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四讲:QQ群讲座稿:《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二)(2018.07.29)
【前言:宗来自学,以成此文;群中见者,皆因邀请。今学《诗经》,回归正统;诗以言志,习必躬行;旁观议论,不是读经。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依据毛传,参照五经。群数众多,二百八十,篇幅较长,耐心读之。不作旁观,不作赏评;学而习之,修齐治平。每周日晚学《诗经》,每周二晚学《论语》。】
二、《南山有台》第一章讲解:
第一章原文:“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音勒止)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1】前二句:“南山有台,北山有莱。”《毛诗诂训传(毛传)》注:“兴(音星)也。台,夫(音扶)须也。莱,草也。”谓之“兴”者,以振奋人之心志也。全诗五章,其前二句皆言“南山”、“北山”,何也?
“南山”之所有者,并非“北山”必无;“北山”所有者,亦非“南山”必无。然则何以分“南北”?一者,南北所产虽有所不同,但各有所产之物,以足邦国、庶民之用。二者,南北皆有贤者,贤者之能各有不同,但皆能安国、安民。
“有台”,《毛传》解“台”为“夫须”,亦即“薹草”;皆“莱”为“草”,皆是句中之注,直言其物之所指也。如此作解,亦有其义焉。“薹草”可以编制蓑衣、斗笠,以遮阳蔽雨;“莱”为“藜草”,嫩芽可食用以佐餐。
蓑衣、斗笠非日常必用之物,却是不可缺少之物;藜草亦非饮食必需之物,然而,以此代指蔬菜,则蔬菜亦是不可缺少之物。由此可知,“薹”与“莱”,皆微小之物,如此则以喻凡是有一技之长者,无不爱而用之也。
然而,《诗经》所用物名,非惟指其实物,而皆为有寓意之象。从寓意而言,“台”取“薹”下半“臺”字之义,“莱”取其下半“来”字之义。“有臺”则贤者必来,来则必得其位也;“有来”则贤者既来,既来亦能必安。
【2】三四句曰:“乐只(音勒止)君子,邦家之基。”所谓“乐只君子”,是贤者之乐。“只”,“之”也。贤者何以乐?非乐其高官厚禄也。其所乐者,在于“王者”之“乐贤”、“任贤”,在于贤者之志可遂,正道可行也。贤者之所以谓之贤,志于仁而遵道义也。
“邦家之基”者,群贤毕至,能者得其用;来者皆安,尽心尽力;贤者在邦国则必为忠臣,贤者在家则必为孝子,是故言“邦家”,亦即“邦国”与“家族”。(“家”之本义为“家庭”、“家族”,于邦国则谓之“大夫之家”,兹取其通义。)
如《诗序》所言:“人君得贤,则其德广大坚固,如南山之有基趾。”群贤毕至,能者得其用,“王者”之德广大方有可能;来者皆安,尽心尽力,“王者”之德坚固方有可能。邦国如山,“王者”之德“广大坚固”,贤能来而安乐,其志可伸,则邦国基础牢固。
五六句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贤者之乐,在于“王者”之“乐贤”、“任贤”,在于贤贤者之志可遂,正道可行;贤者之忧,在于庶民之身心不安,在于“邦家”之不安。而今,“贤者”既已“乐”矣,长此以往而不渝,则邦国可以“万寿”而无衰亡之期矣。
三、《南山有台》第二章讲解:
第二章原文:“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毛传》无注。
前二句曰:“南山有桑,北山有杨。”若从实物而言,“桑”可以养蚕,从而使人有布帛为用;“杨”可以制作器具,从而使人有器具为用。布帛、器物,是人人之所不可或缺者,喻贤能者亦邦家不可或缺之人才,且皆已各得其位、各得其用矣。
从其类象之寓意而言,“桑”字“从木,叒(音若)声”;“叒”者,“扶桑”也,或称“若木”,是旭日初登之木,光明始现之方。“杨”字“从木,昜(音杨)声”;“昜”者,上为“日”,中为“一”,下为“月”;日在地之上,月在地之下,白昼之光源也。
由此而言,“有桑”谓“日出扶桑”也,“有杨”谓“日行于天”也。贤者,邦国之望,庶民所赖,其德如日,可以光照天下也。贤者能登其应在之位,则如“日出扶桑”;贤者能行道于邦国,则如“日行于天”。是故,三四句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贤者得其位以行道,是贤德君子之所乐;贤者既乐矣,则邦国可以“万寿”,所感而化者可以无疆域之限。小人得志,惟求利己,时或利于其家其国,而终必害其家其国。是故,五六句曰:“乐只君子,万寿无疆。”惟“王者”任贤,方能“天禄永享、”“协和万邦”。
四、《南山有台》第三章讲解:
第三章原文:“南山有杞(音起),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毛传》无注。
前二句曰:“南山有杞(音起),北山有李。”从实物而言,“杞”,即今所谓“枸杞”,古人写作“枸檵(音继)”,其果实、根皮可以入药;“李”者,“果”也,可以食用。杞有药用,李可食用,以喻可以治民、养人之贤能者。
从其类象之寓意而言,“杞”字“从木,己声”;“己”乃是从“心”而言,与“自、我、身、躬、予、朕”之类皆不同,故而“古之学者为己”、“反求诸己”、“恭己正南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皆言“己”,谓“修心而正己正人”者也。
“李”字“从木,子声”,或“从木、子”,皆可谓“树木之果实”,其树木为“父母”,则其果实为子女矣。再者,“李”字初为“理”字之义,谓听讼治狱之官。另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投桃报李”、“桃李遍天下”,有自正、知礼、行教之义。
合而言之,“有杞”、“有李”者,有治民、养人之贤者,能自正正人,能听讼治狱,能知礼义,能行教化,故能“为民父母”,能“仁民爱物”。如此之贤德君子在位而乐,则庶民如有仁慈之父母,是故,三四句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王者”有如此贤德君子,是同心同德者;贤者必有功而不自伐,有德而不自矜,而必归功德于“王者”;“王者”亦必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必不自以为有功德,更不泯没贤臣之功德。如此君臣同德,而德泽广播无止息,是故五六句曰:“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五、《南山有台》第四章讲解:
第四章原文:“南山有栲(音考),北山有杻(音纽)。乐只君子,遐(音霞)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毛传》注:“栲,山樗(音出)。杻,檍(音意)也。眉寿,秀眉也。”补注:遐,远也。茂,盛也。
从实物而言,“南山有栲”谓南山有山樗之木,亦即有今所谓臭椿,其木无所用而能高大长寿,惟可作薪柴而已;“北山有杻”谓北山有木而名为杻,亦名为檍,此木多弯曲而少直枝,亦可谓无用而可长存之木,故又名“万岁枝”。二者皆喻貌似无用而有大用之贤者。
从类象之寓意而言,“栲”字“从木,考声”,可谓“长寿之木”,喻“年老而休、功成而退”之贤者;“杻”字“从木,丑声”;“丑”者,地支之第二位,夏历十二月,新生孕育而即将出生也,喻虽老者将去而新生将来者也。
合而言之,贤者既有在位之贤者,亦有退位之贤者,且有新生之贤者,可谓贤之老者虽退而亦乐,贤者虽退而培养新生之贤者,然后,邦国天下后继有人矣。贤者功成身退而德犹在,“王者”尊之而礼不衰减,是故,三四句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遐不眉寿”之“遐”,是“远离”;解“眉寿”为“秀眉”,意谓眉毛有突出而修长者,长寿之象也。贤者既能乐,则不至于“不长寿”也。“王者”既能使在位之贤者乐,亦使退位之贤者乐,且有新生之贤者,则德音远扬而盛大。是故五六句曰:“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六《南山有台》第五章讲解:
第五章原文:“南山有枸(音苟),北山有楰(音鱼)。乐只君子,遐不黄耇(音苟)。乐只君子,保艾(音意)尔后。”《毛传》注:“枸,枳(音止)枸。楰,鼠梓。黄,黄发(头发之发)也。耇,老。艾,养。保,安也。”
第一二句曰:“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从实物而言,其中之“枸”与“楰”,盖皆为矮小但能有所用之木。从其类象之寓意而言,“枸”以“句(音勾)”表音,则有短暂而弯曲之义;“楰”以“臾”表音,亦有短暂而弯曲之义。喻有小才微能,及任职短暂之贤能者。
贤能者必有种种,各不相同;贤能之任职,亦有久暂之别。然而,其德能虽微小,“王者”亦能贤之、任之,且礼遇之,可谓贤能无不各得其位、各得其用,故而凡是贤能者,无不乐也。是故,第三四句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遐不黄耇”,谓无不和乐而至于其发色黄白、其年高寿。凡是人能心正且乐,则疾病不生;凡是政教正善、国泰民安之时,则人人身体可得其养,人人性命可得以保,无死于非命者,无后顾之忧矣。是故,第五六句曰:“乐只君子,保艾尔后。”“王者”乐贤,无不乐也矣。
【今晚发布完毕。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