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36:《召南·驺虞(邹鱼)(一)》2013.07.07)
发布日期:2020-05-24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诗经·召南》的最后一篇《驺虞》,然后,就要开始学习“十三国风》里的《邶(备)风》了。请大家先把原诗阅读三遍。

一、原文及译文:

1.原文:

彼茁(浊)者葭(家),壹发(一声)五豝(八),于(须)嗟(接)乎驺(邹)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宗),于嗟乎驺虞。

2.译文:

芦苇茁壮而茂盛,一次猎获五头猪,国君仁义似驺虞。

蓬草茁壮而茂盛,一次猎获五头猪,国君仁义似驺虞。

二、诗序讲解:

诗序:《驺虞(邹鱼)》,《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批)文王之化,则庶类蕃(烦)殖。蒐(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1.仁义之兽——驺虞:

【驺虞白质而黑章,形体如虎而尾长。不食不踏生之物,有仁有义信名扬。】

驺虞是什么样子呢?根据《毛诗正义》注疏的说法,它长得样子是“白虎黑文”,“尾倍于身”,意思是说,体型如虎,毛是白色。上面有黑色的花纹;尾巴比身体长一倍。

又为什么说是仁义之兽呢?注疏中说它“不食生物”,“不履生草”,“有至信之德”。所指的应该是不吃“活着的动物”,不踩“活着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仁义”的体现;是说德行无不诚实,无不可信。

既然驺虞的样子像虎,而且是兽类,那就应该是凶猛的,可是,却不吃“活着的动物”,不踩“活着的植物”,而且有诚实可信的德行。

【教化得宜人自化,人道正则兽亦安。莫侵天地及万物,天下不只是人间。】

驺虞是不是生来就是这样呢?既然是猛兽,就无法断定它是否也有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就算是有善良的本性,在遇到饥饿,遇到生死威胁的时候,还能不失去善良的本性吗?

这意味着什么呢?即使是禽兽,在已经吃饱而且没有任何威胁的情况下,也不会去吃人、吃其他动物,在雅乐的感应之下,虽然它们不会有善举,却可以不“作恶”。

是圣贤君子去教化这些禽兽吗?当然不是。人人能够衣食无忧,人们知到不能为了私利而去滥砍盗伐、野蛮狩猎,那么,不仅人类能够生活安宁,而且动物、植物的生活也能安宁。

人类由天地所生,因天地而能生长繁衍于天地之间,但是,天下并非仅仅有人类,还有万物。人类应该知道自己的人,从而知道区别于禽兽,但是,不应该侵犯天地万物。

凭借武器军队去损害夺占他人别国,是侵犯他人他国;凭借技术机械开采石油、天然气、煤炭,是侵犯大地;凭借火箭、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是侵犯上天;

凭借技术和工具去无限制地扩大城市,凭借车船飞机到深山老林旅游,凭借科技手段改变动植物的本性,都是侵犯动植物。

【人类自大又自私,害己害人又害物。莫纵欲望自作孽,遵循传统归正路。】

当人类要刻意追求扩大城市、建造高楼大厦、道路四通八达、矿山工厂遍地的时候,也就是在扩大人类的“地盘”,侵犯动植物的“地盘”;也就是在满足人类私欲的同时,损害动植物的利益。

当人类谋求私利的目的,去获取虎骨熊胆、犀角象牙、鱼翅燕窝、麝香鹿茸、鱼皮鱼子的时候,当我们大力倡导到山川湖海旅游的时候,也就是在让禽兽虫鱼受到侵扰而不得安宁。

当人们为了达到奢侈享受的目的,打着“健康”、“养生”的旗号,去大力提倡食用“肉蛋奶”和“海鲜”的时候,牛羊、鸡鸭、猪狗、鱼虾等等,也就面临着被迫改变生活习性、被迫缩短寿命,甚至被迫改变品种了。

当人类为了贪图安逸,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名,一切施行机械化的时候,牛马驴骡也就面临着绝种的危险了。

在中国文化里,不是说要保护动植物,而是尽可能不有意侵扰动植物;尽可能不侵扰动植物,不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是因为人类本来就不应该侵扰动植物。

在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种做法,但是,因为有圣贤君子之道的节制,还不至于泛滥成灾。毕竟人们一般都认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欲壑难填”、“死于安乐”的道理。

可是,近百余年来,中国人从开始被迫接受这种做法,进而被诱惑而自愿接受这种做法,现在则已经习惯于这种做法。而且这种做法来自西方列强,已经基本上遍及全人类。

在此情况下,要想迅速改变,迅速回归正道,是人们难以接受的。一个人的恶习一旦成为习惯,改变起来都很难,全人类的恶习已经成为习惯,改变起来更难。

要想“驺虞”重新出现于世,要想避免人类因为“自作孽”而提前灭亡,那就需要改变西方列强所引导或强迫出来的做法。

最好的办法是,舆论先行,而后渐渐改正。若非如此,就只能等到“悬崖勒马”、“撞了南墙”、“见了棺材”之后了。希望不要等到了悬崖却勒不住马、撞了南墙而被撞死、见到棺材却接着进了棺材。

2.关于“《鹊巢》之应”:

【周南之始是关雎,召南开头是鹊巢。天子后妃德化处,国君夫人学舜尧。】

为什么说此诗是“《鹊巢》之应”呢?首先,《周南》始于《关雎》,写天下后妃之德;《召南》始于《鹊巢》,写国君夫人之德。

有后妃之德,才有资格成为后妃;身为后妃,便应符合后妃之德。同样,有夫人之德,才有资格成为夫人;身为夫人,便应符合夫人之德。

其实,又岂止是后妃、夫人如此,人人都是如此——“无患无位,患所以立”。《诗经》赞美后妃、夫人,是为了告诉后人,每个人都应该立后妃、夫人那样的志向。

立后妃、夫人那样的志向,不是说要立志成为“后妃、夫人”,而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男女之志相同,但是,男女实现志向的方式不同。比如,男女都应该“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但是,男子以男子的方式方法去落实,女子以女子的方式方法去落实,如此而已。

【无论男女皆须仁,男子应该能决断。妇人之仁女之德,丈夫有度少遗憾。】

在此,我们顺便说一下俗话所说的“妇人之仁”和“无毒不丈夫”的问题,因为这两者误导了很多人,我们应该辨明其意。

“妇人之仁”,对于女子来说,不应该是贬义词,而应该是褒义词,因为“地道”就是“厚德载物”、“地无私载”、“无所不载”的。不仅女子应该有此“仁心”,男子也应该有。

然而,男子不仅要有这种“无所不载”的“仁厚之心”,还要知到“度”,即“无度不丈夫”。“无度不丈夫”,被以讹传讹,变成了“无毒不丈夫”,这是大错特错的。

怎么叫做“有度”?从大处来说,对于该杀的那些十恶不赦之徒要敢于杀,对于不该杀的那些被众人误解非常深的冤枉者要敢于不杀。从平时来说,要知到“有情有义”,而且要做到“唯义所适”。

比如,一个女子,为了保住儿女或丈夫的生命而变节,虽然不可提倡,但是,也不能苛责。戏剧《四郎探母》之中,金国的公主为了让丈夫杨四郎去探望母亲,偷取令牌而私自放走杨四郎,能苛责这位公主吗?

一个男子,保家卫国是义务和责任,应该为了保护儿女和妻子而不顾自身生死,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儿女或妻子的生命,却变节而害了别人,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却仍然要受到苛责。

【高至天子下至民,为人之本在修身。自身能正令可行,有德之君任贤人。】

其次,无论是君,还是臣民,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当然都需要先自我端正、自我修养。总起来说,有修养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君子”;分别来说,有修养的男子谓之“君子”;有修养的女子谓之“淑女”。

修身固然是每人的个人之事,但是,教化却是朝廷之职,因此,其中更重要的是选拔任用君子以从政,是身在上位的人明白“其身正,不令而从”的道理。

因为有《关雎》中的天子、后妃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才能感化和教化《鹊巢》中的国君、夫人。

当这种感化和教化推广普及于国家、天下的时候,也就必然会有《驺虞》中那种既能“仁民”、又能“爱物”的“国泰民安”。

《关雎》之中倡导“以德相配”、“不淫于色”,然后又《鹊巢》中的君臣知礼。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天子德高而自正,当然知到“亲其亲而贤其贤”,当然知到“举贤任能”,当然知到“国以义为利,而不以利为利”。

“君为臣纲”,“上行下效”,《关雎》中的天子、后妃能如此,然后各国诸侯、夫人能如此;各国诸侯、夫人能如此,然后大夫、大夫之妻能如此。

讲座暂停,大家休息十分钟。在这十分钟内,欢迎大家发表议论,也可以对以上内容提出疑问,在下会给以参考性回答。十分钟后继续讲座。

【贤者得位以从政,因有仁心行仁政。君主举贤任能时,务使庶民获安宁。】

有一次讲座的时候,有个朋友说:“讲了那么多,只见讲君臣,唯独不讲民。”其实,君臣并非生来就是君臣,在成为君臣之前也是民。

庶民能学习圣贤君子之道,修养自己,然后在身居君臣之位的时候,才能行得正、做得端,才能贯彻“仁政”、“王道”,从而“仁民爱物”。即使不得君臣之位,也可以善化一方。

有德的君臣,才能“止于仁”、“止于敬”,才能保障庶民“乐其乐”而“利其利”,才能有“国泰民安”的效果。

再次,教化之行,并非只是从言辞教育方面进行就可以成功的,需要的是以身作则。有了以身作则,然后言辞教育可以进行,否则难以奏效。

人们常说“人微言轻”,也确实存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能令人信服,首先在于“德行”,然后才在于“权力地位”。

“德高望重”的人,有“权力地位”是用来落实“王道仁政”的,这样才是“实干家”,才能使臣子心服口服,才能使庶民安宁无忧。

如果没有“德行”,那么,拥有了“权力地位”之后,要让“政令”贯彻下去,要得到臣民接受,恐怕不是用诱惑或威胁的方式,就是用欺诈的方式。

【仁言不如有仁声,仁声自发众人口。善政不如有善教,善教春风垂杨柳。】

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这不是否定“仁言”、“善政”,而是在强调“仁声”与“善教”。

所谓“仁言”,是直接出自于口的“道德仁义”之言;所谓“仁声”,是有了仁义的实际作为和效果之后被大家所称道的“道德仁义”之实。

让那些自己没有礼义廉耻的人去倡导礼义廉耻,让那些自己没有道德仁义的人去倡导道德仁义,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己有了道德仁义,需要自己去践履、落实,与此同时,感化和教化可以进行。臣民或许心服口服而给以赞誉,或许心服口服而不言。

百姓交口称赞的时候,其他百姓容易信服;“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不仅难以使百姓信服,而且容易使百姓反感乃至厌恶。

所谓“善政”,是出于善心、仁心的法度和禁令,是在外在形式上制约人的;所谓“善教”,是出于善心、仁心的道德礼义教化,是使天下仁心都能向善的。

仅仅有“善政”,不如有“善教”;有“善教”而后有“善政”,则由内及外、内外并举。“君子之道”风行于天下的时候,“善政”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和落实。

《周南》中的文王有善心、仁心,《召南》中的召公有善政、善教,然后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麟之趾》的天下和平、《驺虞》的国泰民安。

3.关于“《鹊巢》之化行”:

【鹊巢一诗重德行,国君夫人吹仁风。感化教化人伦正,人人向善家国宁。】

为什么说“《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搜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

“《鹊巢》之化行”,是说国君、夫人之德,是说国君、夫人能自正,以此为基础而行教化,自然能使教化流行于国中,影响及于国外。

“人伦既正”,是说身受教化之人能够齐家,从而使人伦端正。所谓“人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

“既正”也就意味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能够各自明白自己的本分、职责、义务,也就是说,都知道自己处于什么地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所谓“朝廷既治”,是说朝廷之中,君合君道,臣合臣道,贤者得其位,各级官员都能尽职尽责,“王道仁政”得以贯彻执行,而没有各自为政,更没有阳奉阴违。

【文王遵道行教化,人道由此而能正。人致中和天地位,万物繁育以生生。】

所谓“天下纯被文王之化”,是说天子所辖的每个诸侯国,都能普遍接受文王的教化,“王道仁政”普遍流行于天下各国,没有例外。

所谓“则庶类蕃殖”,“则”表示“庶类蕃殖”是“天下纯被文王之化”的自然效验;“庶类”是指各类动植物。“蕃殖”是指繁盛、生育,从而生生不息、生生不已,周而复始。

其实,所谓“庶类蕃殖”,不是人为地使万物“繁殖”,而是因为人知到自我节制私欲,所以,不去侵害万物,从而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繁殖”。

现在,我们按照西方列强的那种做法,导致了万物不“繁殖”了,因为认识到万物的逐渐绝种,必然会使所谓的“食物链”中断,最终受害者是人类自己,所以才去用人为的方式去使之“繁殖”,甚至帮助万物“繁殖”。

《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人类能有至诚至善之心,能以礼自节,那么,天地之位不会受干扰,万物繁育也不会受影响。

字之意是繁盛,殖字之意在传承。人莫自大耍聪明,背离正道祸患生。

“蕃”字与“繁”的意思相同。“繁”是“众多”的意思。因为我们极力扩大人类的“地盘”,导致万物不“繁”了,这才想起来去“保护”,这种所谓的“保护”,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侵扰万物。

所谓的“保护”,不过是建立“保护区”,或者“跟踪研究”,或者“人工饲养”。“保护区”犹如把禽兽关到笼子里,“跟踪研究”是对禽兽的骚扰,“人工饲养”是使禽兽自我生存本能减退。难道不是吗?

“殖”是“生殖”的意思。因为我们对禽兽过多的侵扰和伤害,结果导致很多禽兽失去了自我繁殖能力,于是,我们好像出于“好意”,采取了“人工授精”的方式,去帮助它们“生殖”。

可是,我们能永远去帮助禽兽生殖吗?我们能帮助所有的禽兽虫鱼生殖吗?一旦因为我们无法顾及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禽兽灭绝的时候。

不仅如此,我们现在大量使用高效“杀虫剂”、“除草剂”,会导致多少种生物灭绝?近年来又出现了“转基因”的方式,这不仅使很多生物灭绝,而且也使自然的那些生物失去自我生殖能力。

所谓“转基因作物”,就好比是由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骡子本身没有自我生殖能力。当“转基因作物”普遍种植的时候,它的那种人为创造出来的极大“优势”,必然导致自然作物品种的灭绝。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37:《驺虞(邹鱼)(二)》2013.07.14)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35:《召南·何彼襛(荣)矣》(三)201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