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86:《诗经·邶风·谷风》(十)(2014.07.06)
发布日期:2020-05-26   点击:

各位群友好!讲座增加“鬼谷子权谋术论坛”、“谋圣鬼谷子纵横术”两个群,恢复“如是我闻军事历史哲学”群。欢迎朋友们来一起学习经典。

欢迎有志于学习君子之道的朋友一起学习,敬请不要以研究、评判、鉴赏、娱乐的态度对待经典。

请先读一读《毛诗正义》中此诗的序:“《谷风》,刺夫妇失道也。卫人化其上,淫于新昏【婚】而弃其旧室,夫妇离绝,国俗伤败焉。”然后,我们学习第四章。

五、第四章讲解: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无),黾(民)勉求之。凡民有丧(去声),匍匐(蒲扶)救之。

1】有意达高可用就,礼所当然则用即。自称劳苦像夫妻,互相怨恨非夫妻。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从字面意思来说,难以理解的是“就”和“方”两个字。

《说文解字》说:“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也就是说,“京”字是“高大”之义,“尤”字是“超凡出众”之义。

合起来说,“就”的本义是“超凡出众的高大之处”。但是,后世常用之义,却是“尽心尽力达到‘超凡出众的高大之处’”。

这个意思与“即”字很接近。《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意思是说“靠近饭菜去吃饭”。其中左边部分是从摆放的饭菜而来,右边部分则是一个面朝饭菜跪坐着的人。

段玉裁先生说:“‘即’,当作‘节’。《周易》所谓‘节饮食’也。节食者,检制之使不过。故凡‘止于是’之词谓之‘即’。”“止于是”,意思是“就是这样”。

把“就”和“即”比较一下,可知“就”有郑重、尊重之意。比如“就位”有“请到上座”之义,“就餐”则必“吃饭”郑重。

“即”字虽然有时有郑重之意,却一般没有尊重之意,不过,其中含有“礼应如此”之意,比如,说某个君主“即位”,本来意味着此人礼应登上此位。

询问比人“在何处高就”,其中的“高就”这个词,就含有很郑重而且尊重之意,不能说“高即”;所谓“各就各位”,应该比“各即各位”多一点敬意。

现在,我们在使用“即”和“就”的时候,一般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在口语之中,“就”基本上降低到了与“即”字相通的涵义。

在此诗中,“就其深矣”和“就其浅矣”,这个“就”字都含有“尽心尽力”、“愿意如此”、“期望达到”的意思,而不是对劳苦和危险的报怨。

在夫妻之间,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当他心中只有这个共同的家,而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的时候,当他们同心同德的时候,都不会把自己应当做的事看做“功劳”或“苦劳”。

一旦夫妻离心离德了,就会有些做丈夫的或者做妻子的开始强调自己的功劳或苦劳,此时,意味着夫妻不像是“一家人”了。

如果由此再恶化一步,就是“丈夫”说自己为“妻子”付出了多少,或者“妻子”说自己为“丈夫”付出了多少,此时,意味着夫妻犹如“各自独立的两个人”了。

【2】方字本义是联竹木,由此变化造舟船。泭字音浮附水面,可谓实用又价廉。

“方”是什么意思?《毛诗郑笺》说:“方,泭(浮)也。”可是,“泭”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说:“泭,编木以渡也。”

下面,我们据段玉裁先生《说文解字注》作解。“方”的意思是“一只船,像把两只船并联在一起的样子”,它的下面像两只船,上面像是把两只船的船头并联在一起的样子。

因为“方”本来就是用来渡水的“船”,所以,既可以加“水”而写作“汸(方)”,也可以加“舟”而写作“舫(访)”。

《尔雅·释水》说:“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其中的“方舟”,指的就是“方”的本义,后来用“舫”取代了这个意思。

这么说来,“方舟”和“特舟”都是正规的“舟”;前者本来应该是像两只船并联在一起,后来则可以指像有两只船合在一起那样又大又稳的船;后者则指小船。

无论是“方舟”还是“特舟”,都是从最简单的“泭”变化而来的。“编木以渡”,就是把树木或木板连接在一起用来渡水,不过,也可以用竹子、芦苇之类的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叫做“筏子”,可以叫做“竹排”。这个“排”字,原来应该写作上面一个“竹”字、下面左边“木”右边“卑”,或者写作“簰”,简化为“箄”。

段先生说,把像联并在一起的两只船那样的船叫做“方”,是“方”字的引申义,而不是本义。本义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把两个比较大的树木或者木板联并在一起;

有的地方用竹子,因为竹子不像树木那么粗大,不像木板那么宽厚,所以,就把众多的竹子联并在一起,这样,也就叫做“箄【排】”或者“筏”了。

在水不是很深很大的地方,不需要用很大的箄或筏,有小一点的就可以了。这种小一点的箄或筏,就叫做“泭”。

这种“泭”,就像漂浮在水面上一样,所以,其读音与“浮”相同;同时,它又不能离开水面,就像“依附”在水面上一项,所以,其字形写作“泭”。

所谓“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是不是说绝对化的规定呢?当然不是。大夫乘坐方舟,士乘坐特舟,是就礼仪尊严来说,

不是说大夫就不能乘坐特舟、士就不能乘坐方舟,也不是大夫和士绝对不能乘坐竹排、木筏之类。同样,庶人也不是不能乘坐方舟、特舟。

制造方舟、特舟,都需要很高的技术,所使用的材料也很讲究,所以,庶人未必都能造得起、用得起。而“泭”这样的竹排、木筏对庶人来说,很方便实用,而又物美价廉。

《论语》之中,孔子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其中的“桴”是临时借用过来,表示“泭”字之义的。

【3】比较方有水深浅,万事本身无难易。心存难易常误事,为与不为但由义。

说完了“就”字和“方”字,“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其字面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上一章说的是“毋逝我梁,毋发我笱(狗)。我躬不阅,遑恤我后”,为什么这一章忽然跳到了“深浅”的问题?

因为“梁”是把水隔开成为鱼池的像桥梁一样的东西,它立在水中,建在水上,却不把水完全隔断。“笱”是放在“梁”的通水口,用来捕鱼的工具。

“梁”与“笱”是捕鱼所用,这里的“深浅”则是为了说“捕鱼”的人与事。“捕鱼”之人是谁?是此诗之中被弃的这位妇人。

如何“捕鱼”?到水深的地方去,则“方之舟之”,也就是说,或者乘坐筏子,或者乘坐小船,虽然不直接到水里去,却很危险。

到水浅的地方去,则“泳之游之”。《郑笺》说:“潜行为泳。”也就是说,游是在水里一致有身体的一部分露在水面上,泳是有事吧身体全部潜伏到水面以下。

在水浅的地方,用游泳的方式去收鱼笱之中的鱼,这种劳作方式既危险又辛苦。从其中的“就”字可知,这位弃妇当初无怨,现在无悔。

《毛诗正义》说:“言深浅者,喻君子之家事无难易,吾皆为之。”意思是说,这里说水深的时候怎么做,水浅的时候怎么做,说的不仅仅是捕鱼之事,而是用来代指所有家事。

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指抛弃有德之妇、迎娶貌美之女的男人,其人实在不是“君子”。以“君子”来称道,意味着期望天下男子有君子之德。

“无难易”是什么意思?是无论是艰难还是容易。到水深处捕鱼当然艰难,不过,到水浅处捕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诗中弃妇自己说的时候,可以从难易上说;我们读诗的时候,不要仅仅从难易上考虑。所谓“吾皆为之”,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已。只要该做,就不管难易。

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也就是说,事情本身无所谓难易之别,难易之别是人的原因。这是“难易”的一种情况。

至少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比较出来的,可是,比较能靠得住吗?比如,做饭、扫地似乎很容易,但是,几十年如一日,每次做饭、每次扫地都做好,很不容易。

生养子女容易吗?种地、做工、经商、当兵、从政,哪一种容易?哪一种难?自己该做的事,就不要去计较难易;看到别人做事,不要认为多么容易。

畏难而退,其实是做事前前心里先把事情确定为“艰难”。每天都吃饭,吃一辈子饭,容易吗?一顿饭一顿饭地吃过去,一辈子过去了,回头再看,难吗?

“大意”、“轻敌”,都是事先在心里把事情确定为“简单”、“容易”了。正因如此“大意”或“轻敌”,所以,产生了众多的错误,造成了众多遗憾。

【4】夫妇无别乱之道,夫妇职责应分明。一方尽职尽责后,互帮互助夫妇情。

对“何有何亡(无)”,《毛诗正义》解释说:“有谓富也,亡(无)谓贫也。”由此来说,这里所说得“何有”所指的是已经富有什么,“何亡”是指还缺少什么。

这是把“有”解释为“多”,把“亡”解释为“少”,所使用的不是“有”和“亡”的原义。按照这个意思,“黾(敏)勉求之”也就有了《郑笺》与之相对应的解说。

《郑笺》说:“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吾其黾勉勤力为求之,有求多,亡求有。”意思是说,结婚时家中已经有的,我尽力使之增多;家中缺少的,我尽力补全。

如此解释,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似乎家中的一切都是这位妇人所做,到鱼梁捕鱼的时候,乘筏乘船,或者游泳,都是她去做,那么,她的丈夫难道就什么也不做吗?

再者,夫妇毕竟有别,妇人之道,与丈夫不同之处在于,她重点是要伺候公婆、相夫教子,丈夫不在的时候才不得不把丈夫的事情也由她承担起来,

可是,这首诗里面,既没有说到她死后公婆之事,也没有相夫教子之事,几乎可以说她就像一个男人一样,甚至像一个没有丈夫的妇人一样了。

如果这样,那么,“诗序”中所说得“刺夫妇失道”之中,所“刺”的也包括这位妇人了。就像《礼记·昏义》所说得那样:“男女无别,大乱之道也。”

不过,假如这位妇人是被迫如此,那就不仅不应该被“刺”,而且可悯可叹了。从“就其深矣”、“就其浅矣”、“黾勉求之”来说,她不是被迫的。

丈夫做好了自己的事之后去帮助妻子,或者妻子做好了自己的事之后去帮助丈夫,都是正常的,而且是应该的;

但是,如果夫妇双方之中,一方不顾自己的事,却去做另一方应该做的事,或者一方把另一方的事全都自己做了,都属于“夫妇失道”的做法。

我这里所说得这个问题,究竟是不是《毛诗正义》的意思呢?从下面的“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来说,这位妇人不是那种应该被“刺”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位妇人有那样的做法,是“救难之心”,不是自己不顾公婆、子女,不是自己把丈夫的事业由自己担当起来,

而是因为丈夫不担当丈夫的职责,不尽丈夫所应尽的义务,所以,她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不得不自己勉力去做那些事。

既然如此,那么,上面一段还有什么必要呢?我们可以把那一段当做借题发挥,因为那一段地说法,从道理上来说是不错的。

【5】乡民凡有恻隐心,遇有危难必救人。弱肉强食非人道,当仁不让君子心。

“凡民有丧(去声),匍匐(普福)救之”,《郑笺》解释说:“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意思是说,在民间,凡是邻居家里发生水火之灾、人员伤亡之事,都会尽力前去救助。邻居之间,关系疏远,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自己至亲至近的家人呢?

其中包含着一层意思,那就是“我”在邻居家有事的时候,都会尽心尽力地前去救助,否则,就会于心不忍;

“我”的这种不忍之心,使“我”不能看着家里人受穷受苦而不管,使“我”不能看着家里人因为贫穷而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里说的是“救助”的心态,实际上却是“不忍人之心”,或者叫做“恻隐之心”,也就是“仁之端”。因此是出于此心,所以,上面所说的那些就无可指责了。

这里的“凡民”,我们解释为“凡是”和“民间”,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这里所说得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当有的做法,民间如此,君子更应做到。

我们把“丧”读作“去声”,是指有可能会失去财富、生命的各种灾祸;如果读作“阴平(桑)”,那就是专指已经有“死者”的那种“丧事”了,与“救”字也不搭配。

所谓“匍匐”,《郑笺》说是“言尽力也”,这是从大概意思上解释。其本义是指趴到在地,比较困难地爬行前进,其中有克服各种困难地涵义。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所体现出来的是人际之间的正常情况。如果人际之间“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就不正常了;

如果人际之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成王败寇”,“倚强凌弱,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那么,“人间”就是“禽兽世界”了。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87:《诗经·邶风·谷风》(十一)(2014.07.13)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85:《诗经·邶风·谷风》(九)(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