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三三九讲:《小雅·白驹》(2019.10.20)(二)
【说明】宗来自学,此文自成,群主邀请,故发群中。今学诗经,回归正统;依据毛传,参照五经。不事创新,但求中正;不抑不扬,不作赏评。诗以言志,习必躬行;学而习之,修齐治平。扣扣微信,三百卅六;时久字多,需静需恒。周二论语,周日诗经。
四、第二章讲解:
原文:“皎皎(音矫)白驹,食(音时)我场(音敞)藿(音或)。絷(音直)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毛传》注:“藿犹苗也。夕犹朝(音招)也。”补注:絷,系也;维,犹护也;于焉,在何处也。
【1】全诗四章,首句皆为“皎皎白驹”,皆言二岁之马,其色如皎洁月色。固然,此诗所言之白驹,乃是贤者之所骑乘,然而,白驹所在,贤者亦当在焉,故亦可谓以白驹喻贤者。其同中之异,可由每章次句之不同而求之。
第一章次句为“食我场苗”第二章为“食我场藿”,“苗”与“藿”有何不同?《毛传》何以解“藿”为“犹苗”?混而言之,五谷(稻黍稷麦豆)之未秀穗者皆可谓之苗;析而言之,前四者之苗,人不可食用,惟豆之芽苗人可食用,“藿”或谓豆之芽苗也。
“白驹”于“苗”皆可食用,由此可知,“食我场苗”之“皎皎白驹”,兼言“白驹”与骑乘白驹之贤者,由“白驹”而言及贤者也。“藿”为豆芽或豆叶,人可食用,由此可见,“食我场藿”之“皎皎白驹”,是由贤者言及“白驹”也。
第一章“皎皎白驹”之“皎皎”,是由白驹之色白而映射贤者之纯洁;第二章“皎皎白驹”之“皎皎”,是以贤者之纯洁映照白驹之色白。贤者与白驹,犹言“贤”与“能”,皆是王者所当任用且看重者,然而,王者竟不任之用之。
第一章之“食我场苗”,谓“若有皎皎白驹前来农场,农夫愿以其农场五谷之苗而饲养之”,第二章之“食我场藿”,谓“若有皎皎白驹载贤者前来农场,农夫愿以其农场之豆苗奉养贤者”。农夫所种五谷之苗,皆为将来之收获,农夫何以舍得?
农夫之意,白驹之利远胜于五谷之利,故能捨其小利以谋大利;贤者之贤,令人敬重,故能捨其豆苗而乐意奉养之。王者平治天下,必当依赖贤能,农夫尚知能者可用、贤者可敬,身居王位者岂能不知?岂应不知?既知之而不行之,大夫刺之而使之知也。
【2】三四两句,第一章为“絷之维之,以永今朝”,第二章为“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不同者,惟“朝夕”二字。朝为昼之始,夕为昼之终,其实,在此可以“互文见义”,但其义深于“朝夕”之义。一般“朝夕”只是白昼,而此则指昼夜。
“朝”者,可谓自夜至昼;“夕”者,可谓自昼至夜;如此互文见义,便是昼夜之义,实则可指每个昼夜。其意谓,若农夫见此白驹,必欲以绳索绊而获之,拴之系之,使其生活朝朝夕夕永久无衣食之忧;见此贤者,必将千方百计留之护之,使其永保平安。
农夫尚且如此,身居王位者,竟逐贤能而不用,使贤能流散于田野民间,岂能安民?孟子曰:“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贤者不能得其位,则其位为小人所获矣;贤者不能受人敬,则天下无礼矣。
“所谓伊人,于焉嘉客”,谓骑乘白驹之贤者,今在何处为嘉宾也?“伊人”者,在此或有“遵道守规矩而可以为政者”。依据何在?在于“伊”字“从人,从尹”,“尹”者,手执规矩之象也;古文“伊”之“从危、从人”,则为“宜居高位之人”。
何以有“所谓”二字?众人皆以为然者也。何以用“于”字?谓事实如此也。“焉”为不确定之辞,谓不知在民间谁家也,其中含有“众多贤能皆处于如此状况之中”。何以谓之“嘉客”?贤能在民家之家,且受殷勤款待,则谓之“嘉客”。
贤能各得其应得之位,则不可谓之“客”;不在其应得之位,却流落在外而寄居于他人之家,方可谓之“客”。贤者为庶民之所敬,能者为庶民之所爱,故而庶民以之为“嘉宾”;王者不敬爱其庶民所敬爱之人,则难免“土崩瓦解”之患矣。
汉人徐乐《上武帝书言世务》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恶。是之谓土崩。……何谓瓦解?……诸侯无境外之助。”失民心则土崩,失贤臣则瓦解也。
【若有垂询,敬请小窗留言直说,必敬答以供参考。谢绝闲聊与争辩,无礼不答。若贵群不想继续,敬请告知,宗来愿意退出。若有愿转贴、转播者,悉听尊便。】