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皇皇者华》(一)(2017.12.17)
【欲学圣贤君子道,躬行孝悌敬读经。温柔敦厚诗言志,正解在于毛诗中。回归道统非易事,千年众说起纷争。近百余年反传统,今须本正且源清。宗来本是自己学,来到各群因邀请。今有群数二六二,每周今晚学诗经。群里不聊亦不辩,垂询请给我留言。来者不迎去不送,是否愿学凭自愿。文稿均在空间里,任凭转帖任浏览。】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三遍(建议背诵):
诗序:《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也。
第一章: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音习)。駪駪(音申)征夫,每怀靡(音米)及。
第二章:我马如驹(音居),六辔(音配)如濡(音如)。载(音在)驰载驱,周爰(音元)咨诹(音资邹)。
第三章:我马维骐(音旗),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第四章:我马维骆,六辔沃(音握)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音夺)。
第五章:我马维駰(音因),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一、题解与《诗序》讲解:
【1】此诗为何以《皇皇者华》为题?欲求其解,须依据《诗序》定其向,依据《毛诗诂训传》(毛传)定其义,依据“皇皇者华”之象以广之。《诗序》谓此诗之义为“君遣使臣”,由此可知,“皇皇者华”必与“使臣”相关,“华”以喻“使臣”也。
《毛传》注:“皇皇,犹煌煌也。……忠臣奉使,能光君命,无远无近,如华不以高下易其色。”由此可知,“皇皇者华”谓忠臣犹如草木之花朵,花朵无论所在之处高低,其花之色不改;忠臣无论身在朝廷之内外,其文行忠信皆不不改易,且善德随时随处而明。
从“皇皇者华”之象而言,为何可以广其义也?《易·系辞传》载,孔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是故,惟象可以尽其意。
【2】“皇皇”与“煌煌”,虽有相同之义,但毕竟有所不同。《说文解字》曰:“煌,煇(音辉),从火,皇声。”既然“煌”字“从火”,则非凭自身之明,而必借草木以生火,然后可以照明;“皇”字则既可凭自身之光,亦可借助于外也。
据《说文解字注》,“皇,大也。从自【同鼻】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皇”为何可以解为“大”?首先,因“皇”字本是“自王”之会意字。“自”本是“鼻”之象形,后借之以表达“自从”之义,从而另加“畀(音必)”为表音之象而生“鼻”字。
既有“鼻”字,然后“自”失“鼻”之义。“鼻”何以解为“始”?盖一人身体之生死皆赖于“气息”,有“气息”出入则为“生之始”,无“气息”出入而则为“鼻”为“生之终”;“鼻”为“气息”之出入之正道,故由“气息出入于鼻”为“始生”之义。
由“始生”之义,再引申出“始”之义。由此进而言及“始王为三皇”,何也?“皇、帝、王”可以通称为“王”,但不可通称为“皇”或“帝”。“通天地人为王”,“皇、帝、王”皆为“通天地人者”,但以“三皇”为始,故谓“始王为三皇”。
“始王为三皇”当为“皇”字之本义。从“通天地人”而言可以谓之“王”,从“人间君主”而言则可以谓之“大君”;“大君”为天下第一人,故而“皇”字又可引申为“大”。然而,为何谓“皇”既可凭自身之光,亦可借助于外也?
【3】“皇、帝、王”三者,无不凭借其“性德”以安天下庶民,《皇皇者华》在《诗经·小雅》之中,《小雅》所载,皆是“王者之道”,是故,“皇皇者”可以理解为“王”必修己之“性德”,否则,岂能有照人之光华?岂能识得贤人君子而任用之?
然而,《小雅》之诗,在所载乃是“王者之道”,而非“赞美王者”,是故,“王者”固然须修己之“性德”,亦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然而,“王者”欲欲“安百姓”,欲“明明德于天下”,不可不以圣贤君子之道行教化,且举贤任能。
是故,“皇皇者华”又可谓“王者”所任用之同心同德者,以其与“王者”同心同德而谓之“皇皇者”,以其身为“王者之臣”而以草木之“华”为喻。若谓“君王”为“元首”,则“群臣”则为“股肱(音功)”;若谓“君王”为树干,则“群臣”为树枝与花朵。
一人之善,纵然光如日月,亦须有五星、二十八星宿,以及漫天星斗;“王者”之德,纵然能如尧舜,治国平天下亦须有圣人之道、贤人辅佐。是故,“君遣使臣”于四方,群臣既能与“王者”同心同德,则“性德之光”可以远及四方。
所谓“送之以礼乐”,是“王者”能“使臣以礼”,非以名利诱惑群臣,非以钓取、收买贤人之心也。“言远而有光华”,谓“王者”以礼乐送其臣于四方,则德及于远方,而光华可以普照于四方也。“为人君,止于仁”,亦必“立于礼”也。
二、《皇皇者华》第一章讲解:
【1】第一章原文:“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音习)。駪駪(音申)征夫,每怀靡(音米)及。”若从其字面解之,则其意谓:“鲜花亮丽光照人,高原湿地尽芳菲。出使四方众臣子,虽欲和乐事须为。”以下据《毛传》详解之。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毛传》注:“皇皇,犹煌煌也。高平曰原。下湿曰隰。忠臣奉使,能光君命,无远无近,如华不以高下易其色。”据此,“皇皇者华”谓光彩艳丽之鲜花,令人喜爱,此喻“王者”之使臣,仁善则必使人人敬重。
“于彼原隰”,谓鲜花生长于高平之地,或生长于低湿之地,无不光彩艳丽而令人喜爱。使臣所往之处,或远或近,或贫或富,使臣皆无所怨尤,犹如鲜花不因地势高下而改变其色彩。此可谓“王者”嘉勉其使臣,而以礼待其臣也。
【2】“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毛传》注:“駪駪,众多之貌。征夫,行人也。每,虽。怀,和也。”“駪”字“从马,先声”;因其“从马”,故本义为“马众多”;因其“先声”,故有先必有后,亦有“一马当先”之义焉。《毛传》以其马多而言人多也。
解“征夫”为“行人”,亦即“出使四方之臣”。然则,何以谓之“征夫”?“征之为言正也”,谓使臣意诚心正而使所至之处能“政通人和”,此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王者”之心,通达四方而无所遗弃、忘怀,故其使臣众多而能出使四方也。
惟使臣既能诚善自正,能一马当先而当仁不让,能源源不断而无所中断,故能广扬“君王”之德于四海,从而可臻“长治久安”而“天下太平”。“君王”之政令,由使臣而传达于四方,故使臣如“股肱”;“君王”之政事,由使臣而施行于四方,故使臣如“肱”。
“每怀靡及”之“怀”,《毛传》解为“和”,盖“意欲和乐”之义,欲得家庭之和睦、身心之安乐也。《郑笺》与《孔疏》意谓“和”当为“私”,虽亦可通,然而,其义不如“和乐”更为妥帖,故不取之。身心安乐,其身之事也;家庭和睦,其家之事也。
然而,身为王者之臣,不可但知有身有家,亦须知有国有天下。修身、齐家固然不止于身心之安乐、家庭之和睦,但意欲身心之安乐、家庭之和睦亦无可厚非,故《毛传》解“每怀”为“虽和”,亦即“虽然意欲获得家庭和睦、身心安乐”。
所谓“靡及”,谓若使臣但求家庭和睦、身心安乐,则国事与天下事难以顾及矣。诸侯之臣,奉君之命而出使外邦,是国事也;王者之臣,奉王之命而出使四方,是天下事也。“君王”不得不使其臣为国事、天下事而奔走,却不能不关心、体恤其臣之身家。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