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50:《诗经·邶风·日月》(二)(2013.10.13)
发布日期:2020-05-2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上次我们学习了《日月》这首诗的“诗序”和“第一章”。我们再把原文复习一下,然后继续学习后面三章。

诗序:“《日月》,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难(四声),伤己不见答于先君,以至困穷之诗也。”

第一章:“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故)处(楚)。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三、第二章讲解:

原文: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三声)。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1】国君有家可安身,天子之命但遵循。天子则须遵天道,上下一体安民。

上一章说的“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到了这一章,只改了后四个字,成了“下土是冒”。所谓“冒”,是“覆盖”的意思。

我们可以用“帽”来理解这个“冒”字。“帽”与“冠(官)”不同。帽子是实用性的,会把头部全遮住,以便保护头部。“冠”不是实用性的,不是起保护作用,而是起礼仪作用。

这个修改,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仔细思量,却有很大的不同,不可忽略过去。那么,差别何在呢?

“照临”所说的是“日”的作用,但是“日”是无法“下土是冒”的。能够覆盖“下土”的是上天,而不是太阳。

《毛诗郑笺》说,“覆犹照临也”,这个解释欠妥。因为如果这样解释,那么,此章的意思就是完全重复上一章的内容了,那还用再说一遍吗?

那么,解释为“上天”,其涵义就丰富而且深刻了。“日居月诸”,是“日”居宿在“月”,其中的“日”指国君,“月”指夫人,因此,犹如说国君以夫人为家。

可是,一国的国君不仅有自己的国家,上面还有“天子”,就好比日月的运行都是在天上运行,都是遵循天道。

打个很不恰当的比方来说,当初的诸侯国国君,在某种程度上,就好比当今中国的省长。天子则好比是当今的主席。

国君当然要保本国百姓的平安,但是,各个诸侯国国君却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否则国家则乱。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意思是说,在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的教化、对乱臣贼子的征伐,都由天子颁行;天下无道的时候,诸侯就会像军阀一样各自称霸,不遵礼乐教化,私自征伐他国。

如果由各国诸侯擅自决定一切,那么,最多能维持十代而不亡;如果由诸侯国国君下面的大夫擅自决定一切,那么,最多能维持五代而不亡;如果是大夫之下的普通官员擅自决定,那么,最多能维持三代而不亡。

另外,还必须要说明,并非天子就可以私自决定一切,而是要遵从天道,要有仁民爱物之心,要师法往圣前贤,要借鉴历史经验和教训。

孔子之前,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做到了,但孔子之后,直到今天,却没有任何一个“天子”做到,所以,后来的两千多年不是很理想。

但是,中国两千多年没有做到,未必中国将来就永远做不到。当前的中国,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完全认可华夏经典和华夏圣人,当然难以做到遵奉道义。

然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吗?要想尽可能接近或实现这种理想,就需要遵循道义,这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经典,修养自我。

我们再回到这首诗的讲解上来。从“天下”来说,天子为君,诸侯为臣,君臣都能遵循道义而行,然后可以使百姓安宁。

可是,卫庄公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治国安民上,当然也就是没有遵循天子之命。本来“天无私覆”,而且对“天下”无所不覆,卫庄公如此作为,意味着什么呢?

卫国的百姓不安,也就好比是卫国得不到上天的庇护了。实际上不就是如此吗?卫庄公的罪过,导致了州吁弑君,而卫桓公因此而死于非命。

乱臣贼子掌握了卫国大权,卫国的朝廷被颠覆了,百姓也不得安宁了。这是谁造成的呢?是卫庄公造成的。

2】一女一子成好字,一男一女结夫妻。人间男女多无数,成夫成妻却唯一。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跟第一章相比,也只是把“古处”改成了“相好”,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古处”是遵循往圣先贤所传下来的礼义而相处,侧重的是礼义问题。“相好”则是从“夫妻恩情”方面来说的。

我们来说说这个“好”的意思。从读音来说,有两种注音,一是读作三声,一是读作四声,我们这里采用读作三声的说法。

《说文解字》中说:“好,美也。从女子。”徐锴注:“子者,男子之美称。”我们就从这里说说“好”字与夫妻关系的问题。

既然是“从女子”,又是“美”的意思,也就意味着是男女之间相互感觉另一方的“美”。这个“美”不是建立在“美色”前提之上的。

虽然说是“互相”的感觉,但是,也需要注意,其中的关键是男子怎么看待。“子”既然是“男子之美称”,也就意味着男子首先要对得起“男子”这两个字。

“好色之男”,恐怕不能用此“美称”。知到男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品德,知到应该担当什么责任,然后才可以担得起“男子之美称”。

天下男女基本上各占一半,在那众多的女子之中,有多少可以真正称得上是相貌姣好的“美女”?即使确实是“美女”,那美色究竟能保持多少年?

《关雎》告诉我们的是,男女“以德相配”,因此,所谓“美女”,首先应该是“有美德的女子”,其次是“看着顺眼”。

所谓“夫妻和睦”,也是首先要“有德”,其次是“看着顺眼”、“听着顺耳”。既然已经通过婚姻确定为“夫妻关系”了,也就意味着从此就是“一家人”了。

就在成婚的时候,就意味着双方从此“不离不弃”、“白头偕老”、“从一而终”,“互不嫌弃”;就意味着接受了另一方的一切,;意味着夫妻应该担当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身为丈夫,就要从此尽力使妻子能衣食无忧,从此尽心尽力解救妻子的危难,从此让妻子安心乐意,这是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的。

身为妻子,就要从此尽心尽力担当起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孝敬公婆,生儿育女,辅佐丈夫,使丈夫没有“后顾之忧”,更没有“后院起火”之事。

既然是夫妻,那么,也就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不能说丈夫是为妻子做什么,也不能说妻子是为丈夫做什么,而应该说都是为这个家做什么。

一对夫妻,如果“各怀心腹事”,财物分明,遇事就把另一方当做挡箭牌,或者只顾自己而不顾另一方,那就根本不算是夫妻,就连“搭伙过日子”也不如。

夫妻之间,跟富贵与贫贱无关,与相貌美丑无关,与生老病死无关。却与个人修养和责任心有关,没有修养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家庭难以和睦。

如今通过恋爱而结婚的人,很多男女在结婚之前,刻意表现自己的好,也往往只看到另一方的好,甚至曾经山盟海誓,可是,结婚之后,却渐渐地不如以前了。

这样的所谓“恋爱”,几乎等于“欺骗”。“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天下男女无法数,此生相伴唯此人。两人能成为夫妻是多么难得。

一个“女”和一个“子”组合成一个“好”字,犹如一男一女结合为一个“家”。这个家里的夫妻,是“共甘共苦、荣辱与共”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即使有一方犯了错误,另一方怨恨是没用的。不仅没用,而且会使家庭更加不和睦,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

那么,怎么办?就像卫庄姜那样,从自身找原因,从自身的尽心尽力去解决,先能劝谏;劝谏无功,事情已成,要像卫庄姜那样,先要体谅,然后还要弥补。

可是,虽然卫庄姜如此贤淑,卫庄公的良知却被色欲蒙蔽,致使小妾僭越;卫庄姜劝谏无效,卫庄公贻误国事,乱了朝纲,致使州吁作乱,卫桓公被弑。

一个人只能与一个人“相好”,两者之间只能是夫妻。但卫庄公不听从劝谏,纵容小妾的僭越,已经完全不顾夫妻恩情了,在此情况下,卫庄姜反思以往,怎能不无限感伤?

《毛诗郑笺》说:“其所以接及我者,不以相好之恩情,甚于己薄也。”意思是说,卫庄公与卫庄姜,对奇偶所谓结发夫妻,卫庄公在对待卫庄姜的时候,却不顾夫妻之间的恩情,甚至竟然如此薄情。

3】有人犯罪当治罪,治罪须与罪相当。过轻过重均不可,诚敬正直两无伤。

“胡能有定,宁不我报”,与第一章也只是一个“报”字的不同,因此,我们就从这个“报”字的含义说起。

《说文解字》解释说:“报,当(荡)罪人也。从幸从[服字的右半部分](扶)。”《唐韵》说:“复也,酬也,答也。”什么意思呢?

《说文》对“字”的解释,绝大多数都是字的“本义”,其解释都非常简单,对于我们当今这些已经熟悉了“分条详解”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但是,要想学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就必须要学会《说文解字》的这种解释方式。须知,汉字的每一个字,基本上就是一篇文章。

再者,能从“本义”上理解一个字,就好比“由本及末”。曾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理解一个汉字,从“本义”出发,也是最好的方式。

曾经有几个朋友问我,是否需要学习“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我的回答是“不必”。传统的汉字、汉语,不需要另外弄出来一套专门的“学问”。

当然,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也有“专家学者”专门编撰出了《尔雅》、《说文解字》之类的字典辞书,但是,对于学习经典的一般人来说,根据经典注疏来学习已经足够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把经典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弄清楚,然后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落实到自己的心思言行之中去。

我在这里经常引用《说文解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我们现在都对所谓“现代汉语”很熟悉,但对那些本来就陌生的、或者被“现代汉语”扰乱了文字含义不熟悉了。

第二,我个人的职业是一位“教师”,出于职业的需要和习惯,出于深入学习的目的,我想把传统注疏没有讲到的地方弄明白,把已经讲到的部分用我自己的理解说清楚。

第三,汉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作用,可是,在世俗当中,有些字被庸俗化了,有些字则被误解了,我希望在学习和讲解的过程中,把汉字的雅正含义说清楚,以期能正本清源。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报”字的含义。其正体的写法是“報”,其中的“幸”字,当初没有“幸福”的意思,而是“有罪”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幸,所以惊人也。”也就是说,这个字表示的是“使人惊惧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解释呢?因为这个字在甲骨文中是一种刑具。

用刑的目的是什么?按照正道来说,不是为了让人“屈服”,而是为了让罪犯“顺服正道”,或者说是“向正道屈服”。

正因为如此,“不幸”也就含有了“无辜”的意思。“无辜”也就是“没有罪过”。知到了“幸”是“罪过”的意思,也就可以解释“报”字的含义了。

所谓“当罪人”是什么意思?是对有罪之人给以应有的罪名和惩罚。“从幸”就表示有罪,而“从[服字的右半部分]”则表示通过治罪而使之服从正道。

从这个意思加以引申,就有了“人做了什么就应该得到应该得到的”这个意思,即“报酬”、“报答”、“报复”、“报应”之中的含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中的“报”就是这个引申义的应用。在这里,“有罪”的含义没有了,但是,“使之服从正道”的含义还保留着。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里所说的“报”,不仅没有了“有罪”的含义,而且也没有“恰如其分”的含义了,因为这里强调的是加倍的报答。

其实,这种说法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样,都是因为社会上有的人“有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才有意强调“加倍报答”、“加重敬意”。

这种说法,当然是为了“劝善”,但是,它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睚眦必报”是为了“惩恶”一样,是世俗的说法,不是经典之言。

依据“以直报怨”来说,对于接受了他人恩惠的人来说,“以直报恩”就是了。关键在于有诚心、有敬意,然后落实在行为上就是了。

假如报恩过度,有可能会成为双方的负担,那就“事与愿违”了。“正直”之人,“施恩不图报”,也必然能“以直报怨”、“以直报恩”。

《日月》这首诗,此章中所说的“胡能有定”,意思是说,卫庄公竟然不能顾及夫妻恩情了,后宫岂能安定?朝廷岂能安定?国家岂能安定?天下岂能安定?

所谓“宁不我报”,《毛诗正义》解释为“尽妇道而不得报”,是说卫庄姜守德守礼,有情有义,尽职尽责,结果,卫庄公却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效果,终究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使得卫庄姜非常伤心。

然而,卫庄姜虽然非常伤心,却在卫桓公被弑,乱臣贼子当权的情况下,与戴妫(归)共同谋划,复仇定国,可见不是怨恨,而是感伤哀叹。

四、第三章讲解:

原文: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胡能有定,俾(比)也可忘。

1】太阳每天出东方,月亮每月从东起。光明普照天下人,一言一行合仁义。

所谓“日居月诸,出自东方”,其重点当然是在“出自东方”这四个字上。《毛诗正义》说:“日始月盛,皆出东方。笺云:自,从也。言夫人当(裆)盛之时,与君同位。”

《正义》的解释,兼及日月,也就是兼及卫庄公和卫庄姜两人。郑玄笺的解释偏重于卫庄姜了,此解尚有不到之处。

怎么理解郑玄笺所说的“言夫人当盛之时,与君同位”呢?这里所说的“夫人”当然是指卫庄姜。“当盛之时”是什么时候呢?

是卫庄姜在卫庄公心目之中还是“夫人”,卫庄公尚未对那位僭越的小妾动私欲的时候。“与君同位”是什么意思?

因为“夫妻一体”,因此,卫庄公在国君之尊位,卫庄姜身为夫人,也在尊位,犹如在坐北朝南的两把椅子上坐着,则国君在东侧,夫人在西侧,臣民则向北而拜。

为什么说此解尚有不到之处呢?因为此解没有说到“仁德”。从此章的下句来说,有“德音无良”一句,说明与“东方”必然有关。

日月虽然有别,却都能给天下带来光明和生机。所谓“出自东方”,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太阳和月亮都是从东方出现。

太阳是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月亮并非每天都升起,但是,从人类的视觉角度来说,每个月的月亮都是在东方天空开始出现,其后则出现在天空的时候越来越向西偏移。

从深层的含义来说,“出自东方”则有“居仁”、“止于仁”之意。因为东方不仅是日月初升的方位,更是与“仁”相对应的方位。

从所有人来说,既然生而为人,也就具有“恻隐之心”,由此而去“爱人”,以期达到“无不仁”的德行修养。这是“人”应有的良心和良知。

从国君和夫人来说,“为人君,止于仁”,这是《大学》中的说法。一国之君,礼应一切言行都出自仁爱之心,以期能够国泰民安。

再者,东方对应春季,春季是万物发生的季节。如果说天地为君,日月为臣,那么,日月从东方而出,好比是说,日月之光明是天地“好生之德”的践行者。

落实到卫庄公和卫庄姜身上来说,天子与王后犹如天地,卫庄公和卫庄姜则犹如日月。天子与王后的“仁民爱物”之心,要通过他们落实给卫国臣民。

另外,在日月两者之间,月亮本身虽然不是无光,但是,月光主要是来自日光。假如日光不强,则月光暗淡。

落实到卫庄公和卫庄姜身上来说,“夫为妻纲”,丈夫不仁,则妻子之位难正。卫庄公自私而好色,因此宠信小妾而违背礼义,导致小妾僭越而卫庄姜失位。

人间的所有夫妻,也是同样道理。夫妻皆是天地所生,需要把天地的好生之德落实给子女,这就表现为“慈”。“慈”是“仁”在父母身上的体现。

结婚多年的夫妻之间,没有多少“爱情”可言,更没有多少“激情”,因此,能够维持家庭和睦的,不是爱情和激情,而是德行。

在夫妻之间德行体现在相互之间的关心、相互谅解,相互体贴上,而不是互相抱怨、互相挑剔,更不是互相争斗。

以所谓的“感情”为借口,不顾妻子或丈夫,不顾父母和孩子,却移情别恋,乃至为此而离婚,虽然合法,却是无德的表现。

一个以所谓的“感情”为借口而抛弃配偶的人,对其他人的所谓“爱情”,也不可能是靠得住的,因为他本身就是无德的、不负责任的人。

2】人心感物而发声,组合相应称作音。中正平和才是乐(月),无良则非有德人。

“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毛诗正义》解释说:“音,声。良,善也。笺云:无善恩意之声语于我也。”

“乃如之人兮”,仍然是指卫庄公,我们在学习第一章的时候曾经说过,卫庄姜不忍心直指卫庄公,按照礼义也不应该直指卫庄公。

除此之外,不直指当事人本人,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即使不是“经”中的“诗文”,能够传诵于后世的意义,也在于这样的诗文具有普遍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之人”理解为一个“象”,大体上相当于当今文学之中所说的“文学形象”。这个“形象”不仅是“这一个”,更是用“这一个”象征“这一类”。

经典中的诗文,是用“这一类”来表明一个古今中外都能贯通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认为我们是在“欣赏”,不要认为是在学习知识,更不要认为是在了解历史事实,而是要学习这个道理。

《毛诗郑笺》说,所谓“德音无良”,是说卫庄公没有对卫庄姜说过任何良善之言、恩情之语。这是把“音”解释为“声”了。

其实“声”、“音”、“乐(月)”三者是不同的。《礼记·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声相应(硬),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必)音而乐(月)之,及干(竿)戚、羽旄(毛),谓之乐(月)。”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之心,在没有牵涉到任何外事外物时,是平静、平和的,当外在事物使人之心有所动时,直接发出来的就是“声”。

所发出来的“声”符合“宫、商、角(绝)、徵(指)、羽”,然后可以叫做“音”,如果不符合,那就只是“声”而已。严格说来,即使是这“五音”之中的任何一个,也只是“声”,还算不得是“音”。

因此,一般的禽兽所发出来的叫声,只能叫做“声”,而不能叫做“音”。我们用一个棍棒敲一个东西,那个东西直接发出来的就是“声”。

“五音”之间相互应和(硬贺),而且有节有法,然后才是真正的“音”。所以,“音”必须是符合“音律”的“中正相应(硬)之声的组合”。

至于“乐(月)”,则是指五音相互交错排列而用乐器表现出来,而且还要有盾牌、斧钺之类道具,而且有舞蹈相伴;

另外,“乐”还要发自内心的“中正平和”,使他人听到之后,也能消除躁动的欲望和情感,从而使内心变得“中正平和”。

由此来说,供人欣赏、令人动情的那些世俗“音乐”,只不过是“音”,不足以称之为“乐”。所以,《乐记》中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月)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围)能知乐(月)。”

所谓“德音无良”,怎么解释呢?“有德之人”所说出来的话,本来就应该是“良善之音”。可是卫庄公德行欠缺,因此,所说出来的话就算不得“良善之音”。

卫庄姜期望着卫庄公能够发出“良善之音”,所以使用了“德音”这个说法就,“无良”二字却否定了“德音”这个说法。

也许正因如此,《毛诗郑笺》才没有用“音”来解释,而是用“声”来解释。卫庄姜不忍心直接说卫庄公“无德”,而郑玄可以直接说卫庄公“无德”。

【3】庄公无德乱已生,庄姜伤感徒愤懑(闷)。一失足成千古恨,功过是非有定论。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毛诗郑笺》解释说:“俾,使也。君之行如此,何能有所定,使是无良可忘也。”

第一章的“胡能有定”,侧重说的是怎能使国家安定;第二章,侧重说的是怎能使朝廷安定;此章,则是侧重说怎能使内心安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章是从礼义角度来说的,第二章是从国君与夫人的夫妻恩情来说的,第三章则是从国君的德行来说的。

当然,三者之间又是贯通在一起的,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不守礼义,不顾恩情,缺乏德行,三者的任何一方面,都会使国家难以安定,而缺乏德行则是根本原因。

因为德行欠缺,则必然夫妻恩情淡薄,必然不守礼义,正如《礼记·大学》所说的那样:“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俾也可忘”,理解起来稍微难一些。“俾”是“使”的意思,不过后面省略了“所使之人”;而且前面的“胡能”二字也贯通到“俾也可忘”这一句了。

使谁可忘呢?首先,卫庄姜想要忘记卫庄公的“德音无良”,可是,这是事实,而且已经导致了悲剧发生,卫庄姜即使想要忘掉卫庄公的“德音无良”,又怎能忘掉呢?

其次,卫庄姜期望卫国的良臣贤士能忘掉卫庄公的“德音无良”,可是,一国之君竟然无德无礼,给卫国造成了如此严重的创(疮)伤,良臣贤士怎能忘掉?

再次,卫庄姜期望卫国百姓能忘掉卫庄公的“德音无良”,对百姓所造成的伤害永远无法挽回,百姓岂能忘掉呢?

每个人的一生,其足迹都是自己走出来的。时间的进程无法回转,人生的历程无法重来。卫庄公的无德,卫庄姜的贤淑,永远留在了历史上,谁能改变?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贤德,千秋万世不会改;桀纣、幽厉、胡亥、隋炀、秦桧之邪恶,千秋万世不会变。

我们每个人生于当世,然而,我们应该知到:“以今观今则谓之今矣,以后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以今观古则谓之古矣,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今天为卫庄公“无德”而慨叹伤感,如果我们自己不修身,却自以为是地拿自己的一生做试验,终究会使他人、后人为我们而慨叹伤感。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51:《诗经·邶风·日月》(三)(2013.10.20)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49:《诗经·邶风·日月》(一)(201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