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139讲:《诗经·王风·葛藟(音格磊)》(2015.07.26)
发布日期:2020-08-02   点击:

第一三九讲:QQ群讲座稿:《诗经·王风·葛藟(音格磊)(2015.07.26)

【欢迎大家来共学经典。今晚参与的群共165个。文稿已发在我空间日志“诗经讲座”栏目,欢迎转贴。若有问题可小窗发到我,等到讲完后答复。此是我自学记录,应邀前来,亲手贴出;因发布的群太多,所以篇幅长、间隔时间长。若贵群无愿共学者,欢迎退出直播。】

请把《葛藟(音格磊)》及其诗序先阅读三遍:

诗序:《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音虎)。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音四)。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音淳)。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一、题解与诗序讲解:

“葛藟”是什么意思?“葛”与“藟”属于同一类,“藟”也称为“藤”,是属于“葛”类的一种,有水滋润就会生长得枝叶茂盛绵长。所以,此诗以“葛藟”为题,是为了说明“王族”的各支,就好比是“葛藟”;“王”无“王之德”而失民心,则“王族”失去依傍。

可是,“王族”为什么会“刺平王”呢?何况前一首诗《兔爰》所写的是“桓王失信”,为何隔着一篇而又“刺平王”呢?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从此来说,“周平王”可谓“始作俑者”之类,所以,此篇不“刺”周桓王,而“刺”周平王。

周平王真的是“始作俑者”吗?在他之前的“周王”、“商王”、“夏王”里面,失德、无德的所谓“王”很多,有比“周平王”更加邪恶无道的,为什么说它是“始作俑者”呢?就像《春秋》以“无骇帅师入极”为“托始”一样。

“无骇帅师入极”是什么意思?《公羊传》说:“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始灭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于此?托始焉尔,《春秋》之始也。”我们就来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这里所说是一个鲁国人,展氏,名禽,字无骇,他帅兵侵占了“极国”,进入“极国”就像进入自己的家一样,这是《春秋经》中第一个灭掉其他国家的事情。为什么不写“展无骇”?因为这意味着“贬灭人之国”的人和事,大概是说,犯此罪者辱其族而当诛灭。

为什么要“贬”?因为第一个灭人之国的事情。可是,在《春秋经》所涉及的时间以前,此类事情早已有之,无骇并非第一个犯此罪的人,但是,《春秋经》借此表明,凡是犯此罪这都是辱其族而当诛灭之人,这应当是人类通行的法则。

同样道理,在所谓的“东周”之前,像周平王一样,或者远甚于周平王的“王”,但是,“东周”的“王”失去“王之德”却是从周平王开始,所以“王族”所“刺”的是周平王。史实上的周平王是一个具体的人,但是,在人类社会中“周平王”的同类却很多。

所谓“周室道衰”,从“东周”来说,始于周平王失去“王之德”,因此,“东周”偏离了周文王、周武王之德,渐渐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异性诸侯之心,此可谓之“众叛”;此诗所说的“弃其九族”,则可谓之“亲离”。

所谓“九族”,是从“周平王”自己一族开始,向上的四代,即父族、祖父族、曾祖父族、高祖父族;向下的四代,即子族、孙族、曾孙族、玄孙族。在夏商周这段“王位世袭”时代,其中任何一个“王”的德行都关系到“九族”,其实,任何时代也都是如此。

即使不是身在王位之人,他的德行也关系到他的九族。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是其家族中一代人,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德行,则可谓上辱祖先,下辱子孙,而绝不是他自己一个人之辱。“周平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周”还岂能“得天下”?

另外有一说,认为此诗是“刺桓王”,虽然能讲得通,但是,从义理上来说,不如“王族刺平王”。孔颖达先生《疏》用了比较多的篇幅说明“九族”,但是,此诗的侧重点不在于“九族”所指的是什么,而是“王族刺平王”。所以,我们不从“九族”上用力。

二、前两句讲解:

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的是“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绵绵葛藟,在河之漘。”其中的第一句都是“绵绵葛藟”。《毛传》说:“绵绵,长(音常)不绝之貌。”是说葛藟生长得很茂盛,枝叶蔓延。

葛藟的枝叶为什么能生长得这么茂盛绵长呢?因为得到了“河”之水的滋润。《关雎》的第二句是“在河之洲”,“洲”是水中的陆地,有“中”之义,因为指的是“王”所在之地;《葛藟》所说的却都是在河的岸边,指的是“王族”之人。

“在河之浒”,是说葛藟生长在黄河两岸的广阔地方,这些地方的“葛藟”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应该得到河水的浇灌滋润。由此而旁及小说《水浒传》之名的意思,水边的生命应该都能得到水的浇灌滋润,但是,那像“水”的朝廷官府却使百姓受苦受难受害。

“在河之浒”是“四海之内”黄河两岸的所有地方;“在河之涘”是河水可以直接灌溉滋润到的地方;“在河之漘”是河水两岸像双唇一样最靠近河水的地方。这三句的顺序是从远到近,意味着“王”之“德泽”应该远达四海之民、近及附近之人。

既然此诗是“王族刺平王”,就应该说“葛藟”因为得不到“王”的“德泽”而即将干枯,可是,为什么却说“绵绵葛藟”呢?因为“葛藟”能够“绵绵”,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王”既无“王之德”,也就无法“泽”及其近,更不能“泽”及天下庶民。

三、中二句讲解:

全诗的中间两句分别是,“终远兄弟,谓他人父。”“终远兄弟,谓他人母。”“终远兄弟,谓他人昆。”其中的前一句都是“终远兄弟”,《毛传》说:“兄弟之道已远矣。”这里所说的是“王族”之中周平王的兄弟之间已经相当疏远,而不像兄弟了。

《千字文》中说:“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前一句出自《诗经•小雅•常棣》:“死丧之畏,兄弟孔怀”。“孔”是“大”的意思,“怀”是“爱”的意思,“孔怀”是“互相之间非常友爱”的意思。如果兄弟之间都不能互相友爱,那么,家族岂能和睦?岂能友爱他人?

所谓“同气”,是指兄弟姐妹的血肉气息都来自父母,所以,理应“气味相投”。所谓“连枝”,是指兄弟姐妹都是从一棵树上分出的树枝,都与树干相连,无论哪一个枝受伤,都牵涉到树干。最容易使兄弟姐妹不合的原因是名利。

任何一方因为争名夺利而发生伤害兄弟姐妹的事情,都必然使父母受到伤害。从孝道来说,无论兄弟姐妹有几个,父母却只有一个,自己能尽孝道,自己的父母就不会无人管;父母是兄弟姐妹共同的父母,谁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去伤害兄弟姐妹共同的父母。

可是,“周平王”竟然不顾兄弟之情了,从家族来说,是愧对祖宗、愧对兄弟、愧对子孙;从“王”之位来说,是愧对天命、愧对天下、愧对百姓。为什么说“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呢?又是什么意思呢?

总起来说,这三句的意思是,周平王不认自己的父母兄弟,而把别人的父母兄弟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兄弟了。这种说法,对应着什么史实呢?因为《诗经》的此诗不是要为“周平王”作传记,也不是为了评论“周平王”其人,所以,我们不探究这个问题。

我们学习此诗所需要明白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从而使自己去做好应该做的,避免不应该做的。“谓他人父”,如弃其根本;“谓他人母”,如弃其土地;“谓他人昆”,如弃其枝叶。从字面来说,是“弃其九族”;从总体来说,则不止于“弃其九族”。

一棵树木,既弃其所赖以生长的土地,又弃其根本和枝叶,那么,所谓的“树干”岂不是成为一根木头了吗?诗中用了一个“谓”字,意味着“周平王自认为如此”,因为父子、母子、兄弟都属于“天伦”,不是任何人能改变的;一个人想要强行改变,可谓逆天。

“谓他人父”,是忘记父子之恩,当然不能孝敬其父;“谓他人母”,是忘记母亲之恩,当然不能孝顺其母;“谓他人昆”,是忘记兄弟之情,当然不能友爱其兄弟。如此之人,又怎能施恩泽于天下百姓呢?由此而自然引出每一章的后两句。

四、后两句讲解:

全诗的后两句分别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意思是说,认他人之父母兄弟为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就因此而不眷顾自己的父亲、忘记了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兄弟也不闻不问了。

全诗的前两句,是“王族”之“愿”;中两句是“王族”之“刺”;后两句是“王族”之“叹”。有“愿”而不能达成,所以有“刺”;有“刺”而不能见效,所以有“叹”。《大学》中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周平王”既不能“贤其贤”,而又不能“亲其亲”,身居“王之位”,必然不能使“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然而,尧舜、文王、周公、孔子、孟子能使人“没世不忘”的,是其“德行”,而桀纣、幽厉、秦桧、魏忠贤能使人“没世不忘”的,是其“无德”。

“周平王”既不是圣贤君子,也算不上是大奸大恶,可谓“平庸之君”而已。然而,这种“平庸”,不是因为资质不好,而是因为德行不修,古今中外,此类之人最多,属于自误误人之人。这样的人,所居之位越高,误人也就越深越重越多。

河水浅少乃至于干涸,堤坝上的葛藟都不能得到灌溉滋润,岂能灌溉滋润远处的葛藟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黄河之水天上来”,但是,河水浅少乃至于干涸,并非上天有意要使之如此,作为人,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而不能“怨天尤人”。

《论语》中“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周平王”既然“谓他人父”、“谓他人母”,则可谓“不孝”;“谓他人昆”,则可谓“不悌”。既然“不孝不悌”,那么,“为仁之本”已失,其他的也就不足再论了。

最后,请把诗序和原诗再读一遍:

诗序:《葛藟》,王族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音虎)。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音四)。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音淳)。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今晚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群友,谢谢群主和管理员!各位群友若有疑问,敬请把问题发到我个人窗口,等待参考性答复。不再在各群窗口内做答,谢绝闲聊和争辩,无礼不答。如果是转播,请转播的朋友汇总各位群友的提问,发给宗来以作答复。】

【敬请不想继续《诗经》和《论语》两个系列讲座的群主,敬请直接把本人从贵群名单中移除,这样既能避免宗来耗费时间和精力,也能避免打扰贵群的群友。】再见!晚安!

上一条:QQ群讲座稿140讲:《诗经·王风·采葛》(2015.08.02)

下一条:QQ群讲座稿138讲:《诗经·王风·兔爰》(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