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导读

QQ群讲座稿267讲:《诗经·小雅·天保》(一)(2018.04.01)
发布日期:2020-08-04   点击:

第二六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天保》(一)(2018.04.01)

【前言:宗来自学,以成此文;群中见之,皆因邀请。今学《诗经》,回归正统;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依据毛传,参照五经。群数众多,二百七十;篇幅较长,耐心读之。不作旁观,不作赏评;学而习之,修齐治平。】

请先阅读诗序与原文:

诗序:《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

第一章: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音丹)厚,何福不除。俾(音彼)尔多益,以莫不庶。

第二章:天保定尔,俾尔戬(音简)谷。罄(音庆)无不宜,受天百禄。降(音酱)尔遐(音霞)福,维日不足。

第三章:天保定尔,以莫不兴(音星)。如山如阜(音富),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第四章:吉蠲(音捐)为饎(音西),是用孝享。禴(音悦)祀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音补)尔,万寿无疆。

第五章:神之吊矣,诒(音移)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音围)尔德。

第六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音迁)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一、题解:

【1】《小雅》始于《鹿鸣》。《鹿鸣》“燕群臣嘉宾”,《四牡》“劳使臣之来”,《皇皇者华》“君遣使臣”,《棠棣》“燕兄弟”,《伐木》“燕朋友故旧”。以上五篇,皆是王者慰劳其臣、燕乐兄弟朋友故旧之诗,然而,为何慰劳、燕乐?由“天保”可知。

《小雅》皆言“王者之道”,何谓“王”?《说文解字》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王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须有“王之德”。

“王之德”如何?“参通天地人”是也。能“参通天地人”者,非由“天地”,而必由“人”。“人”如何能“参通天地人”?必其人能得“一”,然后“一以贯之”;此所谓“一”,“道”之所生,贯通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者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一”也。

人之“心”能“正”,则不违此“一”;人之“性”能“尽”,则能“合”此“一”;人能“尽人之性”,且不自限于“人性”,然后能贯通“贯三”。“贯三”者,纵向则贯天地,“王”字上下两横象之也;横向则贯通天下人人,“王”字中间一横象之也。

能“贯三”者,“王”字中间一交叉点是也。此“点”者,受之于天之“善性”是也;能修心养性,然后能“一贯三”;能“一贯三”,则能有“王之德”;有“王之德”,然后可以“天下归往”;“天下归往”,然后可以“受天之命”如夏禹、商汤、周文王。

继“受命之王”而后,是“继命之王”。“继命之王”或许未必有“王德之全”,然而,若是其德尽失,则成“亡命之君”,如桀纣者也。“亡命”者,失去天命也。自“王”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者,修己之德以成其德行也。

【2】刘熙《释名》曰:“王,天子也。”何谓“天子”?天地所生之人,无不是“天地之子”;天生之,地孕而养育之,因其“性”源于“天”,故“天地之子”可简称为“天子”,犹如父母生育子女而随其父之姓、生长于其父之家也。

既然“天地之子”皆是“天子”,何以读言“王”为“天子”也?一者,能“贯三”者,为“天之肖子”;肖者,像也。再者,能“奉天”者,为“天之孝子”;孝者,敬顺也;三者,受天之命或而“敬天保民”者,“天之宗子”;宗者,奉祀掌事宗主也。

从“德配天地”、“德合天地”而言,“王,天子也”谓“三才”中之“人”,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之“王”。从“天之肖子”与“天之宗子”而言,“王,天子也”谓天下之“君主”。“君主”者,遵奉天地圣人之规矩而为民做主之人也。

《六书故》曰:“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音建)号自王(音旺)。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所谓“有天下曰王”,是指“既在王位者”而言;其所谓“天下”,却非经典之义。

据经典之义,“天下”者,天下、地上之“人间”也;且“人间”必有“人道”,方可谓之“天下”;能“民心归往”者,方可谓“王”。春秋战国之称王者,固然是僭号;秦亦只是以“秦国”灭掉、吞并“六国”之“大秦国”而已,不足以谓之“有天下”。

所谓“帝与王,一也”,泛言而已。析言之,以道治天下者,皇也;以德治天下者,帝也;以功治天下者,王也。所谓“治天下”,虽有“以道”、“以德”、“以功”之不同,其“敬天保民安天下”却无不同,此即所谓“一”也。

【3】此诗题为“天保”,其义有二。一者,“王者”不敢贪天之功,乃是得天之保佑。再者,“王者”受天之命,职责便是“敬天保民”。何以谓之“不敢贪天之功”?首先,人之善性,乃是天所赋予,纵然修养充实而能“贯三”,亦是己所当然,不敢居功。

其次,“王者”之职责,便是“敬天保民”,此职责乃是接受上天之命,倘若违背此命,则既是“不肖之子”,亦是“不孝之子”,非惟无功,反而有罪;即使是接受上天之命,且能完成此命,亦不敢自以为有功,其功罪必由天定。

“天子”既然受命于天,其所受之命乃是“保民”,是故,“王者”之“亲其亲”与“贤其贤”,“王者”之“选贤任能”,无不是为“保民”、“安民”。所谓“保民安民”,何以“敬天”?既已受命,则不敢不从,且唯恐不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周易系辞下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是故,“王者”能得“圣人之大宝”,则须承“天地之大德”;欲守其“位”,则须有“仁德”;“保民”,则须“理财正辞,禁民为非”。

“仁德”者,“王者”承受“天命”之所必备,获得上天保佑之所必需;有“仁德”者,必能“敬天保民”,亦必能得上天之保佑。“仁德”并非虚言而无行,必行于政教;“仁德”并非存而不用之宝藏,必用之于庶民以安民。

二、诗序讲解:

《诗序》曰:“《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此诗之题为《天保》,所言者,乃是“王者”之德,而后能得上天之保佑,而且能以其仁爱而保其民;《诗序》所言者,乃是“下报上”,亦即“天下归往”之义。

“王者”所为,无意于求“报”,然而,“王者”既有“仁德”而“保民”,则其教化必能正,其政令必能仁;教化既正,政令既仁,必能“天下归往”。“下报上”者,庶民拥戴其“王”也。此与诗题之义有何关联?“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也。

身居王位者是否有德行,非凭其言辞,乃据其庶民是否安宁,天下之人民是否归往。然而,《诗序》为何不言其“民”,而但言其“臣”?“君王”之“保民”,但以其政教,而政教施行于民,必以其“臣”也;惟其“臣”贤,其“民”方能安。

所谓“君能下下”,谓“君王”能“礼贤下士”,“视臣如手足”也。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君臣同心同德,则朝廷正;朝廷正,则教化可正而政令可仁。

是故,“君能下下”而后能“以成其政”。若无贤臣,若非君臣同心同德,则虽有仁政亦无法实施。君如首,臣如股肱;君有仁政,而臣便是君王股肱之延伸;股肱延伸至于天下,则君王之仁政便能普及于天下。政令由此而可成也。

“臣能归美以报其上”,谓“君臣同心同德”,其“臣”秉“君”之命而行,“臣”不敢居功自伐,且视其“君”如“腹心”也。所谓“归美”,非其“臣”无“美”,但“仁政”之行,听命于其“君”,是故,“美”源于其“君”,而“臣”不自以为“美”也。

“以报其上”者,“报”犹“答”也。“下”之“报上”,“臣”之“报君”,含有“君上”有“呼”而“臣下”有“应”之义,亦有“君上”有“命令”而“臣下”有“汇报”之义。“君臣”如此,则可以不负于“天命”,而能得“天保”矣。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

上一条:QQ群讲座稿268讲:《诗经·小雅·天保》(二)(2018.04.08)

下一条:QQ群讲座稿266讲:《诗经·小雅·伐木》(四)(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