,修身都是应该的,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如果德行不够,有位也难以立,更难以安。只要有德行,无论身在什么“位”,都可以尽心尽力去担负起、担负好自身的使命,以此完成自身的使命。
从这首诗来说,身居夫人之位,则需有夫人之德、夫人之行,尽夫人之心;身居姪娣媵妾之位,则需守姪娣媵妾之礼,尽姪娣媵妾之心。非分之想、非分之行,足以自误误人。因此,“君子思不出其位。”
“位”本身是不变的,但是,一个人所处的“位”却不时不可变的。有意求变则生乱,自然而变才能安。因此,无论是夫人,还是姪娣媵妾,既在此位,也只是“能尽其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