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把《北风》的诗序和正文阅读三遍:
诗序:《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音围)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
第一章:北风其凉,雨(音玉)雪其雱(音旁)。惠而好(音浩)我,携手同行(音航)。其虚其邪【通徐】,既(音记)亟【通急】只且(音指居)。
第二章:北风其喈(音接),雨(音玉)雪其霏(音非)。惠而好(音浩)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通徐】,既(音记)亟【通急】只且(音指居)。
第三章:莫赤匪【通非】狐,莫黑匪【通非】乌。惠而好(音浩)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通徐】,既(音记)亟【通急】只且(音指居)。
一、题解及诗序讲解:
【1】北风紧接北门后,北风害物政害民。万物自能藏生气,庶民离乡出国门。
前一首诗题为《北门》,这首诗题为《北风》,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北门”意味着卫国经历了卫庄公的无礼、卫桓公的被杀、州吁的残暴、卫宣公的荒淫之后,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只能像走出北门一样,越来越走向黑暗。
在卫国日趋走向黑暗的时候,仍然有忠臣坚守忠贞而不辞官离国,这是卫国不至于灭亡的惟一一线希望。然而,在《北门》之中,这样的忠臣得不到国君的敬重,得不到官员的理解,得不到家人亲戚的温情,这些无不在迫使他辞官离国。
在《北门》之中,卫国的忠臣,在身心俱疲、心力交瘁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辞官离国,犹如深秋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然而,深秋之后便是寒冬,这最后一片叶子也终将落下。如果说秋季是“天地闭,贤人隐”的季节,那么,冬季就是寒风病害万物的季节。
“北风”,就是“病害万物”的风,这是“北风”的残暴。万物并非就这样被错残而死绝,人世间一片萧瑟荒凉,然而,万物的生机、生气已经敛藏道了根或种子之中,一种可能是等待来年春天再复苏,另一种可能是换个地方求生存。
卫国政令已经像北风一样了,使得卫国的忠臣备受摧残。从前面的《简兮》“刺不用贤”,到《北门“刺仕不得志”,可知贤臣早已被排斥到朝廷之外,忠臣也迫不得已而辞官。当此之时,庶民必然更是难以忍受,因此而纷纷离国而去。
如果说《北门》意味着卫国即将病入膏肓,那么,《北风》就意味着已经病入膏肓。虽然病入膏肓的时候,并非死亡的时候,但是,距离死亡已经指日可待了。虽然《邶风》之后还有《鄘风》、《卫风》,都属于广义的“卫风”,其实都可谓“重开炉灶新开张”。
【2】君臣政令如北风,庶民因此不聊生。君臣失去民心后,庶民从此不安宁。
诗序说:“《北风》,刺虐也。卫国并为(音围)威虐,百姓不亲,莫不相携持而去焉。”在这里,是把卫国的政令比作“北风”。北风病害万物,卫国的政令也到了病害百姓的程度。所以,此诗“刺虐”就是讥刺卫国政令之虐。
这样的“北风”是怎么刮起来的?是卫国的君臣所造成的,所以说是“卫国并为威虐”。为什么说是“卫国”,而不说“卫国君臣”?可想而知,卫国国君荒淫无道,贤臣不得位,仕者不得志,那么,当前在朝廷之中者,在官员之位者,已经都是奸佞、贪腐者。
君臣如此,可谓君无君德而徒居君位,臣无臣德而徒居臣位。政令虐民,教化不行,在庶民难以生存的时候,必然盗贼众多。所以,此时的卫国,“威虐”已经是全面的。可是,《毛诗正义》只说“卫国君臣”,因为盗贼众多也是君臣无道而引发出来的。
所谓“百姓不亲”,说的是百姓不亲附其君臣。这样的君臣,无法使百姓亲之、敬之,无法使百姓附之、从之。所谓“莫不相携持而去焉”,说的是百姓要相互扶持、携带着离开卫国,离开自己的故乡。
这里只是说百姓不亲附,只是说百姓要离去,而不说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为什么?百姓不亲附,意味着君臣已经失去民心;百姓要离去,意味着君臣的暴虐已经忍无可忍。既然已经如此,卫国的衰亡已成定局,至于如何衰亡,就不必多说了。
何况,百姓如果不是被逼到走投无路、生不如死的绝望境地,又怎么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君臣如何做才不至于失去民心;更重要的,是君臣怎么做才能使百姓身心安宁。
国家一旦到了百姓铤而走险、揭竿而起的地步,就意味着战争、杀戮纷纷而起,意味着攻守相对、血流成河。这是圣贤君子所不忍心看到的人间惨象。非常可悲可叹的是,如此惨不忍睹的人间惨象却在人间不知上演了多少次、重演了多少次。
如果是“邦无道”,毕竟还可以前往“有道之邦”;如果是“天下无道”,“人间”就成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天下”,那么,也就是人类走投无路的时候。然而,天下有道,始于本邦有道;本邦有道,始于本人有道。
二、第一章讲解:
原文:北风其凉,雨(音玉)雪其雱(音旁)。惠而好(音浩)我,携手同行(音航)。其虚其邪【通徐】,既(音记)亟【通急】只且(音指居)。
【1】北风伤物又加雪,预示国人之期望。期望遥远民难耐,惟盼人携走他方。
“北风其凉”,说的是卫国的政令犹如凛冽刺骨的北风,使得万物生机敛藏,一片萧条冷落。穷苦百姓,在此寒风之中饥寒交迫,瑟瑟发抖。然而,这里却用了一个“凉”字,而不是“冷”,只是经文从其轻处说,而不忍从重处言。其实,这里的“凉”,就是“冷”。
“雨雪其雱”的“雨雪”是“降雪”之义,“雱”是雪下得很大、很密,而且是雪正在下着。因此,“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就是北风猛吹,大雪普降。《毛诗诂训传》说:“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
为什么题为《北风》,这里却又写到“雪”呢?北风“病害万物”,但是,须知“物极必反”。“冬至”之日,是阴气最重之时,也是“一阳来复”之时。虽然距离“三阳开泰”的春季到来还有三月之久,但是,毕竟是百姓的期望和希望所在。
风雪交加,而且还有三月之久的等待,是痛苦的,而且这三个月的时间也是最难度过的。百姓如何保住性命?惟有自己寻找“避难之所”。可是,到哪里去呢?且不管到那里去,当务之急则在于先避开这令人难以生存的卫国。
于是,就有了“惠而好我,携手同行”的诗句。所谓“惠而好我”,意思是说,如果有性情仁爱而又能为我着想、能够对我好的人。这里所指的不一定是如意郎君,不是如意新娘,而是仁爱之人。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希望得到好心人相助。
“携手同行”中的“行”字,《毛诗诂训传》说是“道也”,其音就应该读作“航”,可是,却又说“‘行’音‘衡’”,应该是古今读音不同所致。况且,从押韵来说,前一句是“雨雪其雱”,为了与“雱”押韵,“行”也应该读作“航”。
所谓“携手同行”,意思是说,希望能有个好心人能拉我一把,带着我一起走,离开这个令人难以生存的国家。就算是想找个如意郎君、如意新娘,也是实在无法忍耐当前的生活状况,而是无可奈何而找个活路而已。
【2】毛诗直言君臣暴,致使百姓离国去。郑笺对比前与后,兼言前留而今去。
“其虚其邪”的“邪”,读音为“徐”。可是,这是《毛诗郑笺》之说,而《毛诗诂训传》却无注,意味着直接按照本音读,也就是读作“协”音。如果按照《毛诗诂训传》的说法,“其虚其邪”就可以直接理解为当今的君臣既虚又邪。
何谓“既虚又邪”?意思是君臣不仅虚伪,而且邪恶。“既亟只且”的“既”是“已经如此”之义;“亟”是“急”的通假字,意思是“行为急迫刻薄”;“只且”是语助词,没有什么涵义。如此说来,“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就是离国而去的原因。
如果按照《毛诗郑笺》,则涵义更加丰富。《郑笺》说:“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这就包括了“当初为何不离去”、“而今却要离去”两方面的原因。
如此说来,“其虚其邪”所说的是卫国的贤士和仕者还在位的时候,这样的贤士和仕者能够有虚心和舒缓的威仪,意味着虽然卫君残暴无道,有这样的人在官位,庶民在卫国还可以生活下去,而且还有一点希望。
可是,随着这样的贤士和仕者逐步被迫辞官离职而去,如今在卫国官位之上的官员们,已经都是急征暴敛、刻薄寡恩之人,也就是说,不仅卫君残暴无道,而且臣子们也成了助纣为虐之徒,这才使得百姓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希望,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另谋出路。
其实,此诗所写的是,想要离开卫国的百姓要离开却还没有离开,假如从此时此刻开始,卫国国君能够确实认识到其错误和罪过,从而痛改前非、励精图治,也不是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可能。但是,卫国君臣却根本就不思悔改,也就注定只能走向灭亡了。
三、第二、三章讲解:
原文:北风其喈(音接),雨(音玉)雪其霏(音非)。惠而好(音浩)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通徐】,既(音记)亟【通急】只且(音指居)。
【1】北风更烈如疾箭,大雪更猛天更寒。此地已非我家国,有德之君在谁边?
“北风其喈”之中的“喈”,《毛诗诂训传》解释为“疾”,其中有速度快的涵义,也可以说有风如射箭之义。从“北风其凉”到“北风其喈”,意味着卫国君臣的政令和行为危害更重更强,卫国的百姓犹如在疾射的乱箭之中,无处逃避。
把“喈”字之象与“北风”联系在一起来看,也可以说“北风其喈”也有这样的涵义:北风呼啸,犹如无数支箭疾射而出发出的声音,无处不在,无人能逃。到了这个地步,卫国的百姓如果不离国而去,实在无法生活了。
从“雨雪其雱”到“雨雪其霏”,指的是雪本来就很大,现在更大了。《毛诗诂训传》说:“霏,甚貌。”也就是说是越来越大,越来越猛,必然也是越来越寒冷。于是,卫国百姓再次发出恳求:“惠而好我,携手同归。”
与上一章相比,“同行”改成了“同归”。两相比较,到了“同归”的时候,意味着已经不把卫国当做自己的国家,已经不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做自己的“家”了。因为只有回到自己应该居住的地方、属于自己的地方,才能叫做“归”。
《毛诗诂训传》说是“归有德也”,由此而言,则意味着唯有有德之君,才是众望所归之处。难道卫国国君就不想留住百姓吗?恐怕不会不想。不过也许正因为想要迫使百姓留下,才会有严刑峻法亦即各种严酷手段对付百姓。
无德之君,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来说,往往会以利诱和威胁的方式留住能为他所用的官员,渐渐地变为只用威胁的方式。对待百姓,则只有强制和威胁,强制民心不可能,则未有强制民身。而这种做法,就是饮鸩止渴、自掘坟墓。
百姓越是痛恨当前的残暴贪腐的官吏,也就越是思念以往的贤士、仕者;同时,这种思念又加深对残暴贪腐官吏的痛恨。所以,在此情况下,再次回想当初那些威仪虚心而舒缓的贤士、仕者,对行为急迫刻薄的当前官员更加恨之入骨。
【2】狐狸狡猾而奸诈,乌鸦食腐又喜黑。君臣一同虐百姓,纵有后悔已莫追。
原文:莫赤匪【通非】狐,莫黑匪【通非】乌。惠而好(音浩)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通徐】,既(音记)亟【通急】只且(音指居)。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意思是说,没有办法分辨哪一个赤色的还不是狐狸,没有办法分辨哪一个黑色的还不是乌鸦。狐狸的皮毛颜色都是赤色的,看看现在的卫国君臣,也许其中还有不是狐狸的,但是,已经都是狐狸的颜色,让人根本分辨不出来了;
乌鸦的羽毛都是黑色的,看看现在的卫国君臣,也许其中还有不是乌鸦的,但是,已经都是乌鸦的颜色,让人根本无法分辨出来了。
也就是说,卫国现在的君臣,不是老谋深算、狡猾奸诈的狐狸,就是喜欢黑暗、专吃死肉腐物的乌鸦;纵使其中还有个别不是狐狸或乌鸦的,也已经成为同流合污之人,甚至是助纣为虐、狼狈为奸、为虎作伥的奸恶之徒。
当此之时,卫国百姓内心深处那点非常渺茫微弱的希望之光完全彻底地熄灭了,于是,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徘徊,做出了“惠而好我,携手同车”的决定。从“同行”到“同归”,还都可以说是心中的想法,未必付诸行动;到了“同车”,便是付诸行动了。
卫国百姓在即将要离国而尚未离国的时候,发出了最后一次对以往贤士、仕者的怀念之情,最后一次对当前残暴急刻之徒的痛恨之意。此诗到此结束了,但是,当时的,历史上的、现在的、未来的国君能不能避免同类的情况再发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