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群友,晚上好!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诗经》系列讲座,增加三个群,雪若薇香群、阳明心学群、佰佳学社-学以致用群,欢迎新老朋友一起学习中华经典。
在讲座过程中,敬请各位群友不要插话,以免影响其他群友;敬请先不要提问,等到中间和最后专门的“问答时间”再提出问题。
因为昨天是清明节,我回老家上坟,今天下午才赶回济南,准备时间不够充分,所以,今晚的讲座内容比以往少一点。
请先读一读诗序和此诗原文。诗序:“《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
原文:◎匏有苦叶,济(记)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气)。◎有瀰(迷)济盈,有鷕(咬)雉(志)鸣。济盈不濡(如)轨(鬼),雉鸣求其牡(母)。
◎雝(雍)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带)冰未泮(盼)。◎招招舟子,人涉卬(昂)否(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4】流水有深也有浅,八月水深难渡时。水深有危更须谨,父母一错悔也迟。
上次我们学习的是“诗序”,由此而知到了此诗的宗旨是“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然后,又详细地说了说“匏有苦叶”的内在含义。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所谓“济有深涉”,表面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渡口的水很深,很难过去”。不过,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却不是这么简单。
上次讲座时我们说过,“匏有苦叶”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匏叶根本不能吃,却能到八月结出葫芦,葫芦可以用来帮助人渡水。
与此说相对应,“济有深涉”也有这么一种解释,那就是说,因为水很深,就像匏叶不能吃一样,这样的河水也不可渡。。
从这种解释来说,此诗所要说的是,夷姜就好比是卫宣公所不能吃的“匏叶”,卫宣公与夷姜之间,就好比是隔着一条永远不能渡过的河流。
对“匏有苦叶”的第二种解释是,匏的叶子在八月之前可以吃,到八月之后就再也不能吃了,这是从时间上的宜忌来说的,其实是则是从礼的角度来说。
与此相对应,“济有深涉”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说水有深的时候,也有浅的时候,要渡河也需要根据水的深浅做出适当的决定,这也是从礼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根据的是《毛诗正义》的说法:“男女之际,安可以无礼义?将无以自济也。”
这里,把“济有深涉”之中的“济”字,看成了男女之间必须遵循的礼义,也就是说,如果婚姻没有媒人,就好比过河没有船。
这是从婚姻的大原则上来说的,也就是说,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轻则可谓“私定终身”,重则可谓“无礼无耻”。
再根据《毛诗郑笺》,其中说得更详细:“既以深浅记时,因以水深浅喻男女之才性贤与不肖及长幼也。各顺其人之宜,为之求妃【配】耦。”
所谓“以深浅记时”,怎么记时呢?水深之时,是指夏历八月,这与八月匏叶变苦、八月结出葫芦相一致。
既然河水有深的时候,有浅的时候,可是为什么却在“八月水深”的时候“渡”呢?除了八月是“阴阳交通”之时以外,应该还有其他含义。
也许因为八月是水最深的时候,一方面说明是最危险的时候,另一方面也说明是最需要谨慎小心的时候。
从这个角度来说,男女双方的父母为儿女确定终生大事,当然也就是需要非常谨慎小心的事,一旦有所差错,就会使父母感到永恒愧疚,无法挽回。
【5】水深可渡不可涉,水浅撩起衣服过。可叹宣公与夷姜,水深至极却敢涉。
既然“济有深涉”所说的是水有深浅之时,就自然而引出了后面的“深则厉,浅则揭(气)”一句,也就是说,在水的深浅不同之时应该怎样渡过。
这里涉及到了四个字,“济”、“涉”、“厉”和“揭”,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一个地来说一说。
《毛诗正义》说:“济,渡也。”我们从这两个字的构成来说,“济”是“从水,齐声”;“渡”是“从水,度声”。我们就从“齐”和“度”字的意思来说。
“济”是说“渡水”的过程中,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毫无遗漏,无不恰到好处。“渡”是说“渡水”的过程中,无不符合标准,无不符合要求。
“涉”字是“从水,从步”。这里的“步”字,意思是慢慢走路,但是,在“涉”字之中却不是此义,而是两只脚分别在水的两侧;
因此,“涉”字的意思是,徒步从水中走过。所以,《说文解字》用“徒行厉水”解释此字。所谓“徒行”,是步行;所谓“厉水”,应当是“历水”,即从水中走过。
《尔雅·释水》中说:“由膝以上为涉。”《毛诗正义》的解释与此完全相同。这应该是从水的深度来说的,也就是说,从淹没膝盖的水中走过就叫做涉。
可是,“深则厉”之中的“厉”字是什么意思呢?《毛诗正义》说是“以衣涉水为厉,谓由带以上也。”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难理解。
怎么叫做“以衣涉水”?就是直接穿着衣服趟水过河。怎么叫做“由带以上”?说的应该是水的深度达到腰带以上的地方。
《韩诗》说“至心曰厉”,意思是说,水的深度达到了心口之处,由此可以印证“由带以上”的含义是表示水很深。
可是,又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解释,那就是《毛诗正义》中的一段话:“《说文》作‘砅(利)’,云:‘履石渡水也。’”这里的说法与“深则厉”之意不合。
为什么说不合呢?因为“履石渡水”就是踩着水中的石头走过去,表示的是水很浅的样子,所以,无法与“深则厉”之中的“厉”字之义相合。
那么,“深则厉”是说“水太深就直接穿着衣服过河”呢,还是说“水深达到了胸口的高度”呢?从“浅则揭(气)”来看,应该是前者。
《毛诗正义》说:“揭,褰【搴】衣也。”意思是说,撩起衣服下摆。这也就是说,“浅则揭”就是在水浅的时候就撩起衣服下摆过河。
说到这里,就可以明白了“深则厉,浅则揭”的含义,可是,由此却又引发出一个新的疑问:说是“济有深涉”,这里所说的却不是穿着衣服过河就是撩起衣服过河,为什么呢?
这样的做法就只能是“涉”,而不能叫做“济”。从这个意思来说,正切合卫宣公和夷姜之事。本来,深水可渡而不可涉,可是,卫宣公呢?
卫宣公与庶母夷姜之间,本来就像生活在一条深不可测的河流两岸的人,即使是用“媒人”也不可,更何况没有媒人的私通乱伦呢?
所以,他们的做法就好比是既不用车船过河,也不用葫芦;不管水深水浅,却不顾礼义廉耻,竟然趟水过河。
不过,我们这里刚刚说的这个意思,在《毛诗正义》里,对此没有太多的阐发,为什么呢?因为过多、过重地攻击卫宣公,则有失温柔敦厚之旨。
【6】水有深浅有喻义,丰俭随宜不可废。婚前选择须慎重,一旦成婚莫怨悔。
“深则厉,浅则揭”是否还有别的含义呢?当然还有。首先,《正义》说:“匏有苦叶不可食,济有深涉不可渡,以兴礼有禁法不可越。”
意思是说,礼法和禁令都有不可逾越的底线。当禁而不止、令而不行、有礼不遵、有法不依的时候,个人的灵与肉,以及家庭、国家、社会都将混乱不堪。
男女婚姻无礼,则夫妇不和;夫妇不和,则上难孝长辈,下难教子女;如此,必然家国难安。婚姻之事,何等重大。
其次,《正义》说:“过水随宜,期之必渡,以兴用礼当随丰俭之异。若时丰则礼隆,时俭则礼杀(晒),遭时制宜,不可无礼。”
意思是说,虽然各种礼仪可以根据各种情况而有丰俭之别,但是,决不可无礼,也不能随意改变礼仪形式。
任何礼仪,都是首先要有诚心敬意,即使是家庭富贵,也只应力求礼仪完备而已,而不是铺张浪费,摆排场给别人看。
《论语·子路》中说:“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根据《论与正义》和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要》之说,我们来看看此段话的意思。孔子评论卫国公子荆善於治家:
“刚开始有了礼仪之中必须用到的东西,就说‘大体上合乎礼的要求了。’稍微有所增加,就说‘大体上可以礼仪完备了。’比较富裕了以后,就说‘大体上可以使礼仪完美无缺了’。”
再次,《正义》说:“若其无礼,将无以自济,故虽贫俭,尚不可废礼。君何为不以正礼娶夫人,而与夷姜淫乱乎?”
这里直接说到了“刺卫宣公”之意,国君应该以正礼而娶“夫人”,不应该“废礼”而去“与夷姜淫乱”。
其四,《正义》说:“行纳采之法如过水,深则厉,浅则揭,各随深浅之宜,以兴男女相配,男贤则娶贤女,男愚则娶愚女,各顺长幼之序以求昏。”
男女相配,父母事先应当重视是否门当户对、贤愚相近、年龄相配、才貌相当等各个方面的条件,如此才能尽力减少不幸的婚姻家庭。
然而,婚前的选择应当如此,这是人之常情,不可置之不理,但是,一旦结婚之后,若无特殊情况,就不宜再行改变。
经典这么说,不是强加于人。圣人不会来强加给任何人,经典更不会来强加给任何人。愿意学习而遵循的人,可能达不到完善,但步步都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