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63:《诗经·邶风·凯风》(三)(2014.01.05)
发布日期:2020-05-26   点击:

各位群友,晚上好!从本次开始,我们的讲座再增加“读书明心”和“南华国学研究会”两个QQ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来学习华夏经典。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邶风·凯风》。上次我们还没有把此诗的“诗小序”讲完,我们就接着讲其中最后一句,然后讲正文。

诗序:《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

【8】淫风流行贞节坏,寡妇改嫁受推崇。自私自利成风尚,国家人人心不同。

《诗序》说:“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这里没有谴责这位“不能安其室”的母亲,因为这位母亲也可以说是“淫风流行”的受害者之一。

然而,作为母亲,不能以此为理由自我辩解。孟子说:“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毕竟这位母亲之德不周,才会受“淫风”所害。

这位母亲会如何自我辩解呢?按照程子所说的,会说因为担心自己被饿死、被冻死,所以才要改嫁。这是因为担心未来的生死问题而不守贞节。

在“淫风流行”的情况下,自我辩解的理由恐怕不再是自我的生死忧虑,而是“个人幸福”的问题:“丈夫已经不在了,我有权力寻找自己的幸福。”这就更谈不到贞节了。

何谓贞节?《周易·乾卦》卦辞说:“元亨利贞。”其中最后一个字是“贞”,对应一年之中的冬季,这是万物凋零的季节。

万物虽然凋零,但是,生机不能凋零,恰恰相反,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涵养生机。从一个人来说,遇到艰难时刻,遇到生死关头,就好比到了冬季。

在这个时候,仍然能坚守正道而矢志不渝,才算是“贞”。“贞”有“正”和“固”两方面意思。孔子说:“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雕【凋】也。”正是此义。

自古以来,仁人志士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英雄豪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就义,都是这种“贞节”的表现。

所谓“淫风流行”,也就意味着社会风气不再倡导这种“贞节”,而是倡导“个人幸福”,不顾他人了;倡导“活人不能为死人活着”,不顾死者了。

更有甚者,则是追求“欲望满足”,包括“房事欲望”。“欲望是发展的动力”、“房事欲望的满足是夫妻的保障”,此说被世人广泛宣传,也就是“淫风流行”。

当“淫风”已经“流行”的时候,当然也就意味着世人对“贞节”、“操守”的放弃,那些有“贞节”、“操守”的人,反而会被看做“悲剧”、“傻瓜”。

在这种风气流行的时候,,元代关汉卿所作《窦娥冤》中的窦娥、明朝人高明所作《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都被看作是“悲剧”,是“愚孝”;

在这种风气流行的时候,岳飞先生、文天祥先生等,这样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会被认为是“愚忠”,曹操之类的奸雄反而会受到人们的吹捧和赞美。

当此之时,即使在上位的人意识到了其问题的严重性,想要歌颂这个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时候,百姓也往往虽有敬慕之意,却无学习之心了。

说到底,“淫风”是“自私自利之风”的体现。人人讲求“权力”的社会,则是千万人成千万条心的社会,即使夫妻也会成为“搭伙过日子”的两个人。

【9】淫风流行人中毒,淫风不止害难除。世人同情或厌恶,常因所见情便殊。

这位母亲要改嫁,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她的七个孩子。可以想象,这七个孩子的心情。然而,《凯风》不是从这七个孩子的心情来说,而是从他们的“孝道”和“心志”而言。

情,是个人性的;孝道和心志,兼顾个人与国家社会。情,由外在事物所引发;孝道和心志,由内在之心去对应外事外物。

《诗序》说:“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可是,《毛诗正义》却说:“此与孝子之美,以恶(物)母之欲嫁”。

这里不是说七个孩子厌恶“母亲想要改嫁”,更不是厌恶他们的母亲,而是说读此诗的人往往会厌恶这种舍弃孩子而改嫁的做法,也往往厌恶这种想要改嫁的母亲。

《正义》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理解,却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这里所用的是“厌恶”,而不是“痛恨”,更不是“批判”。

“厌恶”是从情感上来说的,而且是一种社会舆论,不是法律。当人们看到无人赡养的公婆、无人照料的孩子时,一般都会对那位“狠心”改嫁的母亲产生厌恶。

可是,人们看不到无人赡养的公婆、无人照料的孩子,所关注的却是那位想要改嫁的妇女时,这种厌恶之情可能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赞同那位妇女的改嫁。

这种“情感”的转变,原因何在?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杀了去用作祭品,却下令改为杀羊当祭品,为什么爱牛不爱羊呢?孟子说,是因为“见牛未见羊”。

见到因为儿媳改嫁而无人赡养的老人就同情老人,见到因为母亲改嫁而无人照料的孩子就同情孩子,见到失去丈夫而想要改嫁的妇女就同情妇女,就跟齐宣王的做法一样了。

君子之仁,不因为见到与没见到而情有偏颇。因为君子的修养,在于情发于真心诚意,而不被外事外物所左右。

第二,《正义》所“厌恶”的侧重点是“母之欲嫁”,而不是侧重“欲嫁之母”。为什么?因为“母之欲嫁”是因为“淫风流行”所致,“欲嫁之母”则是个人之事。

当“淫风流行”的时候,责备某个人的做法,改变不了根本问题,最需要改变的是“淫风”。“淫风”不止,“淫风”的受害者就会像韭菜一样割一茬再生一茬。

比如,当贪污成为一种风气的时候,惩罚几个贪污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杀鸡儆猴”,被杀的鸡死得冤,而且未必能把猴子镇住。

无论是贪官污吏,还是贪污的平民,有贪污行为则必然是小人。当欲望或利害越来越大的时候,行险侥幸之心就会使小人无所不为,乃至无恶不作。

10】欲止淫风在孝道,孝道成风天下宁。孝子之心志于孝,如此孝道方可成。

《诗序》为什么从“孝道”和“心志”而言呢?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孝道”是根治和应对“淫风”的关键所在。

《孝经》中有孔子一段话:“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型】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这也就是说,天子之孝,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天下风气的问题。上行下效,天子尽孝则天下孝,天子虚伪则臣民不诚。

为什么“母亲”都想要改嫁,不顾七个孩子了,孩子还要孝顺这样的母亲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子,止于孝”。换句话说,孝顺是子女的本分。

前几天,看到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很坏,就像大舜的父亲和继母那样,子女应该怎么对待?”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已经自己做出回答了。既然是“像大舜的父母”那么坏,那么,“像大舜那样对待父母”就是了。

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底)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瞽叟可以说是天下的父亲之中最为愚顽的,竟然几次要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舜。但是,舜能够通过自己的赡养和感化,竭尽心力而侍奉双亲。

大舜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使父亲不仅得到了最好的赡养,而且成了一个慈父,并获得了真正的喜悦和快乐,这叫做“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

天下最愚顽的父亲都能被侍奉得喜悦快乐,也就意味着天下没有侍奉不好的父母,如果没有使父母得到快乐,只是因为自己尽孝还不如大舜而已。

舜侍奉瞽叟而使瞽叟得到喜悦快乐,也就是说,天下的子女也因此而知到只要自己尽心孝顺父母,就能使父母得到快乐;

天下的父母也因此而知到只要自己以慈爱之心对待子女,就能使子女得到快乐,这叫做“瞽瞍厎豫而天下化”。

舜能使瞽叟获得喜悦快乐,也就使天下之人知到了“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的道理,然后,能能各尽其道、各安其位,这叫做“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

像舜这样,能使自己的父母得到喜悦快乐,被天下之人作为孝子的法则,进而使天下之人乃至后世之人也能孝慈,这才叫做大孝。

其次,成全孝道,在于孝子的心志。这位母亲的七个子女,对母亲想要改嫁的做法,没有厌恶、怨恨之心,而只有自责之心。

《正义》说,《诗序》所说的是“自责之由”,而《诗经》的诗歌原文则都是“自责之辞”。这也就是说,七个孩子都不是怨恨母亲,而只是责备自己。

有人会说:“这样的母亲,凭什么还要孝顺她?子女有什么可自责的?”旁观者如此看问题,还可以理解;子女对待自己的父母却如此看问题,那就真成问题了。

为什么真成问题了呢?因为这么看问题,也就背离了孝子的心志,因此,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孝子了。

在“淫风流行”的情况下,这位母亲想要改嫁,却还没有改嫁,应该还在因为子女而有所犹豫,当子女让这位母亲伤心的时候,无异于对她改嫁想法的推波助澜。

《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李氏曰:“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厎豫者,尽事亲之道,其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只为天下无不是厎父母。’

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不是处耳。’”

也就是说,子女侍奉父母,只是在尽自己的心而已,即使是父母有千错万错,孝子都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尽到孝心,所以说“天下无不是得父母”。

天下之人,身为子女而把错误归咎于父母,也就不可能尽孝;天下那些弒其君、弒其父的人,常常是从专门找父母的错误而不知尽自己的孝心开始的。

三、《凯风》讲解:

第一章:凯风自南,吹彼棘(及)心。棘心夭夭(腰),母氏劬(渠)劳。

1】凯风吹拂人快乐,母爱深入子女心。身为子女不成材,深愧母亲一片心。

《诗序》说此诗所写的是“淫风流行”时之事,这是因为“六经皆史”;但是,此诗题目为“凯风”,诗句没有任何提及“淫风”之事,因为六经都是“先王政教之书”。

因为是“政教之书”,所以,“六经”都从正面立言。比如《诗经·邶风》从卫庄姜而言及卫庄公、州吁,而不从卫庄公、州吁言及卫庄姜;

再如,《书经》有《尧典》、《舜典》,绝无“桀典”、“纣典”;《仪礼》只说礼,而不言非礼;《易经》、《春秋经》也只从正道而言。

“凯风自南”,是说凯风从南方吹来,凯风是使人快乐的风,也是使草木成长的风。诗中的母亲宽厚慈爱,把七个儿女抚养生长,这种慈爱就好比这凯风。

这里没有说到父亲,但是,既然“凯风”是“南风”,又与“礼”相对应,那么,“礼”也就暗含于其中。

父母依“礼”而成婚,然后有这七个儿女;七个儿女的生长,当然离不开父母之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这不是身为子女者所宜明言。

为什么这里只说他们的母亲,而不说父亲呢?因为他们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而且现在他们的母亲想要改嫁而去。

再者,如果身为子女,言及他们的父亲,以此来劝说他们的母亲不要改嫁,其中则含有子女责备母亲之意,也非所宜。

“棘”是一种丛生、多刺的小树,即酸枣树,是一种难以生长、难以成材的树种,“棘心”是指酸枣树的幼芽。

此诗在使用“棘”这个“象”的时候,当然不是取它“难以成材”之意,而是取它“难以生长”之意。

因为酸枣树生长速度很慢,难以生长,所以,这七个儿女用酸枣树自比,表明母亲养育他们的艰难困苦,同时也有责备自己不成材之意。

从酸枣树来说,“棘心”指的是酸枣树的“幼芽”,但是,当用它来指这七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能说仅仅是“幼芽”,而是指七个孩子的心了。

“棘心夭夭”,意味着酸枣树的幼芽生长得很茂盛,好比是儿女逐渐成长了起来。“夭夭”是茂盛的样子。

“母氏劬(渠)劳”,直接点明儿女生长的全部过程都是母亲辛苦操劳的结果。“劬劳”,就是因为过于劳累而像生病一样。

可想而知,一个母亲,孕育生养七个孩子的艰苦。由此表明,孩子们深深知到母亲的艰苦,永远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

2】一家之中父如天,母亲则如子之地。阴阳皆须合正道,轻阴轻阳均悖义。

此诗写的是七个儿女表达对母亲的孝顺之心,没有提及他们的父亲。在一家之中,父母就好比是天和地。

从父亲和母亲的分工来说,至少,父亲需要保护妻子和儿女,母亲则需要保住丈夫和儿女的立足之地。

可是,七个儿女失去了父亲,父亲的责任也要由她担当起来了。本来,孕育七个儿女就很辛苦,失去丈夫之后,独力抚养七个儿女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在此借题发挥,从父母关系来说一说阴阳关系。因为人们对阴阳的关系往往有误解,因而对父母关系也往往有误解。

人们往往对战场厮杀的英雄充满敬佩之情,但对分娩的母亲却不知敬佩;往往重视“社会工作”,却对“家庭工作”重视不够;

往往对冲锋陷阵的前线战士有敬意,却对主管后勤的人士敬意不够;往往对冒险好勇之事很关注,却对繁琐家务之事关注不够。

再从大处来说,人们往往对“天”尊崇有加,而对“地”却常常轻视;往往对“发展”格外重视,却对“敛藏”重视不够。

这些都是世俗的偏颇,不是经典的本义。须知,《易经》以“乾坤”为门户,而不仅仅是“乾”;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不仅仅是“阳”。.

“重阳轻阴”与“重阴轻阳”,两者都是偏颇。阴阳道正,都不违背道;以道行阴阳,阴阳之道皆正。

《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也并非只知守“雌”、“黑”、“辱”。

父母对子女都是出于“慈”,但“慈”的表现不同;子女对父母都是出于“孝”,但“孝”的表现不同。

接下来的三章,有些字词需要详细探究,限于时间,今天我们就先不学习了,下一周同一时间,我们再来学习。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64:《诗经·邶风·凯风》(四)(2014.01.12)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64:《诗经·邶风·凯风》(二)(201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