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095:《论语·子罕》014(2017.01.17)
发布日期:2020-08-02   点击:

QQ群讲座稿095:《论语·子罕》014(2017.01.17)

【学友好!济南大学赵宗来敬礼。今日有236群,皆应邀而至,宗来手动逐群分段发文,约三十分钟一大段(第一段用时较多,故段落更大)。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待答,群中不答。此虽名为“讲座”,实宗来自学所撰。敬学《论语》,不敢鉴评,只敢学习而躬行。文稿皆在121893048空间日志,任凭阅览、转贴。若无特殊情况,不再接受加群邀请。贵群不喜欢,请移宗来出。春节之前,至此暂停;春节之后,过正月十五之后继续。诸君再见!晚安!预祝诸君新春吉祥,阖家安康!】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何谓“共学”?一起学习也,或一同求学于同一师门,或一同学习同门学问。何人“可与共学”?其人能知“为何而学习”,然后可以与之“共学”,倘若不知“为何而学习”,则只是“共”而已,未可谓之“共学”,亦难以“共学”也。

夫子言“可与共学”,未言所学为何,然而,违背正道者,必不应学之;若是学术、技能之学,须知是故,学习“为何而学习”方可。圣贤君子之道,是人所当学,学之而后可知“为何而学习”。为何而“学习”?为修心养性、进德修业而学习,即“为己而学”。

然而,求学于同一师门或学习同门学问者,他人是否“为己而学”,吾人未必能尽知,然而,吾人须知自身必“为己而学”;他人亦能如此,则可谓志同道合之“友”,否则,只是“朋”而已,貌似“共学”而无“共学”之实也。己能之,独善其身也;与人同之,与人为善也。

为学而知修心养性、进德修业,方可为“友”,至于“朋类”则“未可与适道”。何也?既非“同道”,岂能“与之适道”?“适道”者,并行而同趋也。修心养性,所修养者是与人人相同之心性;进德修业,是进于“道德”,是成就天下之事业。

为自身之名利而学,是“为私而学”;出于自身之喜好而学,亦“为私而学”。“私心”是自环自绕,惟有我而无他人,是故,“为私而学”者,难免心受物役,是视自身亦如物矣,欲不背道而驰尚且难得,岂能“适道”哉?惟有“为己而学”,方能成“君子”。

【2】“可与共学者”之中,有“可与适道者”,亦有“未可与适道者”,惟有“可与适道者”,方有“可与立”之可能。何也?惟有“可与适道者”,方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方能“忠恕”、“以礼自约”,从而渐进于“合道”。

人能“立”,在于言行无不合于“礼”,即夫子所云“不学礼,无以立”以及“立于礼”之义也。然而,“可与适道者”若只是“以礼自约”,而不知“礼之所以然”,则终究不足以“立”。“礼之所以然”者,“礼之道理”也,必“知道”而后能之。

程子曰:“可与适道,知所往也。可与立者,笃志固执而不变也。”所谓“知所往”,是“学道”;所谓“笃志固执而不变”,是“知道”且能“守道”。此所谓“知道”、“守道”者,是能“知人之所以为人之道”且“固守之而不变”也。如此方可成为“贤人”。

“礼之所以然”者,何也?“礼”以“诚”为“基”,以“敬”为“本”,以“辞让之心”为“端”,以“效法天地之序”为“义”。“不诚”则“非礼”,“无敬”则“无礼”,“不辞让”则不成其为“礼”,不知“自身所处时位之所宜”则不能行其“礼”。

细言之,在天地人之中,须知“自身为‘人’之责任、义务、使命”而“笃行之”;在邦国之中,须知“自身所在时位之责任、义务、使命”而“笃行之”;在家庭之中,须知“自身为子为女、为夫为妻、为父为母之责任、义务、使命”而“笃行之”。

【3】孔安国先生《尚书序》,谓“三皇之书”为“言大道”者,“五帝之书”为“言常道”者。《周易·系辞传》,谓“易”有“变易、不易、易简”三义焉。由此而言,“道”兼通“常道(不易)”、“非常道(变易、权道)”,而“易简”乃是“大道”之呈现。

“易简”者,“日月之道”与“天地之道”也。《易经》不“空言大道”,而以“日月之行”、“天地之正”呈现“大道”。既得“大道”者,可示人以“日月天地之道”,可兼通“不易之道”与“变易之道”;然而,能守“不易之道”,然后可言“变易之道”。

“三皇之道”,“大道”也;“五帝之道”,“常道”也;“三王之道”,“权变之道”也。至于“五霸”,则“天下无道”,故只是“权术”而非“权变之道”矣;而今“天地之间”,既不信有“道”,则“权术”进而成为“阴谋”、“阳谋”而已矣。

然而,“道”既“生生”,“天地”亦必不欲使“天下亡”,“人道”亦不可亡,故而“物极必反【同返】”。“返”必有“基本”,世人无皆“身心安宁”之心,此是其“基”;人人生来必有“善性”,此是其“本”也。“返”必“遵道”,学道、修道、得道也。

【4】自“三皇”之“大道”降为“五帝”之之“常道”,再降为“三王”之“权道”,此皆为“正道”,其变亦非“道体”之变,而是“道用”之变,是“道”应世而变。由此而下,所谓“权术”、“阴谋阳谋”,则可谓“异端”,是“世人”随世而变。

应世而变者,道也;随世而变者,术也。人心不正,必然“心术不正”;以“道”御“术”则可,由“术”达“道”则不可能。是故,“物极必反”必“遵道”而后可。“遵道”必“学道、修道、知道”而后可。“学道”必始于“诚意正心”。

世人有“皇之德”者,然后“皇道”能行于世;世人有“帝之德”者,然后“帝道”能行于世;世人有“王之德”者,然后“王道”能行于世;世人“人心正”,然后“人道”能行于世。因而,“人道”之能行于世间,必始于“人心归”;“人心归”,则“天运”至。

“权术”、“阴谋阳谋”横行,则“人身”虽存于世间,而世间却如“丛林”而无“人心”;人生来即具之“人性”虽存,而名利欲望蒙蔽之、掩盖之、扰乱之、戕害之,欲“人心归”则必难乎其难。君子勉为其难,圣贤则“遵道而行”、“唯天命之从”。

世间由“皇道”降为“帝道”、“王道”,至此而无可再降矣。在“权术”、“阴谋阳谋”横行之世,“救世之法”亦一降再降而至于“末法”,降无可降矣。眼见天下如此,而无救世之愿者,不可与言;有救世之愿而不修心养性、进德修业者,不足与行矣。

【5】惟有“己能立”,而后能言“可与立”,能以“万变不离其宗”之“宗”统摄“万变”。进而由“易”之“三义”而言,若以“变易”为“阳”,以“不易”为“阴”,则“易简”为“统摄阴阳”之“太极”;“阴阳”无不合“一”,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为何“可与立者”尚且“未可与权”?“可与立者”,必是能“笃志固执而不变”者,此可谓能“执中”、“执一”之“贤人”。然而,其所“执”者有“大中”、“真一”,如此方足以“行权”;若所“执”者只是“折中”、“己一”,则不足以“行权”。

孟子曰:“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音物)执一者,为(音位)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此“子莫”其人之“执中”,亦即“执守其一己所定之‘一’而不知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或因此“食而不化”,或因此“以一概全”。

所谓“真一”,是由“道”所生之“一”,即夫子“一以贯之”之“一”;所谓“己一”,是由“己立规矩而对其他一切去粗取精”之“规矩”,犹如自己制作“尺度”而衡量一切,即杂家“以一贯之”之“一”,是“一意孤行”之“一”。

若无所“执守”,只知“时移而世异,世异则事异,时移则备变”,则只是因时、因事、因私利,则如程子所言“权变权术之论”而已,不可谓之“权道”也。“权变权术之论”,即可谓之“异端”。行此“异端”,初或成效显著,而后将祸患无穷矣。

【6】《春秋经》中有“经权之说”。《桓公十三年》九月,经文书曰:“宋人执郑祭仲。”《公羊传》解曰:“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

此所谓“反于经然后有善”之“反”,非“相反”之“反”,而是“往返”之“返”,否则,不应言“然后”,而应言“然而”。程子曰:“权只是经也。”此言亦有所未妥。何也?“经”为“衡”,即“秤杆”;“权”为移动于秤杆上之“秤锤”。

有“经”而无“权”,犹如有“秤杆”而无“秤锤”。“秤”之成用,缺“秤杆”不可,缺“秤锤”亦不可,是故,“经权”相合,方可成用。然而,纵然“经权”相合,用之者却在于“人”。“得道者”,必如既秤杆、秤锤,而又能善用之者。

倘若当初之所“学”便非“圣贤君子之道”,则必不能“知道”;倘若不能“知道”,则必无法“得道”;倘若不能“得道”,则必无法“道法自然”。朱子引洪氏之言曰:“权者,圣人之大用。未能立而言权,犹人未能立而欲行,鲜不仆矣。”

孟子曰:“子曰:‘恶(音物)似而非者,恶莠(音有),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音悦)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同返】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音特)矣。”

惟今当务之急,在于“正人心”;“正人心”之道,在于“返经”学道而躬行。守良心良知而不变之“善人”,如黑夜之灯;有“君子之德”者,如夜晚之群星;有“贤人之德”者,如黑夜之明月;有“圣人之德”者,如天上之白日。有志者勉之哉!

【今晚所学,到此结束。多谢诸友。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所答仅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将立即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贵群不喜欢,请移宗来出。诸君再见!晚安!春节之前,至此暂停;春节之后,过正月十五之后继续。诸君再见!晚安!预祝诸君新春吉祥,阖家安康!】

上一条:QQ群讲座稿096:《论语·子罕》015(2017.02.21)

下一条:QQ群讲座稿095:《论语·子罕》014(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